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姚安县粮食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2010-09-07王姗姗田东林雷磊华
○王姗姗 田东林 雷磊华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省姚安县粮食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王姗姗 田东林 雷磊华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云南边疆巩固、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本文以云南省姚安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基本状况、问题和因素的分析,得出促进姚安县粮食安全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粮食安全 云南 姚安县 现状 建议
云南是一个地处边疆、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高原山区省份,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社会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之严峻。而对于姚安县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姚安县是滇中城市群中的节点城市,是南永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保证粮食基本自给、分担粮食安全责任,是姚安县今后粮食生产的基本任务。
一、现状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面积为119.3平方公里的姚安坝子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最大的坝子之一,全县辖5个镇、4个乡,包括栋川镇、光禄镇、前场镇、弥兴镇、太平镇、适中乡、左门乡、官屯乡、大河口乡。粮食生产一直是姚安县的优势产业,境内有6933公顷田地可连片耕作,人均拥有粮食402.29千克。近年来,建成了玉米百亩核心区2个17.1公顷、千亩展示片2片157公顷、万亩示范区2个13456公顷;农作物间套种完成烤烟套种玉米和烤烟套种蔬菜5545公顷;盛产粮、烟、桑、畜、鱼、各类蔬菜,年均提供商品粮2600万千克以上,是楚雄彝州的粮仓和著名的鱼米之乡。
然而,当前姚安县粮食安全面临多种现实挑战,包括农业微利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良田非农化趋势明显、耕地非粮食化现象普遍、粮食作物品质差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市场冲击、气候变化等。
二、姚安县粮食安全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
姚安居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土地面积180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占20.4%,半山区、山区面积占79.6%。占全县总面积20.7%的姚安坝子,较之邻县显“三高一低”的分布现状,形成谷地。受半山区和山区地理条件制约,姚安耕地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姚安气候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冬春少雨,气候干燥,雨量偏少,低温霜冻。这样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直接制约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增产,对该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农作物种植结构
近年来,姚安县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自给有余,供大于求。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为23392公顷、23461公顷、2403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585公顷、14463公顷、14873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807公顷、8998公顷、9159公顷。
图1 2007—2009年姚安县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
2007—2009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2.35∶37.65、61.65∶38.35、61.89∶38.11。从姚安县近三年来粮经作物面积比的波动(见图1)可以看出,较经济作物而言,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在2007年达到最高点,2008年降至最低点,到2009年略有回升。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比下降0.8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17%。到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到2.8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79%,增幅减小。在对前场镇、栋川镇等乡镇的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业结构趋于优化,质量在不断提高,而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蚕豆等,且大多留作自用,未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3、耕地
姚安县耕地总面积9505.9公顷,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8788公顷,土地流转面积为1478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16%。至2008年,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地块81片,设置保护标牌77块,并将加强耕地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规定农户不准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抛荒、闲置、取土、建房、办厂、葬坟、挖鱼塘等。调查资料显示,通过考核,至2008年底,全县的耕地保有量20962.36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7650.4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4.2℅,没有突破楚雄州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然而,姚安县面临的耕地现状是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只占有耕地量不足0.07公顷,且无科技指导土地整理,难以形成规模。此外,当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较高,在前场镇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以养肉兔为例,一般4、5个月即能出售,繁殖周期快、投资少、见效快。与单纯的种粮相比,农户会选择少种地,追求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因此,耕地的减少和耕地撂荒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4、农田水利
姚安县属于多山地区,大部分农田还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地震、干旱、洪涝也都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因素。2010年初的严重旱灾,导致姚安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320公顷,占全县播种面积的80.72%,其中成灾7593公顷,绝收3213公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降水或降水不平衡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短缺,不能有效调控水资源,因而在旱季酿成大灾。而当地灌溉主要依靠排水上山,河道、沟渠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已超过了规定的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因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也是确保当地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5、农民收入
姚安县农业户数48592户,农业人口189985人,农村劳动力121792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31801万人,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和在家务农收入。
表1 姚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从表1可以发现,2007—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往年有了大幅增加,且呈现出期末加速增长之势。到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2007年以来连续3年的两位数增长势头。资料显示,2009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36374人,比上年增长6.88%,实际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长13.18%,人均增加203元。调查发现,在姚安县农户的收入构成中,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农民往往把种粮当作一种副业,由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姚安县粮食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1、农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与劳动力供给过剩并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姚安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由单一的粮食、烤烟生产转向发展多种经营。这样做确实能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加之姚安县人均占有耕地少,2007年全县乡村劳动力为12.5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8亩。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长期以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从事农活的大多数是体力差、科技文化水平低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断层现象日益显现,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将直接致使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科学种田水平低下、农业发展后劲乏力,从而造成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
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收益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直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都是威胁姚安县农业生产的难题之一。虽然几年来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脆弱,农业生产风险依然较大。特别是“7.09”地震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较多,建设中出现石料、砂子等地方建材紧缺,工价、建材价格偏高,资金补助标准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4、农业缺乏产业化
一是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多数农业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意识不强,与农户的联结作用不明显,“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推动和发展,但还未能大范围有效推广。农业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起点低、科技含量不高。由于现有的农业企业多由小作坊式、家庭式发展起来,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产品档次不高,难以创品牌。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但由于企业总体数量不多、规模小、产业链不长,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
三是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统一产业、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由于受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产业意识不强,多数农民仍然靠传统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土地的分散经营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姚安县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
1、从总量上看
姚安县粮食安全实现了由短缺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其粮食的供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耕地面积的有效增加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2、从结构上看
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是制约姚安县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现象在姚安县粮食生产中依然存在,农民粮食生产的思想仍停留于自给,而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从农业劳动力构成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现象突出,劳动力的“空壳”现象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有效供给。
4、从区域布局看
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于栋川镇、太平镇等坝区,处于山区、半山区的乡镇如前场镇的半山区主要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为主,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自给,不足部分基本都是通过到当地粮食市场购买解决。
五、结论与建议
1、优化种植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
在耕地面积不能有效增加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基本思路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变最高产。二是突出优势,合理调整和规划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坝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蚕豆等,同时应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大幅度扩大套种和复种面积;半山区以发展玉米、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山区以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等为主。
2、推进农业产业化化发展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合理规划农业布局。以姚安县的乡(镇)、村为单位建立起土地流转机构,立足于山区、半山区的实际,找准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区域生产、规模经营”的原则,利用作价入股等方式把便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的耕地连成一片,形成规模种植,以此来解决从事粮食生产规模化的经营者的利益问题,以及规模化所需的土地连片集中问题。
二是构建信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顺利进行。通过粮食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组建信息支付交易系统,打造现代化粮食物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粮食高效流通,达到交易快捷、高效的目的,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粮食管理部门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姚安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和规模化的粮食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订单收购和上门服务,不仅为其提供信息和市场服务,而且还要适时地提供仓储、保管等条件,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3、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姚安县大部属于山区和半山区,为了改变水利设施城乡分布失衡的现状,增强水利设施的排涝能力和抗旱能力,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第一,解决水源不足和长时间干旱的问题,水利主要治理措施为“蓄、引、提、调”。修建库塘,环山开沟,梯级截水,层层拦蓄,开挖延伸引水渠道,扎根江河与中型水库,兴建高扬程抽水站。第二,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山丘区塘堰、水窖等建设改造。第三,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第四,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姚安县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如由云南农业大学与该县共同推出的“3+3”科教兴农校县联合行动,即云南农业大学的一个学院与姚安县一个部门对口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总支与姚安县职能部门的一个党支部对口一个脱贫致富示范村党支部;教授、博士与姚安县百名干部对百家农户实行定点定人对口帮扶活动。此项目在解决当地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实现云南“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实行耕地保护,提高生产效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而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云南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09XJY020。)
[1]黄元发、颜文彬、胡有洲: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措施技术要点[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9(4).
[2]郭曾:浅谈延边州粮食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J].吉林农业,2009(8).
[3]增收新亮点 蒜业富姚安[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2).
[4]姚安县种植结构不断趋于合理[EB/OL].玉溪农业信息网,2009-06-22.
[5]蔡运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A].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7]杜受祜等:中国粮食问题:现实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6(1).
(责任编辑:胡婉君)
book=86,ebook=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