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信任”是—种责任担当等
2010-09-10
“被信任”是一种责任担当
虞舜客/解放日报
事实上,被社会和公众信任,并非^^都能做到。袁世凯当大总统时,有一次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时而拿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了,纷纷竖起大拇指赞道:“总统先生这样俭朴,值得我辈仿效。”只有一个内阁成员联想到袁世凯平日的一贯做派,对此表示怀疑,后向袁世凯的卫士打听,才知袁世凯吃的是西北产的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一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虚伪的表象—旦被揭去,袁世凯所谓“俭朴”的形象还能不訇然倒下?窥一斑见全豹,袁世凯这般做法,既然不被内阁成员和身边卫士及知情者信任,而一旦真相公之于众,则更不被社会和公众信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被社会和公众信任,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财富,这又意味着一种责任与担当。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胡适之先生的口述只占50%,另50%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李宗仁的回忆录,其本人口述仅占15%,其他85%是唐德刚先生考证修订而成的。唐德刚先生将口述历史研究者分为鼓手、枪手和杀手三种。无论是充当鼓手还是枪手,都是不妥的,只有通过较量努力追寻历史真相的“杀手”,才是可取的态度。唐德刚先生之所以被社会和公众信任,是因为他“心灵深处有—个人格法庭。那里虽然没有法警看守,也没有廉价的信誓旦旦,却时刻有一颗滚烫的良心。”良心,源于其对历史的负责,源于其对道德的担当。
对历史负责,对道德担当,有时不怕迟到。因为迟到里,见证了一个人在长期痛苦的斗争中对自我道德审判的最后胜利。2002年某天,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来到青岛,将他65年前悄悄拿走带回英国的一颗“龙牙”还给青岛水族馆。他说:“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的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拿了别人的东西。”詹姆斯这种让自己的灵魂“示众”的勇气,虽然来得太迟,但这份勇气修改的终究是—个人的品行。迟到的忏悔,又何以不能获得社会和公众迟到的信任?
前不久,从报上读到《习惯》一文:“领导从媒体消失,人们习惯想到出事而不会想到升调他用;美眉提拔重用,人们习惯想到色权交易而不会想到本事出众;企业荣誉不断,人们习惯想到赞助费用而不会想到质量服务;青年大龄单身,人们习惯想到有啥缺陷而不会想到有情无缘;老乡突然来找,人们习惯想到借钱贷款而不会想到叙旧谈心;生人主动帮忙,人们习惯想到另有所谋而不会想到助人为乐。”这么多自然生发的“习惯”,让人担虑不止。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被社会和公众信任者愈多,其社会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谐。重建社会信用体系,除了政治清明、法律廉明,营造让“诚信吃香、失信吃亏”的环境之外,每个人必须加强自律,自觉把诚信把被社会和公众信任视作—种压力,作为一种责任担当。
扰乱楼市的是媒体还是中房协
余丰慧/京华时报
“中房协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消息一出,立刻遭到舆论和民众质疑。不料,媒体对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进行跟踪采访时,其话语更加“雷人”。
对于“暂缓再出楼市新政的说法一出,社会舆论反对声更多,您怎么看”的问题,朱中一答:“我去年7月在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也提过,目前媒体的炒作,对于市场的扰乱影响也很大。客观地说,有些地区出现‘地王比较正常,或者有些‘地王并不是住宅用地,媒体大肆炒作后,对购房人的心理预期,以及未来房价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行业协会的中房协副会长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着实令笔者惊讶。怎么就把高房价的罪过推到了媒体身上,说媒体扰乱房地产市场、扰乱百姓预期呢?拿“地王”来说,媒体确实给予了极大关注。但是,媒体关注“地王”主要是谴责土地管理失控,最终推高房价;国企过度制造“地王”,引起市场不公平竞争。媒体关注“地王”的目的则是呼吁决策层重视并遏制“地王”出现,抑制投机,勒住高房价这匹野马的缰绳,维护房地产业、金融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关注如何扰乱房地产市场、扰乱百姓预期了?
畸高房价害苦了百姓,“地王”助推了房价,百姓意见很大。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那么大,住房问题矛盾那么突出,百姓对房地产行业、对高房价甚至对开发商意见那么多,呼吁加大调控力度的声音那么强烈,作为媒体,不关注社会热点、不关心百姓的呼声、不反映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那才是失职。不客气地说,凡是给媒体戴上“炒作房地产”帽子的组织和人士,背后都隐藏着秘利。
在新一轮最严厉楼市新政即将显现效果、市场博弈的天平稍稍倾斜于要求加大调控力度一方的当下,中房协抛出“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目的何在?依笔者看,在国家调控楼市的关键时刻,中房协多次释放“刚性需求没有改变”、“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城市化大推进阶段房价不会下跌”等言论,才是真正的扰乱市场,扰乱百姓预期。
治“吃空饷”怎可既往不咎
张贵峰/广州日报
近日,为有效杜绝干部“吃空饷”现象,贵州省德江县对长期占编不在岗人员进行“最后通牒后,开除了51名不回单位上班人员的公职。
区区一个县便有600余名“占编不在岗”的“吃空饷”公职人员,全国两千多个县,总计将会有多少“吃空饷”者?又将被凭空“吃”掉多少来自纳税人的公共财政资金?600余^仅开除51人,难免让人失望——难道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回到原单位上班”,就可以既往不咎了、此前的“吃空饷”就都白吃算了?
其实,就“吃空饷”的恶劣性质和严重情节来看,即便是对其一律开除,也是“罚不当其罪”。明明实际“不在岗”、没有付出任何劳动,却凭空白拿“饷银”,甚至还享受其他各种不菲的公职福利待遇,这显然与“贪污公款”无异,也完全符合《刑法》上对贪污罪的定义。长期以来,“吃空饷”之所以会成为许多公职部门—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今年轰轰烈烈地清理了,明年很快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处分无关痛痒乃至“明罚实奖”的惩戒机制,实乃一大根源。
而从源头上看,“吃空饷”现象所以屡禁不绝,也与现行编制管理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有关。—个部门究竟应给多少编制以及应配套多少人头预算支出,都没有一个真正严格的公共讨论、审核程序,监督自然是无从淡起。
所以,就此而言,“吃空饷”问题的关键症结,其实不仅在“吃”上,更在于“饷”上—“饷”本身太容易被混吃了——空饷早已不是“公饷”,而事实上成了少数人可以任意裁度、支配的“私饷”了。
分配调整,
要让劳动体现价值
滕朝阳/羊城晚报
从体制机制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是民众期待已久的愿望,但收入分配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却不是一件易事。不要说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就是—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几十号人的单位和家庭,又有几个在收入分配上能真正做到毫无怨言呢?收入分配改革牵涉面广,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审慎的态度无疑是必要的。
收入分配改革千头万绪,从什么地方着力,也许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的是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现象,而政府在其间的作用又至关重要。
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政府走下全能的圣坛。这是一种历史进步,但也容易造成一种流传至今的误解,以为政府对市场可以也应当回避,收入分配纯粹由市场来调节。此种原始的市场经济观念,在客观上造成政府部门的消极,进而造成劳动者不能体现劳动的价值。有数据显示,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3年的57%下降到2005年的37%。由于劳动不值钱,导致经济发达地区民工荒与劳资矛盾等现象不断呈现。
不必讲很多原理、道理,如果一个社会勤劳致富无望,则必然扼杀勤劳的品质而助长巧取的习气和食利主义的风气。因此,进行收八分配改革,首要的是考量、评估普通劳动者的价值,但做到这一点显然不够,还应当使劳动者具备工资谈判的能力。有了谈工资而不是由企业单边决定工资的能力,劳动者就能获得与资本实现对立统一的平衡力量,起而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令收入能够体现劳动价值。与其迷信公正的再次分配,不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同时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他腰包里有多少现钱,更取决于他能够享有何种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一种隐性的收入分配。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热之所以居高不下,不仅由于公务员未必很高但稳定的收入,更在于其可靠的社会保障。与此同时,很多普通劳动者却没有足以抵御风险的社会保障,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沦为社会的底层。实践也证明,很多普通劳动者不能为扩大内需做贡献,并不是他们没有消费意愿,而是即时消费(更不必说超前消费)的后顾之忧并未消除。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企业义务如何分担,应由法律予以厘定。不断上行的最低工资线,对普通劳动者无疑是一种利好,但并未涉及对职工社会成长成本的担当,政府对此自不应袖手旁观。
让劳动者体面劳动,让劳动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其根本上都有赖于劳动价值的实现。倘若承认—个社会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个社会又必以勤劳为不可或缺之基础,则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政府有形之手紧携勤劳之手就是不容撼动的法则。
我们何时才能相信“民族品牌”
张一/扬子晚报
应该说,在这次的“激素门”事件中,圣元奶粉的危机公关并不完美,起码,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主动拿自己的奶粉去寻求—个权威的检测以释疑,反而优先打起了“起诉媒体”的主意。这种转移视线的手法实在不怎么样。不过,跳出是非本身,一个萦绕我们已经20年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我们的“民族品牌”,何时才能重拾信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急吼吼的“合资”潮流中,中国大批的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其中有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还记得“美加净”吗?这个曾经一度占有市场份额20%的国产化妆品,在1990年与庄臣合资后,就销声匿迹。5年之后,上海家化5亿元收回商标后,却发现再难东山再起:超市的化妆品货架上,满眼的“宝洁”和“联合利华”……
资本的运作是—个方面,我们说,民族品牌在合资的浪潮中,也无辜地遭受了一种“理念清洗”:国产的,就等同于‘‘劣质”。以至于一段时间“出口转内销”成为流行。最近云南白药牙膏遭遇了“功效门”,起因是一名消费者使用一周没有效果,而将其连同代言人濮存昕一起告上了法庭。其实那么多的洋牙膏品牌,有哪个能“一周见效”呢?无独有偶,“霸王”的二恶烷事件,被媒体挖出,其实“宝洁”这个大型洋品牌旗下的产品,也有不少含二恶烷。但是,公众舆论包括媒体,火力还是不自觉地对准“霸王”——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对“国产”二字的强烈质疑和不信任。
必须承认,某些国产品牌确实造假掺劣,当了害群之马。“三鹿”是最大的反面典型,其破坏力远不是自身的灭亡所能救赎。但是,更多的民族品牌在与洋品牌拼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出一点对待洋品牌的“客观”来注视呵护他们呢?麦当劳的“橡胶门”能如此迅疾地关上,他们成熟的公关、长期建立的品牌口碑固然是重要因素,而消费者对洋快餐大品牌的宽容、“客观”心态也起了莫大作用。
我相信,我们的民族品牌获得社会普遍信任之日,就是中华崛起之时。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国货已经能凭借真实的质量和服务立足,同时也说明,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态已经成熟。这两点,是已经成为经济总量大国的中国所必须达到且一定能达到的目标。
国货当自强,国人亦当自悟。
有多少拆迁有愧于老百姓
张魁兴/中国青年报
8月14日,云南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在滇池草海北片区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情况现场调研总结会上说:“我们的有些拆迁工作是有愧于老百姓的!”他希望基层政府、组织把相关工作做好做细,最重要的是把老百姓安置好,尽量让老百姓早日住进高质量、配套全的回迁安置房,让百姓能真正体会到现代新昆明建设带来的实惠。
好一句“有些拆迁工作是有愧于老百姓的”!我国有些拆迁工作有愧于老百姓,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只是有关官员没公开承认罢了。
央视报道说,目前黑恶势力不仅危害社会治安,也成为一种经济毒瘤,在有些地方已进入房地产的开发拆迁工作,他们成为“打手”。有黑恶势力渗透的拆迁工作,绝不会有公平公正的补偿,老百姓绝不敢多说—个“不”字,这样的拆迁工作肯定有愧于老百姓。
建言审查拆迁条例的王锡锌教授曾表示,在几次讨论条例修改的过程中有一些官员提出,目前我们拆迁的70~80%是商业开发拆迁,如果新条例出台,这些拆迁就要暂时停掉。因为现在征收补偿的核心是征收,而征收前提是为了公共利益。如果是商业开发,开发者要用其他办法和房屋所有者进行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协商谈判。也就是说,现在的商业开发还没有平等协商,拆迁补偿多数是开发商说了算,这样没有合理公平补偿的拆迁,自然就有愧于老百姓。
有愧于老百姓的拆迁,是引发社会冲突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新拆迁条例”才被公众寄予厚望。但就在这种语境下,不只开发商,一些地方官员还在千方百计阻挠“新拆迁条例”的出台。在笔者看来,存在有愧于老百姓的拆迁,官员们就有愧于老百姓,官员们就该扪心反思,就该遏止此类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