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

2010-09-14李爱军李国梁

天中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应用型课程体系

李爱军,李国梁

(黄淮学院 学科建设处,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

李爱军,李国梁

(黄淮学院 学科建设处,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必须符合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差异性、学科复合性等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专业方向规划形成有特色的专业,应在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把社会职业资格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计

1 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1998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整,一批批从专科升本的院校应运而生,目前这类院校约占我国本科院校的 1/3左右.与历史底蕴深厚、以学术研究和理论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性”大学相比,这类院校共同的特点是师资水平、教学科研能力、资金保障等方面相对较弱,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由于受以上条件的制约,这些院校被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们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和应用型科研为主体,与传统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构成了社会人才培养的合理层次体系.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这些院校的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如何提高办学水平,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是这些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特色专业建设问题上,一些新升本高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新升本高校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

专业是高等院校的基本构成单元,本科院校的特色来源于专业的特色,专业群的特色构成院系的特色,进而形成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综合知名度虽然无法和办学历史长的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但可以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局部优势,使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获得社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

2 课程设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规划受办学历史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上专业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人才需求,也就是说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追求目标.社会人才需求是多元、多层次的,除高层次人才外,还需要许多有特殊技能和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另外,准确预测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前进行师资储备性培养,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围绕有特色技能和理论素养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等等[1].笔者认为,专业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设计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开设学科前沿性课程和实验实践类课程来实现的.

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即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计划和安排.课程设计的范围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有功效模式、目标模式等课程编排模式[2].特色专业课程设计的程序如图 1所示.在规范本科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专业的特色就体现在这些课程中间.课程的结构决定着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师的科研等学术活动也受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围绕课程体系引进和培养师资.对于实践、实验类课程,关键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图1 特色专业课程设计主体示意图

3 特色专业建设中课程设计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特色,直接关系到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差异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有一定的教育规律可循的,例如,一个具体的本科专业要设置哪些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由国家政策、教育规律、专业自身特点等因素决定的.在经过严密科学的调查论证,确定下来专业方向以后,课程的设计可以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来设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但只有体现出与其他高校的差异,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3.2 学科复合性

专业是依据社会职业设置的,而学科是依据研究门类划分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是跨学科的,是由多个学科复合而成的.例如,以培养动漫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动画专业,其课程是由计算机、艺术、文化学等学科知识构成的.依据社会职业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正是特色专业的魅力所在.

3.3 论证多元性

专业要真正办出特色,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符合课程论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完整性要求[3].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包括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的专业人士等,只有使这些主体对具体课程的需求达到了优化组合,才能使设置的课程具有特色和竞争力.

3.4 科学组合性

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虽然有多种组合方案可供选择,但优秀的课程设置方案绝不是课程的随意组合,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学生的兴趣、高校自身的历史积累等因素,科学地组合课程,既要能够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规律,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生源以文科为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统计学等课程的设置深度不能太高,课时数也不能太多.

3.5 知识前沿性

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升本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体现、容纳学科的前沿性知识,要有前瞻眼光.例如,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软件更新的速度都极快,如果课程设置不能紧随前沿知识的更新而变化,是无法培养出真正的特色人才的.

4 特色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比照国内外其他院校设置专业,所谓的特色是一种“克隆版”.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中没有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资金、师资条件等因素,有的理论课程因缺乏必备的师资只能让研究其他方向的教师来代理,一些特色实验课因缺乏必备的实验条件只能改为理论课或口头实验课.

(2)课程设计内容偏颇、单一.在课程设计中,由于受学科知识体系和现有师资水平的限制,一些院校不能依照社会职业需求综合多学科知识科学地设计课程,而是“因人设课”,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明显偏颇,不能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

(3)对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不够重视,缺乏可以依据的规范程序.部分新升本院校制度不健全,在设计课程方案时随意性大,既不考虑社会的意见,也不重视学生的反映;在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只是简单地做局部修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严谨、科学的论证.

(4)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课程,轻职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应该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所谓的特色课程,只是对几十年来形成的本科学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做了局部的修正,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如对“规划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现代社会职业资格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

4.2 对策研究

4.2.1 建立完善的课程设计管理制度

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课程设计工作应按课题项目方式进行管理,具体步骤如下:① 建立由教学系(院)领导、学科组成员组成的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特色专业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通过社会调查提出课程体系设置草案;② 组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部门、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代表,对课程设计草案进行听证和论辩,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课程设计方案正式文本;③ 对付诸实施的课程设计方案进行追踪调查,及时更新并拓展特色课程.4.2.2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课程设计的新模式

在课程设计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例如,工科类专业课程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技术类本科课程“师傅带徒”的经验,文科类专业可以借鉴美国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导师制”课程模式.另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打破最后一个学期集中实践实习的课程模式,尽量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起来.

4.2.3 通过专业方向规划形成有特色的专业

目前,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有249个,这些专业主要是依据社会职业的宏观分类而设置的.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精细化和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社会职业的细分情况,从这249个专业中寻找合适的专业并通过专业方向规划和课程的优化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2.4 减少必修课,增设专业特色强的选修课

关于课程设计,中科院院士柯俊教授认为:“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学时减下来,不然学生就没有时间自学;减学时先要把和中学重复的东西减掉,再把基础课中重复的东西减掉,原则上把通过自学能学懂的东西统统减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4]笔者认为,在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减少无特色或重复的必修课程,增加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例如,对于外语课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和职业需求,有选择地减少无关内容;对于理工类专业,可增设应用哲学、科技发展史等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

4.2.5 把社会职业资格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社会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只是专科、中专学校的课程内容,而本科教育应以学术理论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而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学术水平远不如重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远不如专科、技校毕业生的尴尬局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把社会职业资格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另外,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课程体系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并通过聘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专家作为部分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的联合.

[1]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2] 汪霞.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3):10―16.

[3] 严权.新课程评价主体应体现多元性[J].上海教育,2004(17):26―28.

[4] 万燕生.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特色[J].江苏高教,2001(2):61―64.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2.3

A

1006-5261(2010)05-0053-03

2009-10-26

黄淮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005)

李爱军(1969―),男,河南汤阴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