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伸肌群高频超声检查方法的研究
2010-09-11赵新宇鄂占森徐文中
赵新宇 ,鄂占森,陈 敏,徐文中
(1.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彩超室,广东 深圳 518116;2.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随着我国临床运动医学和骨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先进超声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肌肉骨骼超声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超声在前臂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血管、神经、腕管、肘部以及肌肉软组织某一部位的病变超声表现,而对于国人正常成人前臂伸肌群超声断层解剖的分析,至今尚无系统阐述。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检查18位正常成人36只前臂,以血管、骨骼作为解剖标志,详细描述了正常成人前臂伸肌群的肌肉、神经、血管的超声特征,应用实时动态超声观察肌肉肌腱舒缩的超声表现,为今后临床进一步研究前臂及诊断前臂疾病提供更多超声影像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成年人18人(36只前臂)均来自我院(深圳龙岗中心医院)自愿参加的志愿者,男 8人,女 10人,年龄 19~37岁,平均24.6岁,受检者标准:双手、前臂发育正常、对称的健康成人,无外伤史、无前臂痛及麻木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4MHz。受检者俯卧位,上肢始终置于身体的一侧,手掌向前,前臂呈解剖位,涂有耦合剂的高频探头垂直放于前臂的不同位置,采用横断扫查结合纵向扫查法,必要时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区别不同的肌肉群,根据需要对部分受检者检查时应用超声宽景成像技术。①垂直于尺桡骨,将探头置于桡骨上1/4,显示前臂伸侧旋后肌上1/2部分断层声像图。②垂直于尺桡骨,探头置于前臂伸侧旋后肌下1/2部分断层扫查,显示前臂伸侧拇长展肌及骨间膜后动脉断层声像图。③垂直于尺桡骨,探头置于前臂伸侧中1/3处,嘱被检者单独做伸屈小指或示指动作,实时观察舒缩状态的小指伸肌或示指伸肌,显示前臂伸侧拇长伸肌、示指伸肌段断层声像图。④垂直于尺桡骨,将探头置于前臂伸侧尺骨远端1/3处,结合超声宽景成像,显示前臂伸侧拇长展肌、拇短伸肌骑跨桡侧腕长、短伸肌断层声像图。⑤将探头置于前臂伸侧远端1/4~1/3处,探头前方指向桡骨茎突、与桡骨纵轴呈15°~30°夹角扫查,显示“二拇压二桡”解剖纵断特征性声像图。⑥将探头置于桡骨背侧结节处沿着尺桡骨茎突连线做超声宽景成像,显示前臂远端腱鞘伸肌管段断层解剖声像图。
2 结果
本研究通过高频超声研究健康成年人18人 (36只前臂),均可以清楚地显示前臂伸肌群及桡神经深支、骨间后动脉声像图,为便于理解将声像图和断层解剖图相对照进行介绍如下。
方法①中,前臂伸侧旋后肌上段断层切面的检查结果显示(图1a,1b):旋后肌环绕桡骨,其内见桡神经深支穿行,旋后肌桡背侧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部分指伸肌、小指伸肌,前臂骨间膜后方可见骨间后动脉彩色血流信号穿行。骨间膜后动脉背侧为尺侧腕伸肌,尺骨背侧为肘肌回声。
方法②中,前臂伸侧旋后肌下段横断切面结果显示(图2a,2b):环绕桡骨的为部分旋后肌,桡骨桡侧为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背侧浅层从桡侧向尺分别为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可见骨间后动脉血流信号,拇长展肌背面尺侧为尺侧腕伸肌断面声像。
方法③中,前臂伸侧拇长伸肌、示指伸肌段横断切面结果显示(图3a,3b):实时观察舒缩状态的小指伸肌,小指伸肌桡侧浅层为指伸肌,桡骨桡侧为桡侧腕长、短伸肌,桡骨尺侧可见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声像;尺骨桡侧是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尺骨背侧可见尺侧腕伸肌和部分尺侧腕屈肌。
方法④中,前臂伸侧尺骨远端1/3处,拇长展肌、拇短伸肌骑跨桡侧腕长、短伸肌腱断层超声宽景成像结果显示(图4a,4b):尺骨后方为尺侧腕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浅层为小指伸肌腱、指伸肌腱,指伸肌腱深层尺骨桡侧为示指伸肌腱,骨间膜背侧为拇长伸肌腱,桡骨尺侧、骨间膜后方为拇短伸肌腱声像,桡骨背面桡侧可见桡侧腕长、短伸肌腱,该肌腱被拇长展肌腱斜行覆盖。
方法⑤中,前臂伸侧远端1/4~1/3处,探头前方指向桡骨茎突、与桡骨纵轴呈15°~30°夹角扫查“二拇压二桡”解剖纵断特征性声像显示(图5a,图5b):四束走形不尽相同的肌肉声像,自浅而深分别为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桡侧腕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其中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沿桡骨15°~30°夹角由深层穿出走形于桡侧腕长、短伸肌腱表面呈“二拇压二桡”特殊解剖声像。
方法⑥中,桡骨背侧结节处沿着尺桡骨茎突段横断切面结果显示(图6a,6b):肌腱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稍强回声。腕背侧的腱鞘不在同一平面上,以桡骨背侧结节为标志,桡骨背侧结节桡侧依次为桡侧腕短伸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鞘、拇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鞘,桡骨背侧结节尺侧依次为拇长伸肌腱鞘,示指伸肌腱-指伸肌腱腱鞘、小指伸肌腱鞘,尺侧腕伸肌腱鞘。
3 讨论
前臂伸肌群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起于肱骨外上髁,深层起于尺骨和桡骨。浅层肌群包括肱桡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指伸总肌、固有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深层肌群包括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及固有示指伸肌所有伸肌均有桡神经支配。桡神经分叉后,深支行向下后穿入旋后肌,并在桡骨头下方5~7cm处穿出该肌,改名为骨间后神经,发支支配前臂伸肌,骨间后动脉起自骨间总动脉,经骨间膜近侧缘进入前臂后区,在浅、深层之间伴骨间后神经下行,分支营养临近诸肌,并参与肘关节动脉网。
高频彩超与传统意义X线、CT、MRI检查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频超声是一种实时、快速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清晰的显示前臂肌肉、肌腱,周围神经等组织,实时的动态观察其舒缩变化及血流情况,而且扫查探头可按要求放置,能够满足骨科与运动医学的检查常常需要进行双侧对比的特殊要求,获得动态信息,检查过程中可要求患者做各种动作,从而清晰的显示肌肉、肌腱和周围神经的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与人体其它系统如腹部、心脏、妇产科、浅表小器官等的超声应用相比,国内对肢体的断层解剖的超声研究较晚,与国际上相比还存在差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对外周神经、肌腱和肌肉的超声诊断做了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1],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王牧等[2]对骨科方面超声诊断进行了综述,王金锐、曹海根[3]编译描述超声诊断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近几年国内随着高频探头、高分辨率的超声仪器发展及新技术的推广,大大拓宽了超声检查应用范围,肢体的肌肉骨骼超声研究逐渐成为超声领域的研究热点,傅先水、王金锐等[4-5]借鉴美国超声医学会(AIUM)和美国放射学会(ACR)联合制定的肌肉骨骼超声检查指南,采用不同体位对前臂伸侧浅层伸肌群进行描述超声检查方法和声像图特点,张华斌等[6]结合宽景成像技术描述了一般常见前臂的几个切面,并且进行了标注,但到目前为止实现类似CT、MRI正常前臂的超声影像学的断层解剖研究仍属于空白。
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对18例成人36只前臂进行研究,前臂采用解剖体位,尺桡骨走行近似平行,使得伸屈肌处于平衡位置,在国内首次完整的描述了正常成人前臂超声的检查方法和声像图特征,以血管、骨骼作为解剖标志详细的描述了前臂伸肌群各个切面肌肉、神经、血管彼此空间解剖学关系,将每个断层切面的具体解剖结构进行标注,清晰的显示了前臂伸侧深层肌群,从不同切面描述了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压过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应用超声实时动态观察前臂肌肉肌腱自主舒缩变化,进行特征性的肌肉识别;分别描述示指伸肌、小指伸肌实时动态的独立显示,区分肌腱与神经声像[7];依照血管为标志,清楚地显示了骨间后动脉对于旋后肌与拇长展肌分界标志的解剖超声特征。
本文通过高频超声对18例正常成人的36只前臂的声像图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在国内首次全面描述正常成人前臂伸肌群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以血管、骨骼作为解剖标志,阐述了各个切面肌肉、神经、血管彼此空间解剖学关系,并对解剖结构的超声影像进行了详细标注;解决了前臂伸肌深层肌群超声不易显示的难题;通过观察前臂肌肉肌腱自主舒缩声像图变化进行前臂肌肉的识别;前臂超声检查要求超声医师熟悉复杂的前臂解剖及生理,全面掌握与前臂相关的运动医学与手外科知识,精通高频超声检查技术,诊断结果对检查医师有很强依赖性。高频超声是一种实时、快速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
[1]Ikai M,Fukunaga T.Calculation of muscle strength per unit cross-sectional area of human muscle by means of ultrasonic measurement[J].Int Z Angew Physiol,1968,26(1):26-32.
[2]王牧.骨科领域的超声诊断现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8):9-10.
[3]Montana MA,Richardson ML.肌肉骨骼系统超声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1451-1460.
[4]傅先水,张卫光,王金锐,等.肌骨关节系统超声检查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5-200.
[5]王金锐,刘吉斌.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0-152.
[6]张华斌,刘汀,崔立刚.肌肉骨骼系统超声解剖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10-120.
[7]Prasartritha T,Liupolvanish P,Rojanakit A.A study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PIN)and the radial tunnel in 30 Thai cadavers[J].J Hand Surg(Am),1993,18(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