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需求与发展策略*
2010-09-09李伊白
□李伊白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需求与发展策略*
□李伊白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但有极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因而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提出通过移动学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规范化培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移动学习;素质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浙江省工商局2010年1月21日发布的最新个私经济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12月底,浙江省共有在册企业715719户,其中民营企业561248户,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500万人,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无法享用完善的城市教育服务体系,其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合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素质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常常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如政府模式、企业模式、社区模式、市场模式、NPO(非盈利组织)模式、自助模式等,这些模式是通过面授或集中授课进行,需要占用一定的工作与休息时间,而企业又不愿意多花时间让员工去学习,因此采用这些模式常常很难解决工学矛盾这一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施具有随时随地交互特征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并渐渐被许多大型培训机构在企业培训中使用.因此,探索移动学习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问题,对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乃至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技术专家戴斯蒙德.基更博士认为,移动学习将是继d-learning、e-learning之后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1].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人们不必为了参加某一课程离开工作场所,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教育界对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例如Alexander Dye等人在《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一文中对M-Learning的定义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2].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将移动学习定义为: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PDA,pocket PC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3].本研究认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移动学习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的"Mobile Education"项目;2001年9月英国Peter J.Bates教授创立的学术团体成立了"欧洲移动学习论坛",其目的是为技术销售方、网络操作员、教育专家、培训员、学习材料供应商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探讨如何通过应用移动无线通讯设备发展学习等问题的"讲台"[4].国外许多著名研究机构也纷纷斥巨资开展了对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如英国学习技能发展处的"m-learning项目",欧盟的"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和"Moblearn行动".
移动学习在推出不久便开始被引入国内.2000年上海电视大学40周年校庆,戴斯蒙德.基更博士应邀参加并在"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者报告会上作了主题为《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界、通讯行业、相关研究机构开始了对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移动学习产业迅速升温[5].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12月对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6];北京大学于2002年5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移动教育实验室,在2002年到2005年近4年的时间里,开发出了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GPRS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与浏览平台以及教育语义网络平台[7];聚力通信率先在国内开发了移动学习手机系列产品,将传统学习机和手机的功能统一到一个平台,并针对传统学习机的缺点进行了改进;中国移动、联通相继开通的GPRS和CDMA服务可实现手机的实时在线;2007年,新东方推出一项移动学习计划,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访问特定的新东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采用短声音字节的形式,以便于学生接收.可见移动学习在国内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应用领域有限,仅限于中小学英语学习市场及少部分知识分子之中,无法体现其自身的巨大应用价值.国内有着庞大的务工群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是当前我国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一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工作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教育培训一直被忽视.探讨利用移动学习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对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地点选取在瑞安市莘塍工业区和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这两个新生代农民工集中的地区.调查对象涉及皮革制造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设备、汽车配件业等五个行业.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65份,有效问卷72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76.5%和94.6%.
本次调查问卷由19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情况、收入情况、生活娱乐、手机消费、培训学习情况、作息情况、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资料,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与特点进行描述与概括,以期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提供一些新思路.
四、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基本情况.在此次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404人,女性320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5.8%与44.2%.调查对象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9~30岁的有445人,占61.5%;31~45岁的有197人,占总人数的27.2%.被调查者来自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西、湖南等,分别占16.0%、11.0%、9.6%.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都是刚到温州不满5年,这部分人占70%,其中只有1~3年的更是高达40.5%,而在温州工作10年以上的只有19.5%,这进一步证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大,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2)经济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800~2500元,其中801~1500元的有292人,占40.3%;1501~2500元的有275人,占38%.当然在农民工队伍中也出现了"高收入"一族,他们的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工的消费水平比前几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52.2%的被调查者月消费水平在401~800元之间;27.7%的被访者消费水平甚至达到801~1500元之间.这一数据表明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一定的消费能力.同时,我们对被访者每月在手机上的消费进行了调查,发现接近80%的新生代农民工月手机消费40元以上,24.46%的人月消费甚至达到80元以上.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拥有手机现状.调查显示91.87%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该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信息产业部2007年公布的我国人均手机拥有率50%的水平.受访人群手机的价位主要集中在600~1500元,占受访人数的71.15%.这一价位的手机功能已经相当完善,拥有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所必备的彩屏、上网、数据接口、电子书、视频播放等功能分别达到63.89%、51.39%、37.97%、47.23%、50.47%.
考虑到71.3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只有初中及以下水平,对智慧型手机的功能认识不是特别清楚.因此,他们拥有的手机功能只会更加完善.目前,移动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一般手机都具备WAP、蓝牙技术、GPRS、UMTS技术等;大屏幕彩屏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长时间基于手机开展移动学习不会感到不适;大容量闪卡在手机上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手机的大容量存储,手机的性能得到大大提升,辞典、动画、视频、音频、电子书在手机上运行自如;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解决了在手机上运行多媒体学习软件的技术障碍[8][9][10].此外,手机的可携带性、无线性使学习变得非常方便.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移动学习中技术的障碍影响会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
2.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现状
(1)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接受过企业组织的培训
调查显示65.86%的新生代农民工都参加过培训学习,由此表明,当前大部分企业对提升员工素质较为重视,而员工也愿意接受各种培训,他们的培训意识和学习理念开始转变,能够主动或被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此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对于还没开始对员工进行过任何培训的企业,究其原因,一是没有专项经费支撑,二是无法解决工学矛盾问题,这一部分企业占34.14%.
(2)传统培训方式为主,新型培训方式为辅
传统培训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依旧占主导,而传统培训中由部门领导、负责人承担的教导性培训或师傅带徒弟式培训分别占到45.83%和24.07%.调查显示,100%的企业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其中将近87.8%的企业认为传统培训方式效果不佳,并开始寻求新的培训方式.这一结果表明传统培训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其优势开始下降,内隐的缺陷在开放学习时代日渐突显.
新型培训方式只是作为一种尝试、辅助的手段.从当前传统培训模式转向移动学习还需要一个过程.新型培训模式强调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强调员工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接受能力,大部分企业认为新型培训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及时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容易造成员工在学习过程中的易疲劳感、茫然感和乏味感,且不利于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多情况下,新型培训模式只被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加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且还没有形成规范和完善的培训体系.
(3)培训内容以技能类为主
调查显示,当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技工类劳动,企业对其在技术层面的培训占到总培训内容的68.6%,但这种技能培训是机械的、低水平的.恰恰是由于这些特点,对农民工进行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来看,在当前进行的培训项目中,安全类培训占到48.15%.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对其进行政策法律的教育也是当前一部分企业考虑的.
表2 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内容(多选)
3.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需求
(1)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特点适合采用手机移动学习
由于工作关系,大部分学习者很难有一个单独的学习时间,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承认如果有条件他们会去学习,但是52.6%的人一天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39.4%的人一天学习1~2小时.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稳定性相对较差,周末或晚上休息时间短.调查显示59.5%的人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其中19.5%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而72.26%的务工人员一个月只有一天休息.月平均休息时间在3天及3天以上的不足9.7%.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很难保证务工人员有一个稳定的学习时间,因此,传统的集中学习显然是不可行的.移动学习由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即真实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这样学习者可以将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学习形式无疑会有助于提高其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大部分被调查者赞成使用手机进行学习
80.93%的人赞成手机培训,37.63%的人期待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性质与生活的逐渐改变,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将成为一种趋势.但也有30.41%的人认为想法很新颖但很难实施,选择不赞成的也有19.07%.
(3)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的需求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自身的技能提升仍然是外来务工者对新型学习的一个重要需求.此外学历提升、管理知识、理念培训也逐渐成为培训需求的重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渴望提高的迫切希望.而事实上,手机移动学习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培训.
表3 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的需求
五、面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文化水平低,因此手机移动学习形式应该是简便实用、便于操作的,过于繁琐的操作程序不但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反而会使其产生厌恶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以下三种学习模式是可行的.
1.基于短信息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7286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11].发送和读取短信是手机的基本功能,利用短信息进行学习是移动学习中最简单、最快捷的学习形式.目前短信的传送形式除了语音、文本,还有彩色图像、动漫等,这些形式读取都比较简单、方便,会使用手机的用户几乎都能使用短信息服务功能.用人单位可以将培训内容以字符或语音等形式传送给学习者,学习内容是片断的,间隔的,一次发送太多不利于阅读记忆,学习者可以在休息、等车、娱乐之余,阅读手机短信上发来的学习内容,或者通过语音信箱收听有关的学习片断.这也符合了心理学无意识记忆的学习条件,学习者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不易疲劳[12].通过短信进行学习不仅可用于用户之间,也可以实现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传送.学习者通过手机编辑短信发送到IP服务器,IP服务器分析用户的数据以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分析处理,再发给用户[13].用人单位利用这种移动学习模式可以实现的培训形式有:①发布通知公告及相关内容;②发布政策法规及与新生代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③针对不同工种、职能部门的在岗人员发送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管理知识培训等内容;④学习者学习情况的反馈;⑤信息查询、在线测评等.
2.基于网页浏览的在线学习模式
目前手机上网非常流行,许多没有经济能力购置电脑的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接受手机上网浏览新闻、访问论坛的消遣方式.学习者使用手机,经过电信的网关后可以接入互联网,访问教学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网页浏览的在线学习形式能使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学习资源,就可以上网查询、浏览甚至下载.下载资料可以保存在手机上,在脱机状态下依然可以学习.用人单位利用网页浏览在线学习模式可以实现的培训形式有:①电子教案:结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向学习者介绍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难点等;②电子图书:专门制作适合于在线浏览的电子图书,可以实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供学习者深入学习使用;③Web课件:学习者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3.基于多媒体软件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而目前任何一款主流手机都具备了电子书阅读、图片阅览、Mp3播放、视频播放、手机QQ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多媒体学习的要求.学习者只要借助手机自带的这些功能,便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免费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休息、等人、乘车等空余时间,打开手机阅读电子书、观看讲座的视频、音频,利用QQ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人际交互.用人单位利用多媒体学习模式可以实现的培训形式有:①电子书:将电子书通过红外线或者蓝牙发送到学习者的手机中;②音频或视频课程:将课程剪切成简短形式的音频、视频,通过蓝牙或者直接拷贝的形式存到学习者的手机上,学习者就可以像听歌一样听课了,现在的手机大屏幕也能够完全满足视频观看的需要;③手机QQ:学习者可以加入到QQ群中,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六、结论与问题讨论
手机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培训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中推广手机移动学习,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推广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需要用人单位的鼎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短的特点,降低了其主动学习的欲望.由于移动学习不像传统课堂学习有教师的规范和制约,它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自觉性,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在其中发挥作用,必要时要采取干预手段.
另外,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虽是未来培训方式的发展方向,但是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缺陷不仅不利于员工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这可能导致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无法成为培训方式的主流,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的优势的发挥更依赖于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企业如要可持续发展,应重视传统和新型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操作性的技能还是由传统培训方式来承担,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学习则可通过移动学习,由员工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内容学习,使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互换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
[1]Keegan D.The future of learning: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EB/OL].http://learning.ericsson.net/mlearning2/project_one/thebook/ chapter1.html.
[2]Aleksander Dye et al: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 [EB/OL],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pdf.
[3][6]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Z]高教司函[2(X)l]256号http://www.vsehool.net.cn/elr/zhuanti/medn/medu002. htm
[4]EuropeanWorkshoponMobileandContextualLearning"-Birmingham University,UK 20-21 June 2002 see[EB/OL].http:// www.eee.bham.ac.uk/mlearn.
[5]Desmond Keegan.The future of learning: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EB/OL].http://www.open.edu.cn/ycjy/zx/200306/xzjd/
[7]关于开展"移动教育"工程的通知仁[z]教技协[2002]l号http:// www.vsehool.net.cn/elr/zhuanti/medn/medu003.htm
[8]牛颖,周婧,赵东平.移动学习在军校任职教育中的应用[EB].移动学习资讯网,2008-3.
[9]EricssonEducationOnline[EB/OL].http://learning.ericsson.net/ mlearning2/resources.shtml.
[10]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2006,(6):13-15.
[11]中国信息产业部,通信世界网[EB/OL].http://www.cww.net.cn/ news/html/2008/1/27/20081271000029158.htm-22k,2010-1-27.
[1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万峰.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08,(11).
责任编辑 石子
G420
B
1009-458x(2010)09-0037-06
*本研究得到浙江省温州市科技局2009年度科技项目《温州民营企业E-learning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R20090049)的支持.
2010-04-30
李伊白,助理研究员,硕士,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3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