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产业园区的历史遗存与文化
——以田子坊①为例

2010-09-07毛毅静

创意与设计 2010年2期
关键词:产业园历史建筑

文/毛毅静

创意产业园区的历史遗存与文化
——以田子坊①为例

文/毛毅静

近年来在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中,保留、挪用原有的建筑并发展出“创意产业园区”这一新形态。这一形式的出现,不仅扩大了现代艺术对城市的影响,并发展为艺术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而从现状来看,国内对于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经验都是相似和重复的。如何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重新认识理解由西方引进的新概念,设计的文化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它的自身定位和独特位置又将怎样呈现,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文化;田子坊

在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今日中国城市,产业建筑作为20世纪数量最大的建筑遗产,正带着城市发展的记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结合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开发,上海从2000年之后,将城市中原本的废弃工业场地中未被开发的文化元素挖掘、扩大,成为地区和城市的新文化地标。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会在生活里。”建筑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留存下来,它们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前人创造的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遗产。作为20世纪数量最大的建筑遗产——产业建筑遗存却因为既非古建又非文保对象,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从而成了旧城改造的重点对象——往往是用推土机推平了事。上海的M50前身,也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被简单而粗暴地夷为平地。

城市的发展以不断地割断历史为代价而拔地而起。从最早的“新天地”改造,城市的开发者们似乎在建设和改造中有所认识和反思:一个人造的“新天地”仅是城市的妆容,再如何精致,都是外在的、后天的臆造。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对一件铜器上的绿锈作化学分析,可能有助于确定这种原真性,就像证明了某个中世纪的手抄本源出于一个15世纪的档案馆也许就有助于确定其原真性一样。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本雅明,1966)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现代化,不是推倒旧建筑,而是在历史地区注入新的生命。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主张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首肯。一种原生态的、活的、动态历史保护的策略——改造性再利用成为最新的演绎,将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为转型住屋的建筑设计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方案。

在政府的文件中也确认了这样的事实,上海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官方网页上有这样的文字说明:“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大量优秀历史工业建筑浓缩了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记载了中国工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印迹。目前,可开发利用的上海工业优秀历史建筑约100余处,体现了上海工业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它们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也是上海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拥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又适宜进行内部改建,为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可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保护好中心城区的老厂房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贡献。近年来,上海加大保护开发工业历史建筑力度,以工业历史建筑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如田子坊、八号桥、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之门、设计工厂、时尚产业园、传媒文化园等18家创业产业集聚区,把老厂房特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变成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符合“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形成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田子坊的建筑遗存

2007年6月6日,《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了2008年全球百大濒危文明遗址,上世纪初兴建的一批上海老建筑被列入其中。同年6月13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特别指出,保留代表上海各时期的历史建筑,包括洋房、外滩和石库门。尤其是石库门,是上海建筑的特色,应特别加以保护。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该路是一个马路集市,同年泰康路创意产业园区建立。此后著名画家黄永玉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画家始祖“田子方”的方上加上土字,取其寓意为文人、画家、设计师集聚地。

19世纪末上海开埠半世纪之后,卢家湾地区仍为典型的江南田园风光,河流纵横,人烟稀少,在贾西义路(今泰康路)南,今卢家弄附近曾有的卢家湾水道,即“卢湾”区名的由来,昔日的中国民居及沿江码头工厂时是此地的基本特征。法租界从1849年起始至1914年沿马斯南路(思南路)由北向南三次扩张。由淮海路附近商住户结合的里弄住宅,向南过渡到高档的花园洋房和公寓式住宅。南进至泰康路地块,则形成分片、小规模的里弄住宅、花园洋房。同时泰康路以南地块内,则是由华人开发供普通市民居住档次较低的里弄式住宅。因此,在“田子坊”区域内,是沿思南路城市历史风貌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内建筑形态丰富,有公共建筑、里弄工厂、花园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等。沿街形成了传统的中国街市、老店铺、市场、作坊等。石库门里弄生活为主的生活群体有政商界名人、商人、公司职员及普通市民。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城市的文化脉络在这个区域是保护相对完整的。开发者在建设这一区域时,采用了“风格性修复②”的原则。所谓“风格性修复”是源自英国的历史保护的经验。当时,法国的勒•杜克(Eugene Emmanuel Viollet-le-Duc,1814-1849)提出在建筑维护中强调建筑结构、外表和风格完整的修复,他指出修复(restoration)一个建筑不是维护它、修理它或者重新装饰它,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表达,哪怕它在历史瞬间中从未出现过,或者是被规划过,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修建而成的部分也可能根据建筑师的考察重新建立起来。[1]这种建立在作者质性的历史真实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性文物保护,后被广泛称为“风格性修复”(stylistic restration、Unite de style),成为19世纪中下半叶欧洲保护思潮中的统治性主流。

与其相对应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反修复”(Anti-Restoration)。“反修复”观点强调建筑即使破败不堪也不能改动,不考虑历史建筑的合理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研究价值。代表人物有普金(Pugin)和拉斯金(John Ruskin),他们认为时代的印记赋予建筑无比的真实性,而真实就是保护历史建筑的所有痕迹,历史建筑神圣不可侵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也强调历史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印记,必须真实妥善地加以保护。他提出了保守性整修(Conservation Repair)的观点:修复不应停格在特定风格,而应建立在对存量评估的基础上,模仿历史风格会造成古迹真实性的丧失,新旧应该有所区别;古迹要日日勤于维护,要将真实材料原样原址保存。

上述两种观点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世界各国的保护经验也不断融会英国的保护实践,保护古迹、注重新老建筑协调、尊重群体价值、坚持古迹保护的真实性等概念在世界范围深化,形成了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和1995年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宣言》等系列国际文件。

由于建筑学界对历史遗存的不懈努力,在西方世界实践了一批案例。如纽约的上东区改造,英国伦敦奥利弗码头的茶叶仓库改造③等。以茶叶仓库的改造经验来看,建筑师将位于奥利弗码头的一栋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茶叶仓库改造成为大空间的河景公寓,在利用原有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筑师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有效的加固和修补,新增添的部分采用了简洁精细的天然材料,与原来粗犷的质感和风格形成了对比。设计师保留了老仓库原来的立面,从而使得奥利弗码头沿河一带的城市意象得以延续,并且通过改造性再利用赋予了旧的产业建筑新的生命。

虽然改造建筑是建筑师们的职责,然而建筑毕竟是一个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本雅明就曾说,建筑艺术从没有被赋闲过。它的历史比任何一种艺术的历史都要长久,它展现自身的方式对任何一种为大众与艺术品的关系进行辩护的尝试都具有意义。

在田子坊的街区内,分布有石库门、花园洋房、新式里弄等建筑形态。具体看,传统民居以竹木材质的篱笆、门、墙与低矮的屋檐形成了上海郊县传统农民建筑的质朴风格。新式里弄有小的花园空间,花木扶疏,外立面门窗线脚装饰丰富,有讲究的红色木质百叶窗和顶层阳台水泥预制栏杆。旧式里弄是上海典型的老式石库门三合院空间,二层三面外廊饰花格木栏杆、入口有山花装饰。花园洋房风格多元,由古典主义的细长侧窗,别致的窗托和线脚以及爬山虎映衬下门厅、阳台;也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装饰简洁朴实,红砖与白色水泥砂浆的墙面;或者间杂着折中主义的朴实外墙和ARTDECO风格的别致阳台。各种式样的建筑共存在一个街区,呈现了一个生活的场景,折射了海派市民生活的特点,是保留完整的“文化湿地”。

从外部来看,似乎田子坊的改造,给街区的居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内在的文脉的延续和市民的感受又是如何?似乎学界和政府都不予关心了。建筑修复一旦完成,似乎也意味着文化的改造完成了。有研究调查发现,市民往往对于街区内的产业建筑遗存有着强烈而特殊的情感,这既因产业建筑遗存能勾起他们作为建设者对于时代发展的感怀,又因产业建筑作为他们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他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产业建筑遗存已经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常,建筑物以双重方式被接受:通过使用和对它的感知。或者更确切些说,通过触觉和视觉的方式被接受。如果人们根据旅游者面对著名建筑物常常所作的凝神专注去构想这种接受,那就不会把握这种接受。触觉上与视觉上的凝神专注绝不是对立的。触觉方面的接受不是以聚精会神的方式发生,而是以熟悉闲散的方式发生。面对建筑艺术品,后者甚至进一步界定了视觉方面的接受。这种视觉方面的接受很少存在于一种紧张的专注中,而是存在于一种轻松的顺带性观赏中。这种对建筑艺术品的接受,在有些情形中却具有典范意义。因为:在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感知机制所面临的任务以单纯的视觉方式,即以单纯的沉思其想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它渐渐地根据触觉接受的引导,即通过适应去完成。(本雅明,1966)

因此,真正的价值是,当人们保留了建筑本身,并试图还原生活的场景时,文化生活的延续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二、田子坊的文化遗存

众所周知,历史建筑保护和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城市如果不发展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发展不去保护固有的、独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历史建筑,甚至去破坏它,将会给城市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在不改变原有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所有改造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工作空间、行为方式和活动空间,以及展示性的方位空间,是为了满足人性化的功能需要。人们可以从保护了原有结构、通风设备、排水管道等原有工业形式中,感受到工业时代留有历史印痕的怀旧情感,从中得到某种信息元素传递到的能量和灵性。

以田子坊为例,政府的规划和改造引出了其在现代都市文明中的人文价值。也直接导致了各种仿效效应。各个区县纷纷效仿,建立了各类“产业园”。国内其他城市更是如法炮制,随处可见各种新天地和产业园。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上海已建成4批75家创意产业园区。这些建成的或在建的“创意产业园区”基本都是以历史建筑改造为基本形式,添加后现代设计元素,运用拼贴、嫁接等方法。在产业园内的行业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广告、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背后,艺术或者设计事实上都是噱头。大量改造的手法趋同,直接造成审美上的趋同。去过一个产业园等同去了所有的产业园,雷同的商铺、克隆的商品,由于创意的经验重复,直接造成创意的目的语焉不详。据目前粗略计算,在田子坊内274弄内有46家店铺(含4家画廊);248弄内有76家店铺,115弄有12家;210弄有122家店铺、公司和画廊;200弄内有16家公司。主要集中于餐饮、酒吧、服饰、工艺品、画廊等产业。如果仔细研究,逐个盘查,事实上很难在其中找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设计。大量的设计作品可以在北京的798工厂,桂林阳朔的老街,杭州的西湖天地,M50的画廊,甚至豫园的小商品市场中发现其踪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现在的上海就是在各种现代化的摩天高楼之间穿插了许多红墙玻璃棚的平房、厂房及烟囱,这是一种新的时髦。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上海艺术仓库地图”,这些图像被概念化、标签化,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符号,同时也成为城市的标签。

创意园区事实上是一个时髦的外壳,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漫游者。改造的经验证明,要铲除一座城市的“贫民窟”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废墟上重建也不是件难事,而要将一座城市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它们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有机部分却很不容易。这需要对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什么是现代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力。那么泰康路的文化遗存是什么?除却建筑物本身,原住民的生活和政府定位的创意产业有怎样的关系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文化产业”适用于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这些内容典型的是受到著作权保护的,并且可以采用产品或者服务形式来表现。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城市本身,文化价值是体现城市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学者阮仪三曾说:“只要建筑还是特定文化的反映,还要担负起文化内涵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就必然根植于它所建造的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参照日本秋叶原(动漫文化产业的聚集地)的经验发现,一个具有显著主题和标志性的文化地标是创意产业延续的根本。在日本游走会发现,当离开某一个特定区域(如奈良、六本木),是很难再找寻到相似的设计和产品,独特的地域带来独特的文化产品,同时独特的文化产品又为该地区注入生命力和活力。日本学者铃木博之认为:人类的文化已经探索过世界的所有领域,我们正处在从内部出发重新建立新的世界观的时点上,不存在地理上的未开发领域,我们只能通过调整现有的一切来决定我们的未来世界。我们处在这个世界中,是世界的一部分,总是从外部出发来达到目标的策略注定是要失败的。

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Talmud)中有这样的一段问答:“人的眼睛是由白色部分和黑色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是用黑色部分来看事物呢?”“那是因为我们应该从黑暗面来看世界。神告诉我们:从光明的一面来看世界的时候不能过于乐观。”智慧的犹太人喜好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每个问题都是从所有的视点和角度来观察。描述和阐释地方历史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让人们广泛地认知它和承认它,而在于提供一个看待历史问题的新视角。同样,完成历史,也就是采用多样化的视角来讲述历史故事,描绘制度习俗,从而对那些已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编史观点进行独特的重读。

《国际博物馆》(Museum International)第231期(中文版第2辑,译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发表了题为《城市环境中以地区为基础的教育》的文章,从地区教育的角度为切入点,讲述了纽约市下东区的廉租公寓④中新移民的故事。“通过介绍和解释居住在曼哈顿下东区形形色色的移民和流动工人的经历,以增加人们对他们的宽容,改变对他们的传统观念。”体现了社区博物馆创建者们对美国当今社会移民问题的高度关注。策展者通过19~20世纪早期不同移民家庭故事的陈列、描述,配以精心策划准备的专人讲解、互动话题讨论等导览活动,让参观者把过去来到美国的移民与今天新来到美国的移民的经历结合起来,并力图让人们体验或感悟到:今天的移民与以往的移民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那些新来的移民同样地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今美国社会生活等等。在纽约这样的高速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中,该博物馆利用社区资源特色进行定位,展览展示社区居民的生活主题及意义,获取公众的注意,以达到进行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一个独特的经验。

由此,也提供给我们的开发者们一个经验。园区应该给居民、游客、设计师、店家们提供一个诠释文化和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将在诠释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人群开始分享对历史故事的看法,交换他们对自己所代表的更广泛的当代社会问题的观点,由此点燃激发这些行动者的行动的热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园区应该引导人们认识到,他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来改善社区生活的重要意义。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根据美国学者的看法,20世纪是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的世纪。聚合成的文化,已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文化使隐含的价值变得清晰可见,因此,文化常常被简化成可以出售的形象。器具、商品、主题公园、痴迷的物品:文化被理解成可以出售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东西。对文化的这些理解在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争论中和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也有学者如柳宗悦⑤1941年曾撰文:“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

创意产业园区是依托建筑而生发的文化形态的集聚地。在这个形态里,充斥着简单的美国式的文化,也孕育着日本学者理解的内在的工艺文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属于本地区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的文化。无论是外在的、平面的还是内在的、多维度的文化,经由设计师的视觉呈现,都是另一种诠释。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不断地改造和演进中,必须思考这样的命题。如何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重新认识理解由西方引进的新概念?设计的文化放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它的自身定位和独特位置又将呈现怎样的图景?这也是亟待学界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毛毅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Mao Yi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ecturer)

注释:

①田子坊即泰康路210弄,是画家黄永玉早年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史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条弄堂始与一些艺术家结缘,曾经的街道小厂,深巷里被弃用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逐渐被改造成LOFT,因此而渐渐被抹上了SOHO的色彩。2004年卢湾区政府出面对该地区进行拓展概念的规划和改造,聘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创意视觉遗产创作中心合力将该地区改造成为“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②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解散大修道院法案的颁布(the Act of Supremacy)直接导致了之后的3个世纪,英国的教区的重新格局,其中560个修道院被关闭、破坏,大量的哥特式建筑被损毁,无数图书、古玩遭到洗劫,成为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浩劫。直至19世纪,通过宗教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促使英国掀起修复和再造教堂的热潮,教堂的改建成为英国历史建筑修复的重点,1840s-1960s,是英国修复历史建筑最多的时代。同时,修复热潮与缺乏统一的整修标准之间形成强烈矛盾,大量历史信息在修复中丧失,造成古迹难以弥补的损失。无数新建筑的出现也意味着很多历史建筑和古迹遭到损毁、随意改动或被长期忽略。由此历史上爆发了一场“风格性修复”和“真实性”的论战。

③该项改造设计由乔奈坦•麦克道维尔(Jonathan Mcdowell)等设计师完成。

④1988年廉租公寓博物馆机构在该区的一座已被关闭的公寓大楼内成立,这座五层住宅楼建于1863年,1864~1935年间约有7000人住过。直到现在这里的廉租房中仍居住有中低收入和贫困的多种移民和流动工人,可以说,他们是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一群,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旧移民对新移民抱有敌意。

⑤柳宗悦,1889年出生于东京。1895年入日本贵族学习院。曾在思想家西田几多郎、禅学家铃木大拙指导下学习。研究过康德、托尔斯泰、黑格尔,深受佛教、孔子、老庄思想之影响。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1936年在日本建成日本民艺馆。

[1]吕舟.欧洲文物保护的基本趋向[J],建筑历史与理论第5 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0.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mai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Take Tianzifang as example

Mao Yijing

In recent years' large-scale urban renewal, holding or diverting the original buildings leads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 form--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The birth of this new form not only increases the influence to city affected by the modern art, but also becomes a communication bridge between art and the public. However, see from the present condi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IP in China just like a copy of the obsolete experience. How to rediscover the new western concep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how to display its self-position and unique situation under such a social environment.All above ar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thought and studied urgently.

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 design culture; Tianzifang

book=48,ebook=1

猜你喜欢

产业园历史建筑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