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类蔬菜生产中农民需求调研——以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王家堡村为例
2010-09-12孙超,谷培云,姚金亮等
果类蔬菜生产中农民需求调研
——以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王家堡村为例
孙 超 谷培云 姚金亮 焦雪霞 国洋 郭书臣
孙超,农艺师,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延庆县京张路口东100米,102100,电话:010-51051765,E-mail:yqsc2004@163.com
谷培云,姚金亮,焦雪霞,国洋,郭书臣,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
王家堡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建有一个蔬菜合作社。2010年,延庆县植物保护站特在王家堡村新建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此外,王家堡村还是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在延庆县设立的田间学校工作站。为全面掌握该村蔬菜产业的情况,了解农户需求,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初组织开展了本次调研。
1 调研方法
调研分两次进行,2010年1月29日第1次,2月1日第2次。
王家堡村的蔬菜产业实行统一化管理,种菜农户都加入了王家堡村蔬菜合作社,因此,笔者主要对该村的蔬菜合作社进行了调研。首先将访谈农户分为3组:第1组是5名农户组,访谈内容为与设施蔬菜生产相关的18个问题。第2组是15名农户组,采用卡片法收集农户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归类,引导全体农户共同讨论并填写农民培训与技术指导情况表、农户与社会机构联系图。然后将15名农户再分为3组,每个小组根据所发表格内容讨论并填写果类蔬菜的施肥情况、施药情况及灌溉情况。第3组是2名合作社干部、技术员组,采用访谈的形式调查设施情况、种植蔬菜品种和茬口等。调研结束后3个调研小组共同交流讨论并分析调研结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农户基本信息 本次访谈涉及到王家堡村蔬菜合作社农户共19名,有较好的代表性。从身份上看,有合作社干部1名,技术员1名,当地普通农户17名;从性别上看,男性8名,女性11名;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47岁,其中31~40岁的2人,41~50岁的12人,51~60岁的5人;从劳动力结构上看,19名农户均从事蔬菜种植,符合该村主导产业特点;从收入结构上看,有10户农户的收入完全来自于种植业。
2.2 王家堡村蔬菜合作社生产发展现状分析 王家堡村蔬菜合作社于2007年7月14日正式挂牌经营,注册资金185万元,现有合作社社员298人,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户。主要种植作物为番茄、彩椒,此外,还种植长茄、西芹、雪莲果、紫薯、萝卜等。为把好质量关,提高产量,保证蔬菜品质,合作社还高薪聘请了来自山东的农业技术员长期居住在基地,随时指导工作。
合作社的长期发展规划是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做有机蔬菜产业,做订单农业。辖区占地面积41.6 hm2,其中设施农业占地25 hm2,包括大棚95栋,占地8.3 hm2,日光温室132栋,占地16.7 hm2。而设施情况仍不完备:日光温室留有侧风口,并安装有防虫网,但无顶风口,温室内无加温设备,后墙为1.2 m厚的水泥板墙,保温性能相对较差,温室内早春极端低温可达0℃以下;大棚为钢架结构,有侧风口,并安装有防虫网,无遮阳网。
农资购买情况:种子、化肥、农药和部分农机等农资主要由合作社专人采购,农资质量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农机由县镇的政策补贴提供。
产品销售情况:合作社无订单,无稳定销售渠道,主要依靠小商贩到地头收购,收购的价格差异较大。部分到附近市场进行分散式销售,但销售价格与地头收购差异不大。
总体评价:由于日光温室无顶风口,无加温设施,后墙保温性能较差,冬春季生产受限。大棚无遮阳网,夏季高温强光,易引起彩椒的日灼病。农资主要由合作社统一采购,较便利。农产品销售渠道少,是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难题。田间学校负责人希望通过举办县级农产品洽谈会,帮助农民扩大销售渠道。
2.3 番茄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通过对蔬菜品种的调查发现,番茄是王家堡村设施农业的主导品种。因此,笔者对番茄的生产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该村合作社番茄品种主要为百利、巨粉和中农988,日光温室一般一年种植2茬,品种和种植面积均由合作社统一安排。
在育苗环节上,合作社在日光温室内建立育苗畦,采用穴盘育苗。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调控温湿度的手段,许多在育苗期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都没有采用,导致所育种苗质量较差,幼苗长势较弱。当种苗不足时,有一部分从当地的绿富隆蔬菜基地购买。
在施肥环节上,访谈显示,有40%农户知道测土配方施肥,但都不清楚目前土壤的肥力。延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曾对日光温室和大棚取过土样进行测定,但尚未给出测土配方施肥卡。通过对日光温室番茄施肥情况的调查发现,定植前每667 m2番茄共施用3500 kg腐熟鸡粪、2500 kg生物有机肥、40 kg尿素、80 kg硫酸铵、20 kg硫酸钾作为基肥;在结果期分两次追肥,每次施用25 kg尿素、25 kg硫酸铵、8 kg硫酸钾和0.25 kg叶面肥。从技术上分析,番茄基肥未施用磷肥,而氮肥用量过大,过多的氮肥既增加了成本,又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到,施肥主要依据往年的经验,而且很少施用微量元素。
在灌溉环节上,日光温室番茄采取了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能有效提高地温,减少杂草生长,降低空气湿度,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灌溉方式。全生育期灌溉5次,分别为定植前1次,定植后1次,一穗果开花前1次,一穗果坐果期1次,三穗果坐果期1次。在灌溉控制上,多数农户对每次灌水量、持续时间、灌水间隔时间、总灌溉次数等参数还是主要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发现温室内较干就灌溉,少数农户提出应根据棚室内的湿度条件进行灌溉,显然都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
在施药防治环节上,合作社有专人负责兑药、施药,施药器械为大型机动式喷雾机,除采用传统喷雾法外,还针对病害特点采用药液灌根、涂抹枝干等施药方法。但通过一对一访谈发现,兑药环节存在很大问题,合作社没有精准的施药量具,有些量具甚至是由可乐瓶改装而成,无法做到精准施药。
在设施蔬菜装备调查中发现,合作社缺乏棚内整地设备、大型植保机械、育苗设备、贮存保鲜设备及设施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农户对目前所使用的卷帘装置提出了技术改进的建议。
2.4 农户需求分析 采用卡片法对第二组的15名农户进行了蔬菜生产问题收集,其中植保类占46.7%,栽培管理类占26.7%,土肥类占20.0%,销售类占6.6%。问题主要集中在番茄、彩椒的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植保新产品的使用技术,番茄、彩椒的栽培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通过对第三组农户一对一的访谈,将5名农户的各项技术需求排序统计后得出了该合作社农户的技术需求分析表 (表1)。与第二组统计结果一致,农户认为病虫害防治是迫切需要的技术,主要原因为病虫害发生频繁,难以识别,从而无法做到对症施药,病虫害不易控制,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
表1 农户的技术需求分析
2.5 农户培训情况分析
2.5.1 村民与社会机构的联系 本次调研中,笔者引导第二组农户绘制了农户与社会机构联系图 (图1),以了解社会机构与农户的联系密切程度。从联系图上看,与农户联系最紧密的共有8类机构,其中5类属于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在7类主动联系农户的机构中,北京市植保站、县种植中心、县植保站、县推广站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另外2类为农资经营销售单位或个体小商贩。在农户主动联系的机构中,除少数农户向县植保站、县推广站进行过技术咨询外,其他联系动机多为购买农资产品。
2.5.2 农民培训工作 通过调研发现,农户培训工作严重落后,主要问题为:培训次数少,培训与农户需求结合不紧密,很多培训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培训往往带有功利性质,主要以生产资料销售为主;农户所需的市场信息没有可靠来源渠道,主要从农资销售店获取。
图1 农户与社会机构联系图
3 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王家堡村的农户虽然多年种植蔬菜,但主要以花椰菜、甘蓝等露地蔬菜为主,缺乏保护地种植经验,蔬菜生产知识有待更新。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销售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设施内没有温湿度计,不能根据准确的温湿度正确放风、降温、除湿;兑药无精准量具,施药技术粗放;大棚无遮阳网,门口无防虫网等等。在后续工作中,应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找出不足,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力图将王家堡村田间学校办得更好。
2010-08-24;接受日期: 2010-09-20
果类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