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研究
2010-09-18葛向东王升堂
葛向东,王升堂,黄 润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00,2.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研究
葛向东1,王升堂2,黄 润2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00,2.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土地利用结构制约着土地利用效益。在分析六安市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调整目标,针对人增耕地减、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等突出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调整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整理;土地利用效益;六安市
六安市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39340.83hm2,占安徽省土地总面积的12.9%,辖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察县、霍山五县和金安区、裕安区两区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实验区,共有159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85个城市社区、2846个村民委员会。截止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1.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亿元。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768元[1]。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而独特。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99.9×108m3,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等六大水库。以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水利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全市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
1 土地资源的基本类型
六安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阶梯状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地域单元[2]。
山地:中山占9.5%,低山占13.7%,位于西南部,其山峦起伏,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位于霍山西南部,海拔1774米。
丘陵:丘陵占16.5%,位于中部,海拔一般在30-200米之间;山丘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过量采伐,陡坡垦荒不能及时还林,水土流失虽经多年治理,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281km2,占山丘区面积的38.3%。
平原,圩畈:东部和北部为沿淮平原和杭丰圩畈区,平原圩畈占34.9%,是全市优质粮、油、棉的主要产区。
水域:占总土地面积的3%,水面遍布全市,六库三湖一塘为大水面集中区域,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磨子潭、白莲崖六大水库总蓄水量为71.9亿立方米。江淮分水岭使境内形成了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3%,长江流域面积占17%。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六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至2005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1839340.83hm2,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621m2,居全省16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其中农用地1513857.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3%,建设用地184307.8hm2,占10.02%,两者之比为8.21:1,未利用土地141175.73hm2,占7.68%。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2:1。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2.32%,土地垦殖率为35.42%,耕地复种指数为127%,森林覆盖率为34.5%;单位土地产值为17007.18元/hm2,单位农用地产值为6496.55元/hm2,单位非农建设用地产值为16247.7元/hm2。
表1 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
2.1 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651565.69hm2,园地面积为56089.57hm2,林地面积为614992.45hm2,牧草地面积为1687.29hm2,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9522.30hm2。
(1)耕地。面积651565.6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42%。水田与旱地之比为2.81:1。耕地主要集中在霍邱、寿县、金安、裕安区,面积占全市的83.0%,其余在舒城县东北部和金寨、霍山两县的北部。
(2)园地。面积56089.5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5%,其中桑园24365.31hm2,占43.44%,茶园23737.11hm2,占42.32%,果园6270.814hm2,占11.18%,其他园地1716.341hm2,占3.06%。园地主要分布在金寨、舒城、霍山三县的低山、丘陵区,三县园地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1.51%。
(3)林地。面积614992.4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44%,其中有林地459460.9hm2,占林地面积的74.71%。林地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两县林地面积占全市总林地面积的72.93%,舒城和金安、裕安区的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4.8%。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4.5%。
(4)牧草地。面积1687.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9%,主要是天然草地,分布在霍邱、寿县的沿湖、沿河洼地,占73.41%,其次是金安、裕安区和霍山县有零星分布,占24.47%。
(5)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8729.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其中可养水面63333.33hm2,占水面面积的33.55%。水面遍布全市,六库三湖一塘为大水面集中区域,占水面的31.89%。
2.2 建设用地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36142.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其中城镇用地11319.17hm2,农村居民点用地118788.36hm2,独立工矿用地6034.57hm2,特殊用地5361.39hm2。居民点呈点状分布于全市,相对集中在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和寿县,占76.73%,南部山丘区居民点用地较少。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舒城县和金安区、裕安区;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寿县和金安裕安区。
(2)交通用地。面积6627.3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36%,主要是农村道路4529.773hm2,占交通用地的68.35%,公路1872.881hm2,占28.26%,呈网状分布于全市。随宁西铁路、合武高铁的开通,铁路有较大的发展,六阜铁路正在建设中,铁路用地面积为224.67hm2,占3.39%,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6176.9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7%,主要分布于寿县、霍邱两县,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7.2%,舒城、金寨、霍山三县分布较少,共占2.8%。
2.3 未利用地
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29310.6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0%,其他土地面积111865.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08%。
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增耕地减、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全市人均耕地由1952年的1822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928平方米,低于全省人均水平。本市山丘土地居多,垦殖率不高而且难以提高,即未利用土地中可开发成耕地的数量不多,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据调查,全市未利用土地中的山区田坎、裸岩、石砾地等难利用的土地达29310.6hm2,占未利用土地的20.8%,多为难利用或不可利用土地。六安市基础设施薄弱,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将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3.2 土地利用粗放,集约程度低,效益不高
六安市耕地田块小,形状不规则,埂、渠、路占地面积大,仅田埂(不含山区田坎)和沟渠就占耕地面积的9.5%[3]。耕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城镇建设只重视外延式扩展,占用了大量的优质粮田。不注重老城区老企业的改造挖潜,各县乱设工业小区,致使城镇土地利用率低,效益不高。城镇建筑容积率仅9.2%,建筑系数1.58。农村宅基地超占严重,有的一户两宅,农村居民点散、乱、空。
3.3 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制约经济发展
现有建设用地面积184307.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2%。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36142.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其中村镇用地118788.36hm2、城镇用地11319.17hm2,村镇用地与城镇用地之比为10.5:1,小城镇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低[4]。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36%,其中农村道路用地是主体,公路、铁路用地比重低,没有民用机场,仅有寿县的一个农用机场。公路等级低,断头路多,可达性差。
3.4 土地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六安市南部山丘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过量采伐,陡坡垦荒不能及时还林,水土流失虽经多年治理,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281km2,占山丘区面积的38.3%,土壤侵蚀模数1000t/km2,年流失泥沙193万m3,流失养分相当于27856吨标准化肥。土壤流失使土壤沙化,泥沙淤积河床和水库,降低库容和行蓄洪能力。中北部岗地区虽有淠史杭灌区但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加上不合理灌溉排泄,亦造成水土流失,农田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使土地质量显著下降。北部沿淮湖洼地为淮河行蓄洪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泄能力差,洪涝灾害频繁。东南部(金安、裕安区东部)江淮分水岭区,88%为丘岗地貌,地势较高,耕地处于淠史杭灌区渠道水位以上,引蓄水工程设施不足,形成旱灾频繁,旱季人畜饮水困难,土壤粘重瘠薄,农作物易旱易渍,产量低。以上情况说明六安市生态环境脆弱,致使农业生产稳定性差,严重制约经济发展[5]。
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2007—2015年)》确定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发展框架,该框架对于全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省会经济圈西部重要门户的六安市,按照整体规划,将成为省会经济圈的加工制造配套、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农特产品生产供应、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劳务输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因此,省会经济圈的构建必将为六安市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提供大好的机遇[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六安市需充分抓住难得机遇,实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健康协调发展。
4.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土地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各类用地特别是对耕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要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占用耕地计划控制指标,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水产养殖用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4.2 调整的目标
六安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且低山、丘陵地区光热水资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林业以及牧业都具有优越的生产条件和很大的发展潜力[7]。农、林、牧及其他用地的均衡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并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极为重要。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目标为:
(1)确保耕地的数量,提高质量,缓和日益尖锐的土地供求矛盾。耕地是农业用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生产粮、棉、油、菜等农产品主要基地。农业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农产品产量构成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是否得到保持和完善、农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耕地的数量在减少,主要是人口增多和建设用地的大量扩展,占用优质耕地。所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主要手段在于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积极稳妥地开发未利用地。
(2)增加园地面积,发展特色农业生产
六安市地域生态各异,具有明显地域特性和独特品质的农产品资源丰富,拥有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多数居全省首位。霍山黄芽、迎驾贡酒、霍山石斛、六安瓜片、八公山豆腐、霍邱柳编等6个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县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3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县。地理标志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发展林草业生产,提高林地覆盖率,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林牧业产品的产出。主要任务是开发现有荒山,种植适生树种。还应注重其内部结构的协调和均衡,力求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归于统一,使生态灾害的发生频率降至最低。
(4)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达到最佳配置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整农业与非农业建设用地比例关系,关键是既要尽量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的数量,切实保护耕地。
(5)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开发复垦规模。农田整理面积达30万hm2,土地复垦面积13590hm2,土地开发面积5879hm2,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面积达到27300hm2,净增耕地7300hm2,土地垦殖率达37.0%,土地开发利用率达94.6%,农用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国有存量土地整理规范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 调整方案
土地结构调整是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一体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和拓展用地空间。因此土地结构调整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造福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依据上述土地利用调整目标和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作如下调整。
4.3.1 农用地调整
(1)耕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至2020年耕地调整到658865.7hm2,净增7300hm2。期内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333hm2以内,因环境建设等减少的耕地控制在11667hm2,耕地减少总量控制在20000hm2以内。农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5000hm2,开发新增耕地1428hm2,复垦新增耕地10872hm2,总计增加耕地27300hm2,净增耕地7300hm2。
(2)园地。至2020年园地调整到65478.62hm2,净增9389.05hm2。期内农村老宅基地复垦增加园地3981.75hm2,从未利用地中开发园地1190.70hm2,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6133.21hm2,总计新增园地11305.66hm2。同期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园地1916.61hm2,两者相抵园地净增9389.05hm2。
(3)林地。至2020年林地面积调整到627610.3hm2,净增12617.82hm2。期内因各项建设占用林地3015.42hm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6133.21hm2;园地调整为林地300hm2,退耕还林5662hm2,老庄宅复垦为林地12964.45hm2,开发未利用土地新增林地2840hm2。
(4)牧草地。继续抓好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至2020年牧业专用草地面积稳定在1687.29hm2不变。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逐步扩大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比重,提高载畜量。
4.3.2 建设用地调整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要控制占地规模,逐步进入规划点,充分利用老宅基地,至2020年调整到56967.18hm2,净减61821.2hm2,退宅复垦为农用地41448.70hm2。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数量增加到152个,其中大城市(50-100万人)1个,中等城市(20-50万人)1个,小城市(含县城)(20万人以下)5个,建制镇138个,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
(2)交通用地
至2020年调整到10031.32hm2,净增3404hm2。完善国道高速建设,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同时建立完善的县级道路主干网体系,提高等级和可达性,推动乡村公路发展,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网密度达27.09km/百km2和6.83km/万人,居全省中等水平,公路等级以二、三级为主,进一步开发淠淮航道和港口码头。
4.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效益分析
调整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数量有所增加,一部分未利用土地得到开发,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达到协调统一[9]。
(1)调整后建设用地结构较合理。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占地大幅度减少,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比例提高,城镇化水平得以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土地开发整理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明显增多,土地资产属性得以充分体现,为社会创造丰厚的财富。土地开发仅六安市区一年增加财政收入数亿元。
(3)土地结构调整通过田块规整、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田间道路建设、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等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为农业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通过土地整理,使村庄集中、路渠改善,林网的兴建有利于改善人文和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改善田间水土结构,增强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田、水、路、林、村、山的综合开发整理,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土地利用率、生产力的提高,使土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综合效益达较高水平,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六安市统计局.2008年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王升堂.六安地区土地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0(2):159-163.
[3]王怀坤.六安市农村土地利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土地,2000,(12):42-43.
[4]杨本俊,况明生,王堃,等.六安市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8):11-15.
[5]赵金龙,王升堂.六安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J].六安师专学报,1996,(4):86-89.
[6]张勇.六安市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张愉飞.六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61-63.
[8]六安国土资源局.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Z].
[9]周飞,陈士银,钟来元,等.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J].广州农业科学,2008,(10):107-109.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Land Using Structure of Lu’an City
GE Xiang-dong1,Wang Sheng-tang2,Huang Run2
(1.L u’an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L u’an 237000,China;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ur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The structure of land usage restricts the benefits of land usage.Base on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land resources and actualities and some questions of land usage in Lu’an city,this paper gives p roposals of land using adjustment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farm use,so as to enhance percentage and benefitsof land usage.There aremany questionsof land usage in Lu’an city,such as population increasing and the amount of farm land decreasing,the p reparative resources are gravely sho rtage to assert to be farm land,the supp ly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inadequate to meet the demand,the conflict of supp ly and demand of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ly severity.Theway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i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of land using.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 rojectsof land using adjustment.After adjustment,the amount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farm usage will be increased.The benefits of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 w ill be observably imp roved.
land using structure;land arrangement;the benefits of land usage;Lu’an city
F293.2
A
1009-9735(2010)05-0010-05
2010-09-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3-04D37);安徽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皖西学院)资助研究项目。
葛向东(1965-),男,回族,安徽寿县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整理;王升堂(1964-),男,安徽金寨人,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工程;黄润(1963-),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