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以科研为救国武器

2010-09-13陈艺军刘汪洋

今日重庆 2010年8期
关键词:卢作孚北碚救国

□文/ 本刊记者 陈艺军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以科研为救国武器

□文/ 本刊记者 陈艺军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Save the Nation with the Weap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现为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建筑式样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砖柱墙体与坡面屋顶结合,单檐歇山,青砖瓦阁,门眉上书“惠宇”。虽然岁月在“惠宇”镂刻下了风刀霜剑,但它依然劲透出古雅醇厚的美。

早在1927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就提出了构建一个“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的北碚”的设想。“但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社会布置成花园一样美丽”,是卢作孚当年的美好憧憬。

1930年3月,卢作孚率团赴南京、上海、东北各地考察,9月,在取得地方军政当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后,卢作孚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成立了以“研究实用科学,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的“中国西部科学院”。1934年迁往文星湾惠宇楼。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建立,在西部腹地打开了一扇用科学与教育救国的大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批国内知名科学家也随同中央研究院来到北碚,许多社会名流如梁漱溟、晏阳初、老舍、梁实秋、竺可桢等都在此工作。中国西部科学院不仅倾其所能帮助来渝的学术科研机构迅速恢复了工作,而且学院的科研人员还与北碚的其他科学家们一道,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日夜攻关,解决战时的科技难题,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战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国西部科学院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弘扬战时科研成果的“切磋观摩之中心”,和为战后重建作准备的“调查研究之驿站”,见证了中国科学家这一特殊群体,以科研为武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史实,在我国的抗战史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此,国家档案局把中国西部科学院档案列为首批“中国档案遗产”。

▲中国西部科学院大楼

猜你喜欢

卢作孚北碚救国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重读卢作孚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卢作孚的“中国梦”
卢作孚:生如奇迹
谁人识英雄?
常人等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