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

2010-09-14周秋巧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石洞采石台州

周秋巧

(台州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

周秋巧

(台州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开发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如采石文化内涵缺少挖掘、文化产品品味不高、旅游设施建设的休闲性与参与性不够等。因此,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应采取深度开发策略,利用采石遗址保护、模拟再现、互动联合等开发模式,深挖采石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旅游设施的休闲性与参与性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重视资源保护,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基础。

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近年来,国内外对用石文化和品石文化研究的较多,如建筑用石、观赏石的研究等,对采石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开采方式、工具、技术的革新、采石场生态和景观恢复、环境整治,采石文化体系的构建、采石场的再利用等。台州采石洞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这在国内外实属罕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台州采石文化具有很大潜力,深度开发和挖掘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台州旅游业的升级转型起较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采石文化的内涵

采石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采石活动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采石文化、用石文化和品石文化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筑了石文化体系。采石文化是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文化系统。

采石文化体系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采石方式、采石对象、采石场所、采石动机和采石历史(见图1)。[1]采石方式包括采石的工具和采石的技术技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石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采石对象包括石材的种类及其形成机制、品质高低、开采难易程度等;采石场所主要指采石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地质构造、运输条件等;采石动机主要指人类采石的目的,受到当时科技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具有行为学上的意义;采石历史贯穿人类采石活动的始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石文化的时间维度。

图1 采石文化体系图

二、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台州地处祖国东南,位于浙江中部沿海,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l′~29°0l′之间,陆地面积9411km2,背陆面海,东濒东海,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北接绍兴、宁波。就经济地理而言,介于两个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温州)之间,处在我国“黄金海岸带”的中部地段。台州有1500多年的石矿开凿历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洞体巨作,积累了丰富的采石文化。据目前已发现的洞穴资料,有温岭的长屿硐天、三门的蛇蟠岛洞群、黄岩的蟠龙洞、仙居的石仓洞以及天台大黑洞等。台州采石文化主要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状况见表1。

表1 台州采石文化主要旅游资源表

总的说来,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在旅游休闲、观光项目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采石洞穴的文化挖掘、开发的深度和整合程度需要不断加强,进而构建台州采石文化世界遗产。

三、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文化的发掘与开发角度来看,存在着如下缺陷与不足:

(一)采石文化内涵缺少挖掘,没有体现出开发的历史

文化建设必须以“采石文化”为主题,这一点已达成共识。但从现有的建设来看,其文化内涵远未挖掘。特别是石洞开发的悠久历史及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具像体现。如蛇蟠野人洞采石场景只是简单的说明及陈列一些工具。已开发的一些石洞景区只有文化称谓而没有相应的说明牌,游客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原有的文化产品品味不高,与石洞“天然”主体不相称,缺乏整体感

其一,格调不高。除少数文化设施外,有的石文化建设格调不够高雅。如长屿硐天凌宵硐“游乐宫”里的神话故事设施,在旅游初兴时,或可吸引游客。但随着游客的情趣不断提高,这些设施已越来越失去其魅力。事实上,中国各大旅游景区已逐渐取消了这类设施。其二,与石洞主题不相称。如云水硐里摆设的罗汉像与关公像等,与“洞”的主题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双门硐、凌宵硐、蛇蟠野人古洞、海市红楼也有类似情况。各洞里的文化称谓和石洞景观也相当不对称。如云水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长年形成的水蚀壁画,而其洞名显然与之大异其趣。其三,文化建设散乱,缺乏整体感。良好的旅游景区一般强调其文化体验的整体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有利于整体氛围的营造,而台州石洞景区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

(三)引景空间过于空疏,有些地段出现文化空白

作为石洞景区,游客游览各洞已相当吃力,而如果各洞的景观不能个性各异,游客必会产生厌倦感,从而缩短滞留时间。因此,在各洞的“留白”地带进行文化建设,给游客必要的文化休闲空间就相当必要。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台州石洞景区的“短板”所在。文化建设设施均在洞内,洞际之间发掘较少。如长屿硐天双门硐与云水硐之间,就有一段很长的游道,其文化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

(四)旅游设施的休闲性与参与性不够

综观石洞景点,主要以观赏性景观为主,这不利于提高回头率。虽然在石洞里有些地方摆设了八仙桌等,游客可歇脚但想喝茶却没有机会。要想使台州石洞成为浙东南游客的休闲旅游胜地,必须在以“休闲性”和“参与性”为主题的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而这恰恰是台州石洞的弱项。

四、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根据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及条件不同,宜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

(一)洞穴直接利用型模式

洞穴场景保存较好的,可采用洞穴直接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已有条件,进一步丰富场景内容,使洞穴得到有效开发。

宽敞的洞穴可建石洞宾馆,宾馆的设施设备如桌、椅等可使用民间收回的石头。如三门的野人洞,在现有的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开发成为石洞宾馆,建小卖部、茶吧、客房、环保餐厅等。利用洞穴中的天然音响现象,建地下音乐厅,温岭长屿硐天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可增加石文化内涵,增加参与性项目。

把采石洞穴资源作为突出的景观要素,服务于景区的整体规划,景区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形成集休闲、度假、疗养、洞穴探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型旅游度假地。[2]

(二)模拟再现型模式

洞穴场景有破坏,影响了采石文化景观展示的可采用模拟再现形式。模拟再现模式有益于充分表现台州采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还可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模拟再现采石历史及场景,一种是以动画系列片形式(音像播放形式),可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另一种是以石人从凿井、挖掘、搬运等全过程模拟再现形式,辅以采石工具,配以灯光、音乐、书画展示、书籍出售等。

(三)采石遗址保护型模式

洞穴场景有破坏,但遗址意义大,宜采用采石遗址保护模式。

遗址保护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考古探查和研究基本清楚、基础条件适合、环境条件容许的遗址点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采石洞加以展示。展示的内容要注意贴近历史、注重石文化内涵。另外,展示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在保护措施尚不成熟的阶段展示过多的采石遗址反而是破坏采石遗址。[3]不宜展示的遗址,需要更多地唤起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保护意识,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待条件成熟时再加以展示。另外,要发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遗址保护,兴建博物馆等。

(四)互动联合型模式

洞穴景观单调,不能单独显现作用的,应采用互动联合模式,提高整体实力。

洞穴景观单薄的要与其他项目互动,如温岭的长屿硐天与熊猫馆、石文化广场联合。将五洞捆绑为台州市域范围内的一个整体,进行品牌包装、形象设计宣传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申请世界级石文化遗产。提高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扩大旅游市场。

五、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建议

(一)深挖采石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现代旅游中,旅游需求逐渐转向对文化、精神的消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对旅游者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文化是提高旅游产品品位的重要手段。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体现特色品位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4]

台州古代人工采石矿洞分布广泛,但采石洞到底多少,至今无统计数字。为了摸清古代人工采石洞穴资源的家底,建议市、区、县国土局组织专家考察,专门对这类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测量,尽快摸清“家底”,包括采石方式、场所、对象、动机、历史等。通过详细考察,拿出洞穴系统的全部科学数据,提出它在同类资源中的比较价值,形成分期分批开发利用的规划报告,为进一步开发这类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模拟再现采石场景形式,使石洞开发悠久的历史及过程得到充分的具像体现。同时要丰富说明牌的内容,增强科普教育功能。

加强各洞“留白”地带的文化建设,给游客必要的文化休闲空间。在洞际之间设计宽敞的平台,开展各种展示、表演等活动,并适当设置一些符合当地风情的廊桥、亭榭等景观小品,丰富游程的文化气息,进一步促进旅游休闲的作用。在开发上应向不同产品方向发展、形成“一洞一品”旅游开发体系。如长屿峒天重点以展示古代人类采石文化成果为主,洞天中的洞穴音乐厅,要体现台州地方特色;开辟夜观长屿峒天的项目,形成夜间观洞、赏洞特有效果,并把游人留宿过夜。蛇蟠岛洞穴以重点形成旅游休闲、度假、健身、会议、体育、娱乐等产品为主。黄岩蟠龙洞则以反映历史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为主。仙居石仓洞以道教文化为主题。设置一些展示道家行仪式、讲经、悟道、修行的场所,简单的石床、讲经坛等设施,都能唤起游客对道教生活的直接联想。[2]62-66天台大黑洞可建设为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的主题旅游点。每洞都有不同的开发主题,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洞穴旅游开发体系。对那些石洞主题不相称的要及时加以改名,洞名要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加强文化设施的整体性建设,从而提升文化品位。

(二)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满足游客的休闲与参与需求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要扩大交通及食宿的便利性等基础设施建设。注意灯光的设计,一般溶洞中绿和蓝等冷色光较为常见,以营造出光怪陆离的神秘感,不过有时也会产生较为阴森的感觉。故可采用暖色光源,以展示景观自身的自然特征,并尽量避免使用亮度较高的射灯,尤其是对游客实现高度的直射光,大多数情况下都将灯具隐藏以创造灯光的漫射效果,同时使洞内的光线更加柔和、自然,且避免了光影掩盖景观自身。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也包括安全设施建设。在新开发的洞穴里,对于洞顶、洞壁或洞底不稳定的洞穴,不能开发为旅游点。如果上述条件基本良好,但有一些危石和不稳定的洞穴,应加以清理。但切忌用炸药爆炸,以免再引起松动。在危险的地方应设置栏杆。对洞穴系统复杂的迷宫洞穴,还应设置指路标志。

加强参与性与休闲项目设施的建设,如当地民俗风情表演;采石知识抢答竞赛,获胜者将得到石小人纪念品等;摆设八仙桌,开设茶馆,泡制当地名茶,出售当地特产等。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基础

台州采石洞穴分布零散,没有形成可以集多种内涵为一体的旅游地,很难形成质量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因而要进一步整合采石洞穴旅游资源,树立战略开发与发展意识,先开发区位条件比较好、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景观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洞穴,做大做强使之成为精华洞穴旅游资源;而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则服从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大局,发挥其辅助功能,成为其它旅游资源开发的有益补充。对于已开发利用的采石洞穴资源,还应从旅游观点角度作系统的描述及评价,可以包括:地理位置、洞穴名、特点、与何名胜结合或附近有何名胜、所在地气候条件、洞穴长度及宽度规模、交通食宿条件和服务设施等。[5]

通过专家的考察和科学的分析判断,按照采石洞的不同价值、类型进行综合研究和统一规划,将五洞捆绑为一个整体,着手世界石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使其成为正式保护对象,更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保护。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资源的保护

对采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保护、利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有机协调和平衡旅游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严格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6]

把古代人工采石矿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资源纳入相应的保护名录。采用采石遗址保护模式,洞穴内部需要保护,其周边环境也需要保护。整合洞天外围环境,增强洞外生态建设;对采石洞的治理思路可以概括为稳定边坡、理顺水系、绿化裸岩(地)。稳定边坡即对废弃采石陡壁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稳定,排除安全隐患;理顺水系即对采石场周围的排水系统作好疏导;绿化裸岩(地)即对石壁和迹地进行绿化,尤其是石壁绿化。[7]

采石洞内采取在石堆、土堆上植树种草、栽种果树等方式固持土体。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在开采坑口处建旅游度假村或休闲公园等,并采取绿化措施。对要求美化的,可采用格栅式草坡护坡,对开挖斜坡,一般绿化复垦措施可在斜坡脚边种植攀缘或藤本植物。在坡度较陡的采石面上进行梯形削坡,使陡坡成为台阶状,然后栽植植物使水土流失和景观状况得到有效改善。[8]

对采石文化资源的保护,按照资源价值,进行分类,提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并提出保护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列入法制轨道立法保护。

(五)提高景区导游水平,完善旅游解说系统

导游是旅游景区、景点及其内涵必不可少的描述者和传播者。应强化训练提高解说水平。导游对采石文化和景点要了如指掌,解说内容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对采石洞穴的形成原因,洞穴中占优势的形态特征,应该先行介绍,或最后总结介绍,或结合幻想故事同时介绍,这样就会既能满足旅游者对景物的欣赏,也能增加他们对采石文化的认识。

完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提供周到的解说服务,如游客中心及其展示、音像品、人员辅助、模型、现场牌示、手册、导游书等。采用口头、书写的形式附载于往来风景区的交通工具上如 “公共汽车、客车、飞机”等,强化游客景区活动的选择。[9]将文化及科技解释放到解说之中,增强解说系统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及美感,进一步提高游客对采石文化内涵的理解。

[1]郑伟忠,叶玮,朱丽东等.金字塔光辉下的采石文化[J].西亚非洲,2009(1):39-43.

[2]李娜,张捷,章锦河等.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环境设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3]袁晓.中国南方古瓷窑遗址保护实践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6(7):233-234.

[4]张陆,寇跃灵.论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1):14-18.

[5]刘群,鄢贵权,杨绍萍.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J].安徽农学报,2009,15(11):197-199.

[6]苏勇军.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1):26-30.

[7]陈法扬.城市化过程中的废弃采石场治理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2(5):39-40.

[8]陈波,包志毅.国外采石场的生态和景观恢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71-73.

[9]唐鸣镝.建立完善的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J].风景名胜,2006(1):54-58.

Study on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Quarryi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aizhou

Zhou Qiuqiao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Management,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

Taizhou quarry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abundant, but the development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lack of mining quarrying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tourism taste is not high,tourism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and participatory is not enough.Therefore,quarryi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as follows:carrying on depth quarrying,applying ruins protection,simulation an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mode,digging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improving cultural quarrying, enhancing tourist leisure and participation, and further integrat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for declaring world heritage.

Taizhou;quarry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pth development

F592.7

A

1672-3708(2010)04-0027-05

2010-06-17

周秋巧(1970- ),女,浙江临海人,讲师,硕士。

项目成果:本文为台州市社科联2009年研究课题“台州采石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09YA11)[台社科联〔2009〕18号]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石洞采石台州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郑杰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石废弃地景观评价研究——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开启石洞密码
台州远洲墅
开启石洞门的秘密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滑坡监测系统在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