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2010-09-08孙红梅
孙红梅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菏泽 274300)
人文关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孙红梅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菏泽 274300)
目的:了解人文关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校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社会适应不良量表对菏泽卫校护理2008级和2007级共378人进行测试,然后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开设不同课程,1年后重复测试,全部结果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表成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学校适应不良总分≥15分的学生占70.90%(268/378),其中 2007级学生占 76.84%(146/190),高于 2008级学生(64.89%,122/188)。 1年后测试,实验班学生总分≥15分的占 45.41%(89/196),远低于对照班(68.68%,125/182),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学校适应不良和社会适应不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随着年级增长,其适应不良现象越发严重,学习效率降低和人际关系压力增加。人文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关怀;社会适应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人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是人在理性方面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构成其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在校园和走向社会后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表现或源于适应不良,适应性不仅涉及到其当前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未来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职业教育占到大中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人,如果他不能很好地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其人际交往有着严重的心理缺陷和障碍,那么他的学识和才华很难找到用武之地,最后只能白白浪费掉。人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通过这一年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同课程设置和不同教学活动的开展发现人文关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菏泽卫校在校生护理专业一年级(2008级)和二年级(2007级),各四个班,共400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8.10±1.79)岁。
1.2 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社会适应不良量表(social maladjustment),测试前由经过培训的测试者向被试者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并强调先阅读指导语后再填写问卷,要求被试者在课堂上统一完成并当堂收回,所有被试者均排除严重躯体与精神疾病。全部资料审核后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94.50%,其中,一年级188人,二年级190人。
2007 级和2008级各随机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共196人,对照班182人。实验班课程设置增加心理健康辅导、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培训、就业指导等,任课教师由受过培训的优秀老师担任,增加一些活动课,比如,学习心理机制与帮助策略;考试焦虑的分析与排解;人际冲突的处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等;由专业教师从人格心理深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对照班的课程设置不变,1年后重复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表成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学校适应不良第一次调查结果:卫校生总分≥15分的有268人(70.90%),<15分的有 110人(29.10%);2007级学生中总分≥15分的有146人(76.84%),<15分的有44人(23.16%);2008级学生中总分≥15分的有122人 (64.89%),<15分的有66人(35.11%)。初次调查作为原始资料存档。1年后调查结果对比,实验班学生总分≥15分的有89人(45.41%),<15分的有107人(54.59%);对照班学生总分≥15分的有125人(68.68%),<15分的有 57人(31.32%)。
结果显示,学校适应能力不良和社会适应不良与全国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2007级和2008级学校适应不良和社会适应不良方面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实验班与对照班其学校适应不良与社会适应不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和 P<0.01)。 见表 1、2。
表1 第1次调查结果比较(±s,分)
表1 第1次调查结果比较(±s,分)
常模(少年,女)卫校学生(378人)t值P值2008级(188人)2007级(190人)t值P值19.92±6.82 19.33±7.97 0.297 8 0.766 0 18.00±8.64 20.62±7.07 2.584 2 0.010 1 14.99±4.18 15.69±4.49 1.225 6 0.221 1 14.38±4.58 17.06±4.31 8.514 3 0.000 0
3 讨论
一般认为,学校适应不良原始分数≥15分,约90%为适应不良的学生,其分值越低越好。高分为适应不良的学生,其表现主要有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悲观、行动缓慢、焦虑、忧虑及较易出现躯体化症状。低分,适应良好,情绪稳定,行动敏捷,没有或很少有躯体不适体验,卫校学生原始总分≥15分的学生占70%以上,比例相当高,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其适应不良现象也日益严重。一年级(2008级)总分高于15分的占64.89%,二年级(2007级)占76.84%,这与中职生年龄有很大关系,刚入学时年龄较小,对环境、对未来很懵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心理、生活以及各方面的要求提高,对未来充满了担忧,造成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其对现在的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不断下降。实验班的结果充分说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取得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说明中职教育在课程设施及教育方法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2 1年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结果比较(±s,分)
表2 1年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结果比较(±s,分)
实验班(196人)对照班(182人)t值 P值17.86±4.34 19.45±6.47 1.977 6 0.048 6 13.58±4.48 15.39±5.34 3.176 8 0.001 6
社会适应不良低分者专注社会活动,并且在社会上好交际,喜欢人多的场合,开朗、坦率、合群。高分提示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社会性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害羞、腼腆、拘谨,言谈举止尽可能与他人保持距离。
中职生有适应不良倾向的学生占的比例相当高,而且二年级(2007级)的问题要高于一年级,中职生的学校适应不良与社会适应不良同常模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众多的青少年比较并无特殊性,但入学1年后,升入二年级的与一年级的新生比较,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其学校适应不良与社会适应不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开展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实验班的老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注重其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验班的学生大多能主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适应能力较强,并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个性化能力,以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验班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人文课程,把师生的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次调查的学生多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使这些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但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再加上中职生的年龄较小,逆反心理强,所以加强人文关怀,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成熟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可见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1]夏吉莉,刘景刚.内隐环境: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8,1:63-65.
[2]肖琼,肖玮.西安地区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7-29.
[3]于丹.关于适应性教育在护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J].科技信息,2008,(34):180.
[4]张晔.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79-81.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6]潘谊清.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策略[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37-40.
G641
B
1673-7210(2010)04(c)-170-02
2009-12-28)
“十一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关怀的研究》(教机职字[2008]055)。
孙红梅,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山东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