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
——基于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2010-09-18徐竹青
□ 徐竹青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
——基于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 徐竹青*
高端要素是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因此产业升级本身是一个高端要素不断集聚提升的过程。中心大城市具有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的优势和能力,这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于长期依赖于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快速发展的浙江而言,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及充分发挥中心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是现阶段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必要的战略选择。
高端要素;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城市化
基本生产要素(劳动人口、天然资源等)并不能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赖于大量的一般劳动力和丰富的天然资源的投入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的。因为,企业通过全球化战略可以获得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或以技术克服基本生产要素的不足。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便是基于资源禀赋所建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衰减,甚至可能会妨碍企业创新与升级。当劳动力充沛、天然资源丰富廉价时,企业会依赖这种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而缺乏创新升级的动力,并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而当土地昂贵、劳力短缺或本地天然资源缺乏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竞争,就必须创新与升级。企业通过创新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企业不断升级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支持竞争优势的条件是专业化的人才、研究机构以及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高端要素。这些专业化的高端要素既相对稀缺也难以模仿,还必须持续大量投资才能形成;高端要素既是创新的成果,又是创新的条件,是构建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基础。
产业升级与高端要素的创造、集聚、提升密切相关。产业升级实质上是一个因要素禀赋变化而引起的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变过程②李秋斌.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P16.。也就是说,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个高端要素不断集聚提升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产业升级的目的是获得并拥有能参与世界竞争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源于专业化的高端要素的创造与持续提升,是基于企业不断创新形成的。而高端要素的可获得性与高级程度又支持着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决定着竞争优势的强度和质量。产业的创新升级与高端要素的集聚提升彼此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
二、大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的理论分析
在一个区域内,城市规模与集聚效应是相对应的,城市规模越大,其集聚效应也越大。大城市尤其是因区位条件良好而发展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大城市,不仅高度集聚着人口、生产、消费、资本等基本经济要素,而且集聚着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知识等高端要素,并由此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具有小城市无法比拟的能量。
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可获得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集聚而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相当于为产业发展建立了一个平台: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共享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可以共享辅助行业的相关供应,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市场信息、创新扩散和劳动力培训等,从而降低成本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范围的扩张,城市的集聚效应也因此进一步增强,进而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由此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圈,从产业集聚到城市集聚,城市化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密度集聚与空间有限性的矛盾渐渐突出,诸如地价高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集聚不经济的压力促使城市向外扩散,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的重新布局,采取企业搬迁、经济合作等方式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以缓解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压力。这种扩散活动随着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但并不会因此削弱中心大城市的集聚力量。在扩散过程中,要素流动和产业调整的结果是,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高端产业如金融、传媒、咨询、会展、教育、医疗、法律等向市中心集聚,高端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知识等也随之向市中心集聚,中心大城市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强大的集聚规模效应,其集聚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城市规模的膨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有当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很高且稳定的状态,城市的发展才会由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即使是在高城市化水平下的城市规模(包括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等)趋于稳定,城市的经济规模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其集聚效应仍将继续增强。伴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功能(包括专业化功能)的提升在提高城市效率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进入门槛,需求弹性的降低(因为高级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少)并不会减少收益,反而增强了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的可能性,追逐高收益的高端要素仍可无障碍地进入,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被加强。
城市的规模与所在区域所处的层次等级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著名的克里斯蒂勒的城市等级模型,在由数量有限的不同等级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中,层次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功能较多,规模也较大,大城市的某些功能是小城市所不具备的。①周文,连洁.城市规模理论的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6).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发展状况。②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P347~352.由于区域基础条件的差异,导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进程各不相同,规模各不相等,对周边地区产生的辐射和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城市等级体系,这种城市等级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每个较高等级的城市为自身及周边地区和较低等级的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功能越多,其集聚效应也越强,相应集聚的高端要素也越多。
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处于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大城市的巨大经济能量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其拥有强大的集聚力,各种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心大城市高密度的要素集聚尤其是高端要素的集聚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出现,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进而使得中心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极化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伴随着中心大城市的快速增长,其技术、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先进性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引导、协调和控制作用在不断增强,其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三、城市高端要素集聚及产业层次差异的实证分析
在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含若干中小城市和周边大片农村地区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城市规模等级越高,所集聚的高端要素越多,产业层次水平也越高。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按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划分,③以城市人口规模(市辖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的规模状况,即按两者乘积的平方根(城市质量)来计算排序。长三角城市体系可分为五个等级,这与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的四个等级与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的六个等级大致吻合,但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规模等级较低的层级上(见表1)。
表1 长三角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2008)
(一)各规模等级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的比较
人才是高端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尤其是杰出技能的优秀人才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稀有资源。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在人才高端要素集聚方面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见表2)。
表2 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市区)人才要素集聚状况(2008)
但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单凭大量的大学程度的一般性人才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必须在产业特定需求上高度专业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相应的研究机构以及持续的大量投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投入等是培养专业化人才、创造专业化要素的高端要素,是稀有资源。这些稀有资源更多地集聚在大城市,中心大城市具有绝对的优势(见表3)。
表3 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全市)科技基础状况(2008)
可见,在高端要素集聚方面,大城市体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城市规模越大,所集聚的高端要素越多。尤其是中心大城市,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在校大学生等人才要素的存量,还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组织机构的数量,其集聚规模呈现出绝对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
(二)各规模等级城市产业层次水平的比较
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并不仅仅体现在巨大的经济规模和要素集聚上,更体现为高层次的产业层次水平。从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水平相对较高(见表4)。
表4 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全市)产业发展水平状况(2008)
显然,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中心和次中心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较高,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劳动生产率(人均附加值)也较高,表现出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基本相一致的规律性特征。但以行政区划集聚的产业特征也很明显,如浙江各城市多以纺织业为主导,而江苏各城市多以化工、设备制造业为主导,显现出浙江各级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产业层次水平较低的地方特征。
四、构建中心大城市带动浙江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新格局
中心大城市基于高端要素的大规模集聚,各种创新活动集中而活跃,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等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同时,中心大城市又由于市场集中、资本雄厚、市场运行机制较完善,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裕的创新成果使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得以率先兴起、发展并壮大。而中心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及政府较强的组织能力,对区域生产协作和经济发展方向能够实行有效的调节和引导;中心城市在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仓储物流、通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了保证。所以,加快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城市自身率先升级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挥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并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经济获得了巨大成就,“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力,自我积累、依托市场、集聚发展”的“浙江模式”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自生自发”内源式发展模式使浙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性特征,在空间组织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特色,县域内的小城镇成为产业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平台。与之相呼应,浙江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的系列改革以及特有的“省管县”财政和人事管理的体制创新,为浙江孕育出强大的县域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其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浙江经济县域化的“块状”特色。然而,以农村地区为主的县域根本不可能集聚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高端要素,基于大量低端要素集聚的县域“块状经济”只能局限在进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领域发展扩张,因而其转型升级仅凭县域自身的能量是难以实现的。而与此同时,“省管县”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事实上又致使浙江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对缓慢,集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能力相对较弱,这不仅制约了中心城市自身的升级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发挥,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
如今,浙江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形势,客观上要求中心城市担当起“急先锋”的角色。浙江传统的以县域为资源配置的空间平台及以轻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模式,其增长空间已越来越有限。浙江要获得和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重新思考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发挥中心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起都市圈,是浙江省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围绕着经济极向的集聚和扩散。其中集聚表现得更为突出,即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经济效益由单纯物质效益走向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组织效益,产业单元走向区域单元,分散化走向一体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以集聚为特色的发展趋势。这种集聚既是一个完成从物质集聚到知识集聚的过程,又是一个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存在于多元发展的战略结构之中,而居于其核心战略的是城市化战略。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的意义将展现出以加速城市化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新特点,经济发展的产业重心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国民经济结构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确立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政策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期的城市化战略,是应对全球化、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要点包括:依循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加速城市化建设;以制度创新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使行政体制建设与城市化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兼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和空间性转移,理顺非农化、城市化的具体实施阶段;利用城市集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形成高效的城市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建立各具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和高质量的城市化过程。□
(责任编辑:郭茜琪)
F061.5
A
1007-9092(2010)03-0111-05
中心大城市的战略地位突出体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浙江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自我积累、依托市场、集聚发展”的模式致使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集中在小城市、小城镇,这就导致浙江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迅速,大中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对所在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是高端要素高密度集聚的产业,中心大城市所具有的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的能力和优势,是小城市所不具备且无法替代的。因此,大力推进浙江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彻底改变浙江经济“低、小、散”格局的无二选择。这一战略选择关系到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浙江经济发展现阶段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高端要素与产业升级
高端要素,即高级生产要素,是相对于传统基本生产要素而言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本,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技术劳动力、科技基础(如科研机构、R&D投入、通迅信息)、知识产权(如专利、品牌、版权)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条件,是高级生产要素。与基本生产要素所不同的是,高端要素并非天然所至,而是创造出来的,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持续的投资才能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现代国际竞争中,创造、提升与使用高级生产要素即高端要素的效率,比拥有基本生产要素的多寡更重要①[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版,P160~183.。
徐竹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度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浙江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发展研究》(09JDKF002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