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再生资源加速产业化进程
2010-09-14
临沂再生资源加速产业化进程
Renewable Resources to Speed up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Linyi
2010年4月7日,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组织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暨交流会”上,《资源再生》杂志记者遇到了山东临沂汇森集团董事长林树云。在交谈中得知记者曾多次造访临沂再生金属企业之后,林树云热情邀请记者下次一定要去临沂经济开发区看一看,他说,那里的再生资源产业近来发展极为迅速,大有可观。
早在数月以前,就有消息从临沂传来,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回收利用管理,整合现有市场,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临沂市将在经济开发区梅家埠街道规划建设中国·临沂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而据记者了解,林树云的汇森集团正是坐落在梅埠镇。
厚积薄发
临沂的再生资源产业基础由来已久,不仅有发展成熟的废金属交易市场,还有大型再生资源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临沂市围绕资源再生利用,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重点培植了一批再生资源项目,实现了对再生资源的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和规模化经营,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其中当属兰山区以山东金升有色金属集团为龙头的废旧金属回收基地和河东区以山东德力西再生塑料产业园为中心的再生塑料产业最为瞩目。
金升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地处废杂铜集散地的有利条件,走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之路,形成了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拆解——打包——精炼——深加工的产业链。产业基地废旧有色金属年成交量达100多万吨,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铜生产加工企业和废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山东德力西再生塑料产业园集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贸易和物流于一体,通过实施“圈区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回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实现了南北资源优势互补,构筑起了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双赢的平台。再加上开发区规划建设中的中国·临沂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临沂市将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据悉,规划建设中的中国·临沂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总占地1万亩,一期规划建设4 000亩,规划为交易区和加工区。其中,交易区占地2 500亩,划分为5个功能区;加工区占地1 500亩,规划为2个功能区。在临沂经济开发区建设万亩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对整个开发区乃至临沂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福田认为,该园区对全市和开发区“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生态园区建设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不少当地人的期望是将这一优势产业园区打造成鲁南苏北乃至江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三年规划
临沂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再生资源集散地,在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金属交易量占全国市场第三位,废旧塑料交易量占全国第二位。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建成再生资源集散市场10余家,回收网点超1.46万个,再生资源年交易量340多万吨,年交易总额接近420亿元,再生资源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全市规模以上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已超过80家,加工业户5 000多户。逐步形成了以兰山区南坊街道、罗庄区盛庄街道、河东区相公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梅家埠街道等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地。
一直以来,由于各县区市场分散、自由发展、分散管理,导致各再生资源市场无序竞争。既不利于资源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更不利于环境保护。由于缺少再生资源深加工企业和大型集中产业园区,临沂市大多是对再生资源产品仅限于先收购再简单分拣就直接销售到外地,数量虽大但效益低,税收更低。
2009年6月24日,商务部公布了29个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11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试点单位,临沂市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这为临沂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目前,临沂市正在积极打造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前不久,临沂市制订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三年总体规划:从今年起,临沂将逐步建立以回收网络、分拣中心、加工利用、网络信息四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现状:不仅有小业主,更有龙头企业
近年来,临沂市经济开发区将再生资源作为一项产业重点扶持,通过出台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再生资源经营大户300多户,从业人员达26 000人,年交易额超100亿元。开发区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实现了再生资源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一块小小的废旧电表,被工人分解成上百种原料,价值可翻数倍。”临沂经济开发区内,主营电表回收、分拆、销售的刘英,一边指导几名工人拆表,一边告诉来访的媒体记者:“从废品中提取的金属镍,每吨价值21万元。”
在开发区,不仅有像刘英这样的小业主,还有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再生资源龙头企业。“2009年,梅开公司收购废铜10万吨,废铁2万吨,废塑料1万吨,废玻璃、橡胶等2万吨,销售额达到17亿元。”梅开置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久刚说。
“开发区的成绩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农民走街串巷,拉着架子车收废品。”临沂市开发区梅家埠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尚生说,这种购销方式的问题很多:一是个体户分散经营,低价购销,附加值低;二是私搭乱建,废品随处堆放,污染了环境;三是行业不规范,有时出现代人销赃的现象。
“当时,个体户把旧电视放在门口,一遇下雨天,荧光粉随雨水流入河道;有的不懂拆卸技巧,用火烧分解旧家电,四处黑烟弥漫。”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尤柳生回忆说,为整顿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发展,开发区公安、工商、税务、城管联合执法,杜绝无证经营,严控环境污染。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对因办理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由区财政临时拆借资金给企业;对缴纳增值税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其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以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收入的20%进行奖励,鼓励其做大做强。
目前,中国再生资源总公司投资6 000万元,在开发区建设占地400亩的废旧家电回收中心。山东省供销社投资3 000万元成立梅开公司,加之当地汇森集团、椿芫集团和恒昌铜业、源宏铜业等企业带动,临沂经济开发区的再生资源产业后劲十足。
难题:收购渠道不畅,回收利用率低
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的企业开始觉得“吃不饱”。例如,梅开公司主要在临沂市废旧物品集散市场购买原料,而新上的30万吨铜生产线,每年缺少10万吨货源。“因为缺少专业化的收购渠道,公司只得在国内外重点货源地设立分公司,专门收购、运输废旧钢铁原料。”赵久刚说。
除了收购渠道不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制约了产业发展。
据专家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减少6万 ~10万吨垃圾;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1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国内主要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大概在40%,较之许多国家75%以上的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临沂市源宏铜业有限公司经理马利国说。
2002年,马利国在废品交易市场租了一个门面,从事废铜收购、销售。5年后,他投资建设了年产3万吨铜的再生资源公司,主攻废铜深加工。“废铜分拣后,用机器压成块,放入冶炼炉,经1 280℃高温熔化,再氧化、还原、提纯、铸造,生产直径8毫米的有氧铜杆,其价值高出废铜数倍。”马利国说,“如果能把有氧铜杆拉丝,制成电缆,每吨还能多赚2万元。”
“再生资源企业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欠缺。”赵久刚说,2010年,梅开公司准备在临沂市的郯城、临沭、苍山3县设立分公司,可挑来选去,竟派不出骨干力量。“选派的人员既要懂业务,又要有营销经验,非常难找。在业务方面,他必须有一副‘火眼金睛’,过眼就能估摸废旧物品中铜的含量。而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培养的。”
赵久刚说,在支持再生资源产业方面,临沂经济开发区出台了不少优惠措施,但从国家层面来看,相关政策仍显不足。比如,梅开公司缴纳的税金,2009年返还70%,2010年降到50%,2011年将不再返还。到那时,16.53%的税收将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发展。
破解:园区化,产业扩张探寻新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临沂市拥有再生资源集散市场10余家,回收网点14600多个,再生资源年交易量340多万吨,然而,因缺少再生资源大型产业园区,优势资源难以集中,也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临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福田说,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占地1万亩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一期规划建设4 000亩,分为交易区和加工区。其中,2 500亩为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家电、废旧轮胎交易区,1 500亩为废旧轮胎加工区、废旧金属加工区。园区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进行业务对接,构建覆盖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网络体系。
“入住园区的再生资源企业,将享受更优惠的政策。比如,在土地使用中,合乎条件的企业5年内不交租赁费;开展银企对接会,为企业争取贷款等。”徐福田说,“新园区将成立研发中心,突破制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鼓励企业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对再生资源从业人员,初步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从业水平。”
山东省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邱明琦介绍,2009年9月1日,山东省开始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低、行业技术进步缓慢、政策支持力度弱、行业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在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方面,山东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各地根据实际,可以采用贴息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活动提供贷款。”邱明琦说。
book=27,ebook=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