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起手来 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2010-09-13张梅颖
当前,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已呈常态化趋势,中国本已日益突出的水安全和水资源固有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西南降水丰沛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了秋、冬、春连旱。炎炎烈日灼烧着干裂的土地,赤地千里,超过6000万的受灾人口,基本生活用水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灾区男女老少昼夜跋涉上山寻找水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惊呼:母亲河已经没有眼泪。
在西南持续大旱的同时,肆虐的沙尘暴又开始席卷我国北方地区。这场近年以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沙尘天气,波及包括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内的我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临近的日本与韩国。20天前袭击北京的那场沙尘暴,以瞬间8级的狂风,从蒙古高原“搬运”了15万t沙尘到北京,强浮尘天气使得北京的天空呈现出奇异的明黄色。
显然,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寒潮和暴雪,不断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暴雨引发的洪水与泥石流,造成10万市民家中停电,交通瘫痪,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
毫无疑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一万七千种生物濒临灭绝,地球生态正在逼近极限;冰川消退、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干旱及森林火灾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而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农业大幅度歉收,世界范围内对陆地、食物和水源的争夺有愈演愈烈之势,粮食安全成为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政局持续动荡的导火索。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着万物,孕育着生命和文明,古代人类的四大文明无一不是诞生在江河之滨;进入到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水与人类的活动更是息息相关。然而,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淡水资源匮乏已危及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全球有超过8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水源,每年还有5万多亿t水体被污染。如果有一天,地球母亲再无乳汁哺育我们,即便我们创造再多的财富,人类也不可能活得有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水不仅是资源,更是生命。
老子《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的行为最接近自然规律。人类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地开发、利用和分配水资源。如果人类不能善待自然,违背自然规律,那么带给人类福祉的水,本来与世无争的和谐之水,同样也可以成为战乱、饥饿和纷争的祸端。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 “相濡以沫”的典故,大意是说泉水干涸,暴露于陆地上的两条鱼,为了生存,相互以唾液润湿对方。面对来势凶猛的气候变化与水安全的重大挑战,人类也要发扬“相濡以沫”的大爱精神,因为全球化早已把各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能够置身局外而独善其身。
气候变化与水安全是全球性的难题,需要我们像应对金融危机一样同舟共济,拿出信心、诚意和勇气,采取一致的行动,以对话代替对抗,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足够的良知、智慧、能力和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与水安全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让自然生态得以平衡修复,让山川秀美、风调雨顺、江河安澜,让人类铸剑为犁、守望相助、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同的使命和信念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次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的高级圆桌会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形成共识,重塑我们人类与气候、生态、环境与水和谐相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