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农业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2010-09-17李昆昆
李昆昆
(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山西 芮城 044600)
1 概况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地形崎岖,山多川少,地质条件和地貌类型错综复杂。2008年忻州市总人口3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有208万人,人口密度121人/km2。全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铝土矿、铁矿、锰矿、耐火黏土、建筑用灰岩、硫磺矿、钼矿、钛矿及红金石矿等,尤其是煤、铝土、铁、金储量可观。全市耕地面积65万hm2,粮食总产量102.2万t,且种类繁多,主要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荞麦、薯类等。
2 忻州市农业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现状
2.1 农业土地利用状况
忻州市2008年有农业土地148.6万hm2,其中耕地 64.9 万 hm2,园地 2.7 万 hm2,林地 60.5 万 hm2,牧草地12.57万hm2,其他7.89万hm2。忻州市各类农业土地利用情况见表1至表5。
表1 忻州市耕地使用情况 单位:万hm2
表2 忻州市园地使用情况 单位:万hm2
表3 忻州市林地使用情况 单位:万hm2
表4 忻州市牧草地使用情况 单位:万hm2
表5 忻州市其他农业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万hm2
2.2 水土流失现状
忻州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根据水文资料观测计算,晋西北黄河支流悬移质输沙模数最大,可达6 000 t/km2,这些地方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全市多年平均输沙量5 576万t,其中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4 550万t,占全市总输沙量的81.6%;海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1 026万t,占18.4%。主要产沙区在黄河流域,尤其是西北部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一带,该区占全市面积的26%,悬移质输沙量达3 469万t,占全市输沙总量的62%。
忻州市多年平均输沙模数2 220 t/km2,西北部的偏关河、县川河一带输沙模数6 000 t/km2以上,为全市最大,界河铺至济胜桥区间最小,为100 t/km2。
3 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从农林牧业产值情况看出:忻州市2008年农林牧渔业产值为72.6亿元,同比增长8.53%,基本呈上升趋势。
农林牧业产值的提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种是盲目扩大农业用地的使用强度。而忻州市的农林牧业产值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扩大农业用地的使用强度,具体表现在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森林。随着农林牧业产值的提高,忻州市农业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高。据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水土流失模数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忻州市农业土地水土流失的产生除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外,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增大也是其重要原因。
4 治理措施
4.1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速生态建设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有全面合理的规划、足够的资金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4.2 科学利用土地,加强水土保持力度
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土地要可持续利用,必须吸取以往农业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教训,在研究制定农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优化结构、科学编制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分别制定各个地类的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从而将农业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有机结合,使农业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扭转过去各自为政带来的弊端,促进水土流失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4.3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忻州市是个多山地区,山地、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7%。要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从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入手,大力建设水土保持拦蓄工程,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和建设生态农业。
4.4 其他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特别是种植抗旱保水植被,利用其强大的根系锁住水分。
工程措施:把坡地改为梯田,利用鱼鳞坑、水窖等积水,结合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5 结语
农业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忻州市生态与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土地所致,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又直接制约着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必须以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为前提,要将农业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统筹安排,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