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对未来婚姻市场的影响
2010-09-15李汉东陆利桓
李汉东,陆利桓
(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对未来婚姻市场的影响
李汉东,陆利桓
(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文章利用离散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到2050年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婚配年龄的男女人数差异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40年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我国未来40年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其中城市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程度高于农村的婚配年龄人口的差异程度,但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要高于城市的婚姻挤压程度,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出生性别比;婚姻市场;婚姻挤压;婚配年龄
0 引言
在我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家庭偏好生男孩以分担家庭负担和家庭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调整了生育政策,全国大部分城镇地区实行一胎制,农村实行一胎半制的生育政策,使得这种生育偏好更加明显。出生性别比开始明显偏高,如果将人口的婚配年龄界定为20~40岁,则从2000年以后这一影响才开始显现,而且随着出生性别比偏差的不断增大,这一影响将在未来逐步显现。因此,深入研究未来我国婚配年龄的人口结构和数量差异以及对未来婚姻市场的影响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Leslie矩阵结构的离散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到2050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在考虑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全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婚配年龄的男女人数以及结构变化,从定量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未来婚姻市场的婚姻挤压程度,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 模型和数据
我们的人口预测模型采用的是Leslie矩阵的离散动态模型形式,根据人口转移基本平衡方程P(t+1)=AP(t)+G(t)(其中P,A,G分别为人口向量、人口转移矩阵和迁移人口向量,t表示年),结合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到下面的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人口预测矩阵模型:
其中 P(1)w(t+1)、P(1)m(t+1)、P(2)w(t+1)和 P(2)m(t+1)分别表示 t+1年年末农村女性、农村男性、城镇女性和城镇男性人口分年龄列向量;S(t+1)分别表示t+1年相应人口的存活率矩阵,由分年龄人口的存活率组成(存活率由完全生命表得到);E(t+1)分别表示相应人口在t+1年的新增人口矩阵,其中包括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分孩次生育模式等参数;Gw(t+1),Gm(t+1)分别表示女性和男性人口在t+1年的迁移数量。
模型采用的基期数据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据,其中0~9岁人口利用已有的教育统计数据进行了调整,调整方法参考了崔红艳,张为民(2002)[6]和丁峻峰(2003)[7]等人的工作。 而模型中使用的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分孩次生育模式、出生性别比、城镇化率以及完全生命表等参数数据都利用了历史数据进行了估计和预测。我们的预测结果到2050年。
为考虑出生性别比对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我们首先利用历史数据分城乡进行了预测和拟合。出生性别比的历史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由于历史数据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震荡和明显的增长趋势,加之数据量比较少,我们考虑使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但当我们使用GM(1,1)时间序列模型建模并预测时,得到的预测值出现很高的出生性别比。而考虑到实际的情况,未来出生性别比应当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的提高,对女性的歧视将会减少,而且性别比偏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也会采取措施使之趋于正常水平,所以我们采用有约束的非线性数据拟合方法,将2050年城镇和乡村的性别比分别控制在115:100(男婴数量:女婴数量,下同)和120:100左右。通过数据拟合得到性别比的变化曲线,并插值得到各年的出生性别比。为比较不同出生性别比对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的影响,我们将上面的方案定为基础方案,然后考虑了出生性别比分别为农村115:100,城镇 110:100(低方案)和农村 140:100,城镇 130:100(高方案)的两种情况。
我们预测和拟合出生性别比采用的历史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历年分城乡人口出生性别比
2 我国婚配年龄人口差异分析
这里我们所说的婚配年龄是指20岁到40岁的男性和女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20岁到40岁男性人口数为2.37亿人,20岁到40岁女性人口数为2.26亿人,男女人数差为1120万人,即在2000年有1120万处于婚配年龄的男性无法找到相应的配偶。这表明我国即使在目前也存在明显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
图1 三种出生性别比方案的婚配年龄下男女人数差
以下是我们利用模型预测得到的基本数据以及分析。
2.1 全国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对比
从全国范围看,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的变化趋势相同。从2000年到2027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大体相同,2028年之后三种方案下人数差开始出现差异。
进一步分析可知,2000年到2009年之间,我国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2004年达到最小值,即超出处于婚配年龄女性人口的男性人口占男性婚配年龄总人口的4.4%左右。而后在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男女人数的差距都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从1120万增加到了3500万人;到2040年增长趋势有所缓和,于2047年达到峰值,此时婚配年龄人口差距占男性婚配年龄总人口的18.7%左右;之后的3年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图1所示。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未来全国婚配年龄人口差距的变化情况。其中表2给出了基础方案从2000年到2027年的婚配年龄人口差距变化,表3给出了从2028年到2050年三种方案下的婚配年龄人口差距的变化情况。
2.2 城镇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对比
城镇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的情况比较近似。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22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是相同的,2023年之后三种方案下人数差开始出现差异。2000年到2015年之间,我国城市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2007年达到最小值,占男性婚配年龄总人口的3.3%左右。而后在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男女人数的差距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从500多万增加到了2200万人;从2043年开始增长趋势有所缓和,到2050年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占男性婚配年龄总人口的18.1%左右,略低于18.7%的全国水平。
表4给出了基础方案下从2000年到2022年婚配年龄人口的差异数量,表5则给出了三种出生性别比条件下婚配年龄人口从2023年至2050年的变化情况。
2.3 农村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对比
农村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的变化趋势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异。
从2000年到2022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情况下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是相同的,2028年之后三种方案下男女婚配年龄的人数开始出现明显差异。
从图3可见,2000年到2041年之间,我国农村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呈持续上升趋势,男女人数的差距从600万增加到了1400多万人。2041年农村婚龄男女人数差占男性人口的19.3%左右,与全国水平相比,是偏高的。而后从2042年到2050年转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全国以及城镇地区的变化情况有明显的不同。
表2 2000~2027年婚配年龄下男女人数差
表3 2028~2050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方案下婚龄男女人数差
图2 城市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
表4 2000~2022年婚配年龄下男女人数差
表5 2023~2050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方案下婚龄男女人数差
图3 农村婚配年龄男女人数差
表6 2000~2022年婚配年龄下男女人数差
表7 2023~2050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方案下婚龄男女人数差
表6给出了基础方案下农村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的变化情况,表7给出了从2023年至2050年三种出生性别比方案下农村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的变化情况。
2.4 全国婚配年龄人口结构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未来40年婚配年龄的人口差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在2040年后趋于平稳,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城镇婚配年龄的人口差距则持续增加,将从2000年的500万增加到2050年的2200万,而农村婚配年龄人口差距在2040年前一直增加,到2040年后则有一个明显的下降,即从2000年600万左右增加到2040年的1480万,之后降到2050年的1250万人左右。这表明我国未来婚姻挤压现象更多会发生在城市而不是农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的,我们的模型预期到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3%。但是即便如此,最终的婚姻挤压依然会发生在农村。这一问题的作用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但一般而言城市的婚姻挤压具有扩散效应,在城市出现男性婚姻挤压的条件下,农村的处于婚配年龄的女性可能会涌向城市或者找不到配偶的城市男性会转向农村婚姻市场,而这一结果最终会加剧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
这是从数量差异来看,从比例的角度看,则情况更不乐观。如表8所示,无论是基础方案,高方案和低方案,我国未来处于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差异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到由于出生性别比与未来婚姻市场的人口结构存在20年以上的滞后期,未来40年婚配年龄人口差异是由现在的出生性别比决定的。因此我国未来婚姻市场存在男性婚姻挤压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表8 三种出生性别比下的婚配年龄性别比预测
3 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由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这一问题将会影响我国未来的婚姻市场,导致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由于我们定义的婚配年龄是在20~40岁之间,因此,现在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将会在20年后的婚姻市场中显示出来并持续影响未来20年的婚姻市场结构。因此,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受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高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我国未来40年会产生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
(2)我国未来40年处于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变化在城市与农村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市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差异程度要大于农村地区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差异程度,但最终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要大于城市男性婚姻挤压程度。
(3)婚姻挤压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而出生性别比的严重失调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20年以后,我国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程度开始持续增大。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由于计划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婚姻市场,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出生的人口开始离开婚姻市场导致的。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给出的预测结果是在控制出生性别比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对出生性别比进行严格的控制,2050年后婚姻挤压问题可能会更严重。从另一方面说,我国未来婚姻市场出现挤压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婚姻挤压程度,并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1]倪晓峰.中国大陆婚姻状况变迁及婚姻挤压问题分析[J].南方人口,2008,(1).
[2]郭显超.中国婚姻挤压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西北人口,2008,(1).
[3]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2002,(5).
[4]杜泳.1995年全国有795万30~44岁大龄未婚人口[J].人口与经济,1998,(3).
[5]郭志刚,邓胜国.中国婚姻拥挤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J].2000,(5).
[6]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量的初步评价[J].人口研究,2002,(4).
[7]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3,(3).
(责任编辑/亦 民)
C921.2;C913.13
A
1002-6487(2010)23-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