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临海葛咏裳忆绿阴室藏书考略

2010-09-14胡平法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临海藏书

胡平法

(台州学院办公室,浙江临海 317000)

晚清临海葛咏裳忆绿阴室藏书考略

胡平法

(台州学院办公室,浙江临海 317000)

葛咏裳官至兵部员外郎,藏书多购于北京,义和团兴起时携书返里。在临海建藏书楼“忆绿阴室”,又叫“葛居俟堂”,藏书万余卷,多有善本、珍本。葛咏裳精研文史,有《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70卷、《史记批注》、《汉书批注》、《三国志批注》。还著有《辄囊琐记》30册、《史蠡》3卷(家藏抄本),《辄囊丛稿》24卷12册稿本。民国七年,葛的继室屈云珊向临海县立图书馆捐出旧藏千余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忆绿阴室”遭日机炸毁,藏书止剩一千余卷。后来屈云珊将劫后藏书馈送屈映光“精一堂”。

晚清;临海;葛咏裳;忆绿阴室;藏书;考略

一、葛咏裳其人

葛咏裳(1843—1905),谱名葛寿同,字逸仙,号叔霓,浙江临海人。他自幼好学,清咸丰十年(1860),入临海县学第一名,廪膳生。据清宣统二年(1910)的《仙居邑西张氏宗谱》载:“张培棣同葛主事逸仙同读于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枕,评论政事,动情之处引吭高歌。”[1]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兵部车架司主事,升本部员外郎,加三级敕授朝奉大夫。因为在北京为官,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葛咏裳的藏书多购于北京。在北京宣南(今西城区),葛咏裳与一些文人相聚,吟诗作文,合编《宣南销夏集》抄稿本1册。

葛咏裳在京城当了十年的官,虽然浮沉宦海,但他生性儒雅,为人大气洒脱,除了购书,“俸糈所入,悉以予弟,不问出入,人以为有田真风”。[2]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他携书返回故里,过起了耕读闲居的生活。葛咏裳有一个弟弟叫葛咏琴,兄弟俩感情很深,他把家中的钱物都交给这个弟弟管理,他自己专心学问和诗文。葛咏裳曾任著名的临海东湖书院山长,临海李庚诗(1856—1909)等是他的学生。在今临海东湖的湖心亭二楼有他的集句“掬水月在手,看花香满衣”。

葛咏裳好藏书,高才博学,工诗善文,喜欢考证,在台州各县,包括当时属于台州的宁海县都有他的诗文存世。早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葛咏裳、王咏霓(1838—1916)这两位连襟曾经以举人的身份主讲于太平(今温岭市)宗文书院。在太平,葛咏裳与著名书画家、海派创始人之一蒲华(1839—1911)相交最厚。当时,蒲华穷困潦倒,居无定所,他曾赋诗以作劝慰:

一囊琴剑走风尘,管领天台两度春。

落籍方知名下士,风流自是再来人。

丹青写意闲中乐,歌舞销魂客里身。

莫复抚膺悲失路,鸢肩火色岂长贫。

在太平,葛咏裳曾经撰写《太平夹屿王氏五修宗谱序》:“癸卯(1903)之岁,承主宗文讲舍,门下士王树持其家谱来告曰:‘世居夹屿,宋之有家谱旧矣……光绪二十九年,岁在癸卯浣吉旦,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兵部武选清史司主事加四级临海葛咏裳序于宗文讲舍。”[3]根据这篇序文,可以证实他曾经二次担任温岭宗文书院山长。

葛咏裳多次到过仙居,与王卓夫、张培棣、真隐山人、端甫等当地名士多有交往。在《仙居邑西张氏宗谱》的谱中还提到葛咏裳受邀,去过当时由张培棣、王嘉勋管理的仙居县“安洲书院”,王氏后人曾藏有一幅青绿山水绢画,长205cm、宽34cm,上面有“庚子夏五月逸仙题”款,这幅绢画今存仙居一位民间收藏家。在仙居城内、朱溪、白塔、苍岭坑等地,还有不少葛咏裳的诗文画作,粗略统计有山水一幅、花鸟四幅、匾额一块、字屏一对、题画诗五首、七律二首等。

在天台,他有笔墨留给朱国华,为此,朱国华作《谢葛叔霓丈惠诗序启》。

在临海,今临海承先室藏有葛咏裳撰写《翟翘传》、《翟凌云事状》的笔墨,又有他赠给王舟瑶、黄瑞的几页诗草。其中给黄瑞的诗稿第一页的内容是:

迎春闲斋集众宾,笑谈随处见天真。

一年心事归花事,满座诗人半酒人。

文字订交能脱俗,在山风物又翻新。

昨朝已把羊裘典,悔未相招一送春。

寄我吟身屋数间,最宜狂啸复宜闲。

花留弧萼延春色,酒挟微红上病颜。

说剑豪情怀古侠,读书慧业本名山。

与君同证三生事,可是兰台侍从班。

右和柳翁同诸学友迎夏诗录呈子珍词仁兄大人政韵

弟逸仙裳草草

给黄瑞的诗稿第二页的内容是:

展读黄童句,蔚然成大观。

酒边无限思,闲里有余欢。

恨落槐花市,愁添苜蓿盘。

与谁诉衷曲,一一付毫端。

漏榜我犹是,醉乡君可寻。

难凭名显晦,且学世浮沈。

下酒书千帙,磨人墨一林。

不如沈家令,高卧自闲吟。

奉和且间处原韵即请子珍老词兄大人粲政

弟葛咏裳拜草

在收藏基础上,葛咏裳精研历史, 对 《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用力最勤,在这些书上多有批注。黄岩举人朱谦称他的“散文步马班,骈文步齐梁,诗得中唐之奥。”[2]145他诗名甚盛,有“掬水月在手,看花香满衣”等名句,文才显现在《天宁寺重建大雄宝殿碑记》中,体现了他的“读书参透与禅通”的思想,所作的诗赋杂著收入在《辄囊丛稿》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屈云珊与临海县令孙燕秋的夫人一起在城内佑政庙里创办女子两等小学,礼聘庠生王吉寅(字宾谷)等为讲席,首开临海女子教育之先河。

二、葛咏裳的忆绿阴室藏书楼

葛咏裳在19岁之前都随他的父亲葛凤喈(字晚园)居住在临海城区的龙须巷。葛凤喈,字晚园,卖卜自给,能诗,著《绿阴室诗文》各1卷。他特别喜欢读《易》,带经而锄者数十年。“里居授徒,学者甚众”。[2]183咸丰初年,由葛凤喈口授、他的学生王树祺笔述,撰成《易学辨说》2卷,钞本。在书中,葛凤喈以十翼诠彖象,以彖象铨卦画,颇得要领。前面有王树祺、黄以周(1828—1899)写的序言,只可惜没有刊刻,后来流藏在黄岩。

葛凤喈的居室名叫“绿阴”,在四顾巷附近的龙须巷,后来毁在太平天国兵乱之中。葛咏裳在《忆绿阴室图自序》一文中曾经回忆说:“某家旧在巾子山麓,中有绿阴之室,小园半亩,隙地数弓,瓦屋三椽,蛤墙四合。柯干铜石,则古桧十围覆其上焉;枝叶阑干,则高梧百尺蔽其前焉。老梅十许树,修竹百馀竿。畦有馀蔬,间植桃李;阶无摊草,唯滋蕙兰。种蕉学书,并用听雨;折柳樊圃,兼资舞风。家君读书其中,故人二三,过从朝夕;学徒四五,执经左右。鲜尘俗之扰,敦天伦之欢,留连琴尊,优游岁月。而某以受庭训,获蟊其间者十有九年。辛壬之岁,绿林猖突,鹿城不守,赤焰焦灼,蜗居遂灾。林泉一区,缥缃万轴,付诸祝融,悉成焦土,所存者惟墙阴霜橘半本,屋外老桑一株而已。然而情事虽殊,光景可念,当时风物,犹略有足述者焉尔!乃晴光乍开,宿雨初霁,万绿齐活,一尘不飞,披襟生风,启户纳日。银蒜半拷,随波入;翠藓四铺,逼晕上砌。莺雏藏处,一拳露黄,燕子飞来,双股翦碧。支竹榻于林下,移荣几于树根,涵画本而欲流,浣书卷而疑湿。露华浓淡,天光有无,科斗古文,皆成绿字。芰荷新裂,即是绿衣。泼墨而馀溶不分,焚香而烟霞一色。又或读书暂歇,良朋偶来,栏外支床,藤下铺席,赤日不漏,微凉自生,清风徐来,浓影轻漾,蚁盏交酌,酒气暗蒸,鸾弦罢弹,琴轸弥润。清谈小坐,面惊忖留之蓝;倚醉高眠,鬓化维摩之绀。自号青城之福地,人称碧落之洞天,可谓近市之隐居,书生之清福矣。今者遗址空在,乔木罕存,追想昔游,不忘旧物。用是序述崖略,规摩梗概,拓诸画卷,补以拙辞,并乞名流,遍徵雅咏。异日若新堂构,必当重勒贞珉。呜呼!积怀已久,不无今昔之痛;有触斯发,益动盛衰之思。刻无盐以效西施,自知鄙陋;借酒杯以浇磊块,幸恕竦狂云尔。”[6]可见绿阴室一共有三间房子,居住其中是“书生之清福”。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兴起,葛咏裳为了躲避战事而返还家乡临海,所有家居各物都无暇运出,只令人携回 “古籍数十椟返台”。[5]葛咏裳移居在巾山北麓新开巷,他十分怀念与父亲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于是,给自己的新居起了一个“补绿阴室”的名字,后又改名为“忆绿阴室”,又叫“葛居俟堂”。葛咏裳的万余卷藏书,就储藏在忆绿阴室,并且专门请了画师为新居作图。

葛咏裳曾经与张镜潭结逸社于临海巾山后,与王吉寅、张熙翔等为巾山十老会,林一帧曾经为他们作图,图上有葛咏裳序。在临海巾山,葛咏裳曾经登翠微阁,题壁不浪舟,题词望江楼,多存遗墨。项士元先生在《忆绿阴室访张镜潭》一首诗中感叹:“驾部久凋谢,遗书散暮烟。小楼双塔近,绝学一灯传。雅度同张翰,高风比米颠。海潮惊撼地,独作醉中仙。”[6]156

三、忆绿阴室藏书的结局

葛咏裳好藏书,又是官宦之家,宽裕的家境为他收集图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在北京为官时,东求西访,日积月累,购得各种图书万余卷,其中多有善本、珍本,如他藏有清临海马承燧的《紫薇吟榭诗草》6卷等。

“书味古今情”,晚年,葛咏裳在忆绿阴室手不释卷,葛咏裳的《空斋》一诗就形象地记录了他的这种生活:“空斋夜岑寂,欲寐复踌躇。偶检丛残纸,忽逢亲旧书。缄题鱼剖处,年月蠹残馀。引得相思苦,无言对绮疏。”

葛咏裳的一生借助他自己的厚藏,批注、校对了不少经典著作,有《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70卷、《史记批注》、《汉书批注》、《三国志批注》。光绪十六年(1890),葛咏裳纂修《山后葛氏宗谱》5卷5册,今存3卷3册,木活字本。他的著述有《辄囊琐记》30册、《史蠡》3卷 (家藏抄本)、《紫薇吟榭诗草》。他还著有《辄囊丛稿》,稿本,凡骈文4卷,古文4卷,今古体赋4卷,诗18卷,诗馀2卷,杂著4卷,日记20馀卷,稿藏于家。葛咏裳与黄岩诗人蔡校明朝陶宗仪辑的《游志续编》2卷(今存晚清王抄本)。

从临海承先室收藏的葛咏裳给晚清学者王舟瑶(1858—1925)的几通信札和他赠给临海藏书家黄瑞(1837—1889)的两张诗页中可以发现,他的藏书印有“臣咏裳”白文、“逸仙诗草”朱文、“无赖酒徒”白文印,“葛咏裳字叔霓”、“补绿阴室”等。

葛咏裳去世以后,家景萧条,藏书尘封。旧时藏书家们的藏书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许多藏书家除了允许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阅览,宁可喂蠹鱼也不随意拿出来示人。民国七年(1918),项士元(1887—1959)等创办临海县立图书馆时,向葛咏裳的继室屈云珊借得旧藏千余卷。屈云珊为了避免“忆绿阴室”藏品散失,把其中的一部分藏书捐献出来,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记取。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二十日,日寇的飞机轰炸台州府城,葛咏裳的“忆绿阴室”遭日机炸毁,他的藏书大量被毁,只捡得一千余卷,其中有《辄囊丛稿》6册、《正觉林诗词手迹》十余纸。后来,屈云珊将劫后的藏书尽数馈送给临海屈映光(1883—1973)的“精一堂”。

1954年4月13日,项士元应临海城关镇政府之请,到何伯琴、陈绩夫家等鉴别、筛选图书和文物。最后征得古籍1706册以及碑拓、书画、瓷瓶等,其中有葛咏裳的稿本。

[1]仙居邑西张氏宗谱[Z].1910(清宣统二年)木活字本.

[2]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45.

[3]太平夹屿王氏五修宗谱序[Z].1867(清同治六年)木活字本.

[4]辄囊丛稿[Z].清稿本.

[5]项士元.浙江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第三卷第一期.浙江省立图书馆编印,1937(民国二十六年三月).

[6]项士元.巾子山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55.

A Research on Book Collection in Ge Yongshang’s Book Chamber

Hu Pingfa
(Administration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hen Ge Yongshang was a vice director of Bureau of Military Personnel, he bought most of his books from Beijing and took back hometown Linhai in Boxer Uprising period.In Linhai,he built his book chamber called Yi Lv Yin Shi,in which there were about ten thousand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ooks.In the sev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Ge’s wife Qu Yunshan donated about one thousand books to Linhai library.In 1939,while Yi Lv Yin Shi was blasted in the war,Qu Yunshan sent the rest books to Qu Yingguang’s book chamber.

late Qing Dynasty;Linhai;Ge Yongshang;Yi Lv Yin Shi;book collection;research

G264

A

1672-3708(2010)04-0023-04

2010-05-16

胡平法(1966- ),男,浙江永康人,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临海藏书
探析赤道地区临海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剪纸作品
临海西郊大岭石窟元代造像题名记所见人物考——兼商榷大岭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临海变“大海”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