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应对高铁影响的做法与启示
2010-09-08姚如青
□ 姚如青
日本京都应对高铁影响的做法与启示
□ 姚如青*
京都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杭州与京都存在包括区位特征、行政层级、教育资源、历史沉淀和宗教文化在内的相似性。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京都通过建设文化首都、发展旅游产业、推进“产学研”互促和着力保护城市景观,较为成功地应对高铁带来的影响。杭州可从推进城市品牌特色化和国际化、用足用好旅游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更加重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和推进高铁枢纽地区的发展方面借鉴京都的做法。
京都 杭州 高铁影响 做法 启示
京都是日本重要的城市之一,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设有11个区级政府。1978年京都向世界宣布“世界文化自由都市”的目标,提出建立“21世纪的日本文化首都”。1996年京都市被选为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的协调人,1997年则被选全球变暖防止会议的召开地。日本最为著名的公司,包括任天堂、Omron、三阳化学、京都陶瓷和京扇堂在内选择京都作为总部基地,还有众多新家族公司位于京都地区。京都拥有日本第一个服务于风险型小企业的孵化器公司,是日本少数几个在市区设立民间科技园(京都科技园)的城市之一。京都科技园成为搭建尖端科技研究的大学和具有创业精神的新企业相互对接的平台。
一、京都具有与杭州相似的五个特征
(一)区位特征相似。近畿圈是日本仅次于东京圈的第二大经济圈。关西地区处于前三位的城市是大阪、京都和神户,2002年三市人口分别达到262万人、147万人和151万人。大阪、神户和京都之间的区域位置与上海、宁波和杭州之间的区域位置非常相似。大阪与神户处在临海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大阪与神户之间的区域形成日本著名的制造业基地——阪神工业园区。京都则是处在内陆地区,缺乏港口资源,处在阪神工业园区的边缘地带。按照区域位置与经济实力之间的相似特征,上海可与大阪相比,宁波可与神户相比,杭州可与京都相比。
(二)行政层级相似。杭州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所谓副省级城市就是仍受省级行政区管辖,但副省级市的市长与副省长行政级别相同。日本行政区划体制分为第一级行政和第二级行政,第一级行政包括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和京都府)和43县;第二级行政包括市、町和村。京都市占到京都府总面积的18%,是京都府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平成19年(2007年)人口占到京都府的60%。京都市属于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所谓政令指定都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是原则上仍然隶属于上级道、府、县的管辖。
(三)教育资源相似。目前杭州已经建成下沙、滨江、小和山和浙大紫金港四大高教园区,拥有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30余所高校,25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2万),专业研究机构80余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余万人。京都2003年拥有大学23所,教员数为7210人,大学生人数达到13余万人,占到全市人口10%左右。此外,还有短期大学13所,学生人数达到8千余人。京都最为著名的大学是京都大学,世界100所著名大学排行位居53名。两个城市大学生人数已占到城市人口的相当比重,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得到提高,特别是为知识型创业提供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四)历史沉淀相似。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的两代建都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所谓的“南宋遗风”无论是其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与杭州发展紧密相连。京都则是日本的古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住它千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寺院神社为首,具有古代风格的房建筑物成为历史的见证。此外,京都各种祭礼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充分显示继承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的意志。杭州与京都拥有作为古都的历史,使其发展过程之中必须考虑传承的问题,不把历史沉淀当作包袱,而是当作促进发展的资源,走传统与创新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发展道路。
(五)宗教文化相似。杭州民间佛教信仰较为活跃,较为有名的寺院包括灵隐寺、净慈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灵顺寺、永福寺和韬光寺等。这些寺院成为杭州重要的风景旅游点之一。日本佛教则从中国传入,至今兴盛不衰,民间祈佛之风盛行,寺院旅游成为京都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无论杭州,还是京都,佛教文化已经潜入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毫无疑问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产生意识层面的影响。
二、京都成功应对高铁影响的主要做法
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营业,营运时速达到200公里,成为世界首个建成使用的高速铁路。京都则是其12个开通车站之一,并且绝大多数列车中途只停东京、品川、新横滨、名古屋、京都与新大阪。1975年,山阳新干线全线开通营业,实现与东海道新干线的直通运转(参见东海道-山阳新干线示意图)。目前东海道-山阳新干线运量约为54万人/日左右。
无论是从城市人口,还是经济规模,无论是从交通便利,还是金融产业,京都与东京和大阪的相距甚大,争取成为日本国内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京都从保持着千年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古都的优势出发,提出“今日的京都不能只靠着过去的光荣而孤立的生存,应当建设一个与世界进行交流,创造和保持着优秀文化的文化都市”。1978年10月,京都市发表《世界文化自由城市宣言》,认为都市需要理想,而这一理想立足于正确把握世界的现状和深刻反省自己的传统。“如果每一个市民都为了实现那种理想而努力的话,他们所居住的都市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的辉煌一页。”“京都应是世界文化自由都市,能够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论人种,宗教,社会体制的相异,集聚在和平和自由的旗帜下,进行自由的文化交流的都市。”京都不仅要做日文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要做“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1964年,东京承办奥运会提升东京的城市形象,1970年,大阪承办世博会提升大阪的城市形象,而京都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1996年京都市被选为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的协调人, 1997年则被选全球变暖防止会议的召开地,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使京都与防止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京都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一)继承历史传统,建设文化首都。“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和“文化的京都”,三座城市具有三种特色。随着新干线的开通,日趋紧密的城市联系之中,京都凭借文化特色获得城市品牌的认同,赢得激烈的城市竞争。第一,致力于面向文化的创造和发送的全方位努力,通过支援市民文化活动和建立市民文化活动的表彰制度振兴市民文化,推进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交流,培育艺术文化的新一代接班人,振兴灵活应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的艺术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实现文化和观光、产业的共同振兴;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着力推进有效利用京都特征的国际合作,开展使都市充满活动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第三,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蕴含的人力资源。京都信息技术、材料、精密电子仪器行业比较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源于京都地区在制陶业、微雕艺术和设计方面长达1200年的历史。传统手工业为琐细的软件设计、芯片设计、装配和游戏设计提供很好的学徒机会。京都也是日本审美水平最高的城市,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公司云集。京都高新技术产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者结合较好,例如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京都陶瓷就是京都地区悠久的制陶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京都旅游资源丰富,庙宇、花园、城堡和神社集聚,属于国宝级的遗存占到日本总数的20%。1994年经日本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推荐的京都17处文化财被评为世界遗产。京都创造带动京都发展的观光资源,接收和发送观光信息,加强招揽日本国内的游客,加强招揽来自海外的游客,着力招揽国际会议,确立起热情对待游客的制度,推进整个京都的观光产业发展。1966年,京都宝池争取到日本第一个国立国际会议会场——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地址最终定于宝池是因为它位于京都市内,能够展示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并且环境优美而自然。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的目标是“日本第一流的国际会议场馆”,让京都成为国际性会议城市,1997年“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即在此召开。京都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客选择京都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新干线开通可让旅客更加方便地来到京都。1965年到1975年之间京都实现旅客人数快速增长,固然新干线功不可没,但是,京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对于产业的引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产学研”互促,培育城市活力。新干线开通意味着产品和要素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配置,要求每个城市必须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京都既无港口资源,同时三面环山,缺乏必要的土地资源,没有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京都利用教育资源较为密集的优势,形成有效利用具有丰富个性的大学集聚特性的交流场所,通过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援兴业和就业,支援对超越大学框架的共同研究,促进对地区开放的大学建设,支援大学设施的整建,着力发展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通过大学与社会交流和产业协作,推进充满魅力的“大学都市·京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处于阪神工业区边缘,并且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京都着力发展向工业生产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另外,京都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特别是在1970年代后期,包括京都在内的近畿圈的产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由原先以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向以光电子设备和生物技术、新材料开发等尖端技术为主的产业,京都适应形势需要,着力发挥城市创新力强的相对优势,形成具有世界上有名的电子技术关联产业,产生一批诸如京都陶瓷、任天堂、欧姆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保护古都景观,实现城市更新。新干线开通强化京都城市集聚能力,城市人口1970年比1965年增加6.7万人,京都面临保护老城和建设新城的问题。1967年,根据古都保护法指定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根据京都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城市南部区域日益成为接纳人口的主要地区,城市人口重心逐渐南移,形成“创造南部的都市建设地区”。对于城市中部的核心区块设定为“以调和为基本的都市重现地区”,对于城市北部区域设定为“自然、历史景观和居住环境的保全地区”。另外,新干线停靠的京都站设在下京区,区域面积只有6.14平方公里,这个区人口密度下降更加剧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干线当时的技术尚不完善,噪音较大,同时社会流动性大造成治安条件不好。1997年,京都启用新京都车站大厦,力图振兴车站区域商圈。该大厦具有城市综合体性质,是日本规模最大的车站,占地38076m2,总建筑面积237689m2,地上16层,地下3层,总高度为60m。除了地铁车站和火车站外还包含百货公司、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旅馆、地区政府办事处以及一座大型立体停车库。用于车站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0。此外,还有大量室外、半室外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京都做法给予杭州的启示
(一)推进城市品牌特色化和国际化。“文化的京都”使得京都不同于“商业的大阪”和“港口的神户”,成为京都的品牌,让京都城市营销获得成功,让人对京都产生遐想。京都力图建设“世界文化自由城市”,要让日本文化走向世界,显示京都城市领导人的国际视野和都市理想。杭州应当学习京都推进城市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做法,加快推进城市品牌的特色化和国际化。一是挖掘城市品牌的普世价值。提升“生活品质之城”的国际视野,树立要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目标和方向,按照“生活品质之城”创建的内在需要积极承办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不让“生活品质之城”建设仅仅局限于杭州之内,而应具有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辐射力和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领导力。二是通过世博会宣传城市品牌。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作为以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的杭州就是在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路。杭州应当通过世博会的机遇,宣传好杭州这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实践,给世界留下杭州生活品质较高的良好印象。
(二)用足用好旅游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京都旅游行业在新干线开通之后迎来十年左右的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期。随着沪杭、京沪和杭甬高铁的开通,来杭旅游人数可能也会出现一个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期。一是研究旅游业黄金期的时间长度和旅游人次增长数量指标。尽管高铁开通是形成旅游行业发展黄金期的重要因素,但是黄金期的时间长度和数量指标还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二是挖掘富裕江南文化的旅游资源特色。纯正的日本文化旅游构成京都旅游的重要特色,杭州旅游业发展需要挖掘富裕江南文化的特色,形成富裕江南文化的旅游品牌。三是争取设立国家级的国际会议会场。招揽国际会议,例如争取中美的战略协商会议地点能固定地放在杭州。
(三)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杭州与京都的资源禀赋相似,同样缺乏港口资源,缺乏土地资源,缺乏政策资源。同时,杭州与京都都有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人力资源质量相对较高。一是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借助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积极推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训工作,实施“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战略,让杭州成为拥有一二所能进入世界百强高校的城市。二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行业。杭州具有发展这些行业的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源,创业氛围比较浓厚,推进和完善农居SOHO的产业用地模式,推进文创产业品牌的影响力和体系化建设,主动接轨上海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培育国际级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产业。例如,虽然IT革命技术创新高潮已经过去,但是IT革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远未显现,电子商务得到蓬勃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杭州电子商务行业应该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行业品牌。
(四)推进高铁枢纽地区的发展。东海道新干线停靠站位于京都核心区块的下京区,区块交通功能的增加不仅没有带来区块经济活力的增长,反而由于老城区各方面设施不能适应交通功能的增加,造成人口密度快速下降。为了提升高铁枢纽地区经济活力,1997年日本规模最大的车站——京都车站大厦投入使用。一是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例如,京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呈十字形,位于交叉点的是京都站。另外,东海道新干线、东海道本线、山阴本线、奈良线和近铁京都线均汇集于此。二是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要有外来人员使用的旅馆、能反映杭州文化生活水准的综合商业设施、文化交流和民间庆典的表演场所、满足出行者需要的停车场、充满人情味的可举办艺术展的市民广场等,创造出更舒适、宜人、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间。三是设立高铁枢纽地区的管理委员会。城东新城面积9.3平方公里,大于京都车站所在的下京区面积。成立和发挥高铁枢纽地区的管理委员会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精心建设,积极发展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商务办公、创意产业、文化展示等,焕发城市活力,较好地完成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作用。
(责任编辑:陈 宁)
book=61,ebook=61
C912.81
A
1243(2010)03-0042-04
*本文系2009年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委托课题《沪杭高铁对于沪杭关系与杭州发展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姚如青,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编:3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