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待解 真正的曹操墓找到了?
2010-09-15倪方六httpblogsinacomcnlaoni
文/倪方六 http://blog.sina.com.cn/laoni
千古之谜待解 真正的曹操墓找到了?
文/倪方六 http://blog.sina.com.cn/laoni
活着受非议,死后受争议的人并不罕见,然而连墓穴都受到如此多关注的人并不多。曹操算是一个。
新闻提示
2009年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宣布重大考古发现,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确认。在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分属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此前,这座大墓曾多次被盗。
河南安阳曹操墓发现以来,用来形容它的是“本世纪、考古史、最重大发现”这样的重量级字眼。“七十二疑冢”这一千古之谜,也将随着曹操墓的现身真相大白。2009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午间新闻中,第一次播出了这条考古新闻,但用词谨慎,只称“可能是”。
有了“周老虎”的前车之鉴,谁也不想再次重蹈覆辙。
七十二疑冢是骗局?
曹操归葬高陵,民间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秘葬”,曹操死前有交代,要72具棺材同时出殡,以防止葬地被人发现。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里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这与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下葬,“十三城门往外抬棺”的情形很相似。
这次考古的遗址上,共发现了几座古墓,其中,二号墓被定为曹操墓。考古专家的认定依据来源于一块出土的石碑,上面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字样。另外还从盗墓贼手中追缴了一块该墓被盗出土的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查对史料,“魏武王”就是曹操生前的封号。虽然曹操被史家称为魏武帝,实际上他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魏武帝”的称号是其儿子曹丕当了皇帝后追谥的。曹操真正的最高封号是“魏王”。此外,曹操生前也确实用过“格虎大戟”等兵器。
目前人们仍将焦点对准曹操墓是真是假的问题上。如果这个曹操墓是真的,那么“七十二疑冢”一说不攻自破。任何一个不利证据的出现,都有可能上演“周老虎”的闹剧。
如果是次发现的真是曹操墓,便证明了我在《盗墓史记》、《中国人盗墓史》中的观点,即所谓“七十二疑冢”是后代文人制造的一个大骗局,曹操墓并不存在疑冢的说法。晋人陆机《吊魏武帝文》亦称,“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据现存典章分析,在隋唐时,曹操的陵墓确实并非“疑冢”。《全唐文》卷十之《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证明了这一点。
薄葬真相
根据现在公布的考古资料,曹操墓中出土的器物有25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但似乎没有什么重要的随葬宝物。这能不能就说曹操生前要求薄葬一事是真实的?未必!汉文帝刘恒、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中国历史上这些著名帝王生前都提倡节俭,要求死后丧事从简。但事实上,谁都没有做到。
刘恒最早提出薄葬主张。营建霸陵时,刘恒称不以金银铜锡为饰,而多用瓦器,但《晋书》记述索琳生平事迹时披露,在司马炎孙子司马邺当皇帝的建兴年间(公元4世纪初),盗墓者从霸陵里盗得大量宝物。可见所谓“薄”,可能是相对于武帝刘彻茂陵的丰厚而言,“薄葬”,不过是古代帝王的一句漂亮口号而已。
据已进入现场的媒体人员称,曹操墓的规格、等级非同一般,仅墓道就长达39.5米,宽9.8米,不是帝王一级的人物,普通的贵族很难营建这样的墓室。
从目前曹操墓的规格来看,曹操死后显然不是薄葬,他的墓室就非一般贵族可以建造。那么为什么曹操墓里没有大量的金银宝物出土?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早被盗墓贼取走了。
谁拿走了“阴间身份证”
从古至今,曹操墓曾被盗贼光顾数次。如是次考古确定墓主身份的关键物件—“魏武王常用慰项石”石枕,就是被盗墓贼盗走后追缴来的。而曹操墓考古认定的最大缺憾在于,能证明墓身份的“阴间身份证”—墓志、哀册或是印玺一类的物件没有被发现。
民间迷信认为,没有这张“身份证”,无法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也不会被“阴间户籍主管”认可。老百姓采取最简单的办法,即在棺材盖上贴一块条形的红绸布,上面写有“某国某省某县某乡某村某人之柩”。
曹操的“阴间身份证”丢失问题,要从是谁盗了曹操墓上面来分析。在古代,墓一般在下葬百年内被盗,从考古发现来看,有80%~90%的墓葬都是这样。什么人会首先盯上曹操墓?其政治对手。因为曹操生前就有《遗令》,墓中不要值钱的金银随葬品,连“送老衣”都是平时的衣服,以绝普通盗墓者念想。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一般盗墓贼,不会冒着被官府逮住,惹牢狱之灾的风险,而去盗魏武帝墓的。
我推测,最早盗曹操墓的,很可能是代曹的司马懿晋室。因为司马家族要当皇帝,他就要坏曹氏家的帝王风水,即挖祖坟,“断龙脉”。而关系曹魏国运的第一祖坟,就是曹操墓,是“龙头”呢。所以,司马晋室可能是盗曹操墓的第一嫌疑人。不只如此,定都南京的东吴大帝孙权墓,如果被盗的话,很可能也是司马家族干的。
盗墓狂人曹操
之所以有“七十二疑冢”、“秘葬”这些反盗墓措施的说法,是因为曹操自己就是一名盗墓狂人,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盗掘梁孝王刘武的墓。
在陈琳所作的檄文里,写到曹操盗刘武墓时,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一是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二是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三是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典型行为之一。当然,曹操的行为里可能包含着“阶级仇恨”。
盗墓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就是因为盗掘秦陵,让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把柄,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大事。陈琳将曹操的盗墓行为写进檄文,正是考虑盗墓行为的不义不伦,希望通过社会道德法庭来审判曹操,用笔是相当老道和凌厉的。
曹操有头风病,据说他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正犯病,看到要紧处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虽然如此,曹操对陈琳的盗墓指责并没有过分恼怒。《三国志·魏书·陈琳传》(卷二十一)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集团。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意思是,你以前跟袁绍时写信(檄文)给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当时听到曹操这样的态度,立即低头承认自己有罪。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没有进一步追究陈琳。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指责曹操盗墓逆行可谓五十步笑百步。他手下的数十万大军也都把盗墓当作战争期间的“助兴节目”,甚至比曹操还厉害,每过一地,都会将古墓盗掘一空,造成了当时中原“地无完冢”的惨状。
曹操盗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其来历一直是个谜,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时戏言,也可能是陈琳的比喻说法。但一直到今天,“发丘”和“摸金”还代表着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