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及其危机
2010-09-11李倩
□文/李倩
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及其危机
□文/李倩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问题为世界瞩目,由此已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本文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现状及其特点,并阐述已经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存在的隐患。
贸易顺差;特点;存在危机
一、我国贸易顺差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1989年)。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美元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二)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三)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2008年)。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2008年累计顺差达到8,470.1亿美元,2008年我国出口额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额11,330.9亿美元,增长18.5%,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54.6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一)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5,7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进口总额为3,2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顺差为2,425.7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572.5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1/4。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表1)
(二)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2,644.7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90%。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15.8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932.6亿美。(表2)
(三)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442.0亿美元、1,340.2亿美元和1,498.3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280.4亿美元,占我国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表3)
(四)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理论层面上。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我国的产品得以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我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二)客观层面上
1、经济全球化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20世纪九十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表1 单位:亿美元,年
表2 单位:亿美元,年
表3 单位:亿美元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根本原因。首先,在20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外资把我国作为制造基地进行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进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这种产业转移的另一个结果是,使得企业大规模进口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导致我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2008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再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外贸加工产业的升级。相应地,出口产品仍然以加工类产品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动我国部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1994~2007年间其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1,814.3亿美元的逆差。
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我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四、存在的危机
(一)中国成为过路财神。我们不能只看外贸顺差总额,更要看到千亿美元顺差背后财富的分配、利润的分配。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但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中国从巨额出口中得到的利润极低。加工贸易中,我国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可制造业所需原材料和元器件却需要大量从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经过加工后,又成为各种商品从我国出口到美国,我们只赚到了微薄的加工费,但却造成了对美贸易的巨大顺差,因此我国顺差的优势体现的恰恰是日本、韩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优势。
(二)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长时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盟地区,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贸易伙伴由于不满自身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以此为导火索对华发起贸易报复,引起贸易摩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最初的农产品、化工原料、鞋类、纺织品等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不管我国出口的是传统的产品还是新兴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不大而价格竞争力又较强,并且是大批量出口,极易引起进口国的警惕,导致贸易摩擦不断。
(三)加大外汇储备成本和风险。巨大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据外汇管理局最数据显示,至2006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适当的外汇储备对一国的经济安全是必要的,但目前的数字显然远远超出。这些资金原本可以用于进口商品或服务,或者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形成更大的投资,而现在大量的“真金白银”闲置,这显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潜力。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外汇储备70%是美元资产,一旦美元贬值将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缩水。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美国仍然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成为国际尤其是美国要求我国对人民币进一步主动升值的最好借口,这不仅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对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了阻力。
(五)贸易顺差增长及外贸依存度上升的同时,经常项目结构性失衡蕴含了较大风险。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按照目前的进出口和GDP增长速度计算,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顺差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巨额顺差的背后是工业制成品的顺差与初级产品的逆差并存。在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国际原油等初级品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持久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1]宋树理.中国贸易顺差持久扩大的原因[J].国际商务论坛.
[2]唐晓美.巨额贸易顺差引发潜在的危机及对策研究[J].经济观察,2007.2.
[3]韩会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研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资源禀赋、发展战略与对外贸易的变迁[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冷眼看“单赢”——中国的贸易顺差[J].经济与管理,2003.2.
[5]田立群.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分析[J].国际贸易,2009.1.
[6]刘建忠.中国贸易顺差真相[J].科技信息,2007.5.
[7]葛守昆.对我国贸易顺差及其有关问题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
F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