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2010-09-07赵畅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0年7期
赵 畅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个人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因为吸收了别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各有收获。细细品味此言,这不也是对读书最直观最生动最完整的诠释吗?
读书的过程,自是能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读书人一方面在谛听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则必然会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颔首认同,或心存疑虑,或不敢恭维,从而在磨合、捣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视野的拓宽、智慧的累積、思想的升华。
在读书的境遇里,读书人与作者的心理位置是平等的,于是读书人便心际坦荡地与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对话。读书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脉,在那里尽情地吮吸;读书人将书籍视为矿藏,抡起对话的锤子,叩击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开朗的意境,读书人总是失声叫绝,与作者乐在一起;在难以有思想共鸣之时,读书人亦是不慌不忙,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妙语对话,一番求同存异的宽松交流,读书人与作者相视而笑,绝无尴尬意。
读书该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在脉脉温情里,读书人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思维轨迹、思绪况味,莫不了然于胸,故而独尽“进得去,出得来”之神韵,在对话的平台上、在交流的栈道上,与作者无事不叙、无理不论、无情不抒。
当情感的宣泄难以自已时,读书人自会油然地将属于自己的那份领悟、那份独白,似雪片般地悠然泻在书山一角,形成读书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留下读书人与作者对话的履痕印记。
(选自《人民日报》2001年7月20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