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
——试论跨界设计的发展前景

2010-09-07汤箬梅汤筠冰

创意与设计 2010年2期
关键词:跨界艺术设计媒介

文/汤箬梅 汤筠冰

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
——试论跨界设计的发展前景

文/汤箬梅 汤筠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媒介融合正成为大众媒介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促使了艺术设计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转变,面临挑战,并对艺术设计的数字化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消费者参与设计成为可能,跨界设计将成为艺术设计的常态。

艺术设计;媒介融合;跨界设计;数字化

在大众传播领域,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效果逐渐显现,和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统媒介一起,成为大众传播的生力军。媒介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大众媒介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以往泾渭分明的媒体格局之间兴起了一场新的融合趋势。各个大众媒介之间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核心是随着行业藩篱与规制障碍的消解和技术的进步,电视、移动技术、互联网等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媒介特征与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推动全社会媒介化的中坚力量。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的需求促使“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至1969年美国学者西蒙才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这一学科概念,艺术设计才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正是大众媒介大发展时期,第一份商业性的《便士报》发刊于1833年,无线电广播发明于1906年,电视诞生于1926年。艺术设计和大众媒介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处于并行发展期,两者在前行过程中也相互借鉴,交叉合作。因此,研究领域诞生了诸如“广播电视艺术学”、“视觉传播”这样的交叉研究学科。实践领域中,艺术设计和传播媒介结合得更为紧密。艺术设计以数字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与各种新型媒介结合,在表现形式、创作方向以及传播方式方面全面革新,这些为艺术设计的审美、体味与思维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呈现出众多新兴设计门类:装置艺术、动画艺术、网络艺术、手机艺术、公共屏幕艺术等。

如今,在大众传播领域“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势必也会给与其合作紧密的艺术设计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影响到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媒介融合促使艺术设计的转变与挑战

如今,我们迎来了“视觉转向”时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1]在如今这个被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称为的“景象社会”中,大众媒介[2]和艺术设计成为大众以视觉的方式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大众媒介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影响力是双向的,艺术设计美化媒介,提供更加愉悦的审美形式,大众媒介提供了艺术设计创新形式,并承担着艺术设计传播载体的作用。当下,大众媒介领域如火如荼的媒介融合趋势,促使了艺术设计发生着悄然转变。

1、设计理念由“他我”走向“本我”

媒介融合促使艺术设计理念产生了变迁。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初期,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就包括了“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进步性地提出了艺术设计应将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的观点。自设计师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以来,他们大多接受过专门艺术院校的专业培训。作为商品的附加价值,产品设计必须迎合消费者,即是从“他者”的需求角度来设计实践。

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egroponge)指出,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单独的个体。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轻易地自主创造内容,用户的个人兴趣将决定信息内容与媒体形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具有自我特色的网页、博客、播客、网络店铺等;也可以在微博里记叙身边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绪,而不用顾及他人的看法,这些零距离、零壁垒的媒介方式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艺术设计风格——个性化设计。为“他人设计”转变成“为自我设计”,设计的目的不再是一味地满足他人的需要,而更多倾向于表达自我喜好、自我情绪、自我思想。通过这种自我设计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艺术上的自我表现与权力。也就是说,设计理念由“他我”走向“本我”。由以消费者为唯一服务对象的设计理念转向了以展现自我风格,为自我设计的个性化设计方式。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把关人”的控制或干扰,设计的空间自主、自由、宽松,且通过新媒介,设计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与潜在影响力,设计者(媒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表现与说服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消费者(受众)以“第一手”的方式汲取最鲜活、最直接的设计思想,他们之间对接更多的是相似的理念、喜好或者情感的交叉。现在兴起的创意小店或者创意集市贩卖的商品正是“本我”设计理念的最好体现。设计师完全是根据自我爱好设计的创意性产品,在设计时并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构思,而是完全凭借自我兴趣展现自我观念。5:30设计工作室设计的“苹果笔记本”创作目的纯粹是好玩,只想参照苹果笔记本电脑的样式做个真正的笔记本出来,并未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但试着将设计作品在网络上销售时,可爱的造型设计还是受到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图1、图2)

图1 由5:30设计工作室设计的“苹果笔记本”,创意来自于苹果笔记本电脑,标志设计独具新意

图2 真正的苹果笔记本,乍一看还真以为是台计算机,5:30设计工作室作品

2、媒介边界的消解对于艺术设计分类的再定义大众传播的作用在于快速地传播信息。根据媒介的不同,传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电视媒介提供的是有线或无线影像类电视节目,广播是音频类大众媒介,互联网提供网上在线娱乐和信息传播。各个媒介之间有着独立的分工。媒介融合的时代,各种媒介之间逐渐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界线,新旧媒体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本降低与规模效益的需求。媒体的融合使大众传播不再是传统上纯粹而单纯的信息传播载体,变成了广义上的复合媒体,并且逐渐形成一种发展趋势。苹果公司曾获得无数全球设计大奖的Ipod多媒体播放器系列历经Ipod nano、Ipod touch、Ipod classic,功能也从MP3、MP4演进到综合性的娱乐终端,4月3日又推出了全新的Ipad平板电脑。(图3)电子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功能的不断复合使大众媒介各形态之间的边界正在消解,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或者进行再次分类。

图3 苹果公司刚刚上市的ipad平板电脑

传统艺术设计分类是按照设计所服务的行业属性区分的,对应着媒介领域的设计分为影视设计、电视舞美设计、网页设计、数码设计等,如今媒介边界的消解使得技术边界、产业边界开始模糊,进而实现一体化的应用,最终导致艺术设计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这些赋予了艺术设计更广、更深的发展,促使艺术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多样化特征。最终致使艺术设计分类出现了再定义的可能性。风靡一时的娱乐交友型网站“开心网”不但将互联网、手机媒体相互融合,还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了全新的整合。在打通了各个媒介的同时,将艺术设计、社会关系等融入到网络构建的虚拟社区中。社区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人际交流传播关系作为网站规模化的平台保证,推出各项栏目。在网站的界面设计中,跨越了“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两大学科,满足了人机交互、操作逻辑以及界面美观的设计要求。网站各个栏目的界面视觉设计依据主题特色,在满足用户操作的便利、舒适、快捷的基础上,着力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在布局、色彩、版式上保持一致性,使用户在视觉、听觉、情感各个方面与互联网终端产生交互式体验。现在风靡一时的“开心餐厅”,内容轻松且能够满足一定的娱乐需要,用户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上手,通过简单的“做菜”环节实现游戏的不断升级,餐厅界面和用户形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实现个性化装饰。

艺术设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产与消费的活动,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消费需要,有目的、有预见性的一种生产行为过程。随着艺术设计的普及,艺术设计已经作为一种“规模化”的常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从原来的四大传统媒体向新兴的媒介领域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分类已经不能涵盖这一时期的艺术设计总特征,同时媒介的种类多、数量大导致了受众的分散,而受众由于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更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的“小众化”。艺术设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新的类别,根据设计的平台与受众人群的需求,与电子技术、手机、BBS、播客、博客、网络交友、游戏社区等新平台相呼应的电子艺术设计、手机艺术设计、电子版面艺术设计、网络界面视觉设计应运而生。

3、对设计师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的呼唤

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跨越了传统的艺术设计领域,与各个学科相互交叉,因此这一时期的设计者更多地需要具备下面三种条件:一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艺术设计的技术型创作团队;二是能够整合策划整体设计的管理人才;三是多种设计素养与专业素质。

图4 2010年网上世博网页主页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艺术设计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除了要求设计者具有传统艺术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外,还需要一个庞大专业的跨领域团队紧密合作,满足新媒介下设计的各项具体要求。

设计项目管理者不仅需要有艺术设计创意与审美力,还需掌握媒介技术,具有在媒介中提供更好的艺术表现机会与可能的敏锐性。因此,他必须掌握设计、洞悉媒体、擅长管理、了解技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经过业界多年的锤炼才能脱颖而出的。

艺术设计的中坚力量仍然是设计师,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设计师必然要求技术全面,观念更新,特别是对新兴的媒介技术的掌握,在这样的转型时代,现今大多数的艺术设计师们来自于传统媒介下的设计门类,因此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兴艺术设计,需要他们在知识系统、专业技术以及前沿观念上积极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整体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更好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在国外的传媒学科中已经出现了“媒介融合”专业,艺术学科中“综合艺术”也开始受到关注,相信不久后设计学科中也要诞生诸如“综合设计”、“融合设计”这样适应业界新需求的新型设计专业。

4、社会视觉素养有待提高

戴伯斯认为,“视觉素养指的是人通过观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他感知经验而培养起来的视觉能力”。[3]这种能力包括对于视觉对象信息的获得、理解、分析,以及运用思维进行视觉上、感官上的交流与解析。视觉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些专业人员层面上,更应该是大众层面上的一种更大范围的普及与教育。人们在巨大的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冲击下,对于艺术符号的“解码”能力的缺乏,致使出现“被接受、被困惑”的视觉符号误读现象,这就迫切需要视觉素养的社会整体性培育和提高。

首先,改善视觉素养的边缘处境。视觉素养应该是一种大众基本素养,它的培养不再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利,更应该是国民教育问题。具体而言,就纵向来看,应当设立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完整视觉素养体系,开设相关的课程,包含艺术实践、现象与理论等综合内容,从源头上普及视觉素养教育。就横向而言,视觉素养的营建需要同更宽广的学科领域交叉合作,在多元化以及相对应的保障机制下,才可能有更大更有潜力的发展空间,才可以植根于大众的心中成为一种基本的国民素质。

其次,媒介融合下视觉素养的培育需重视传统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家文化的性灵哲思,蕴含着无限的魅力,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视觉素养核心应该是本土艺术文化的自重与自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外先进的经验都是我们艺术设计的平台与借鉴,但传统文化的真正美好意义应该作为一种缘起存在且丰富着我们视觉素养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全民的视觉素养。

二、媒介融合下的跨界设计前景

1、艺术设计的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纷繁复杂的信息传输简化为“0”和“1”,通过这两个数字,可以收看数字电视、展现多媒体影像,可以说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大众媒介的形式,同时也推动艺术设计迈向更新更广的空间。在数字时代我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艺术设计,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一切显得更具互动性与生动性。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风格突出,水墨的写意、工笔的精致使得这门东方艺术自成体系,如今利用数字技术模拟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笔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掉工具的“束缚”,而且以前原本只能静态观赏的中国画,由于数字手段的介入,也可以与观赏者互动,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描绘了一幅中国山水画的景象,其中的水塘可以根据观众向特定的装置吹气而出现层层涟漪,根据吹气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都会泛起不一样的波纹,数字化的介入实现了艺术活动方式的变化,也为传统的绘画带来了一抹新意,创作与欣赏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同时,互联网成为最大最直接的传播手段,网络虚拟展览馆提供给艺术设计一种新的展示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网上世博会,在家浏览到世博园区美景和各个精彩纷呈的展览馆。(图4)在世博会各个国家馆中,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体验展览的科技性和娱乐性,消除在认知上的隔阂与障碍,也减少了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这些都有赖于艺术设计、媒介和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帮助大众体验到艺术设计带来的便利性。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无论是传统的艺术设计,抑或是新媒介催生下的新形态艺术设计,都在以数字化的方式谋求新的拓展空间,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创造力。中国设计界也成立了一些数字艺术研究机构以期提高中国艺术设计的数字化设计水准。“中国数字艺术协会”是非营利性的协会,为艺术设计提供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技术支持与平台,并于2008年创建了数字艺术中国网,还在北京798艺术区和上海设立“数字艺术信息交流中心”和“数字艺术实验室”,致力于将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在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时,上海也成立了第一处以数字化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创意体验区,这个体验区由互动走廊、悬浮成像系统以及动画影视感应特效系统组成,成为多功能的艺术互动平台。

图5 “芭比”菲亚特FIAT500

图6 “芭比”大众甲壳虫敞篷车

2、消费者参与设计成为可能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是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的一种大规模的定向传播活动,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递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了媒介的筛查过滤和议程设置,包含了媒介“把关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艺术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师单方面地向受众传递设计作品或信息,比如传统展览、杂志、广告,只是将设计单向性地“推”向受众。在媒介融合的形态下,数字终端的出现使得原本的传播过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运作,在消息接受终端的受众也可以逆向地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受众在传递过来的信息中“抽取”出感兴趣的部分,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而进一步创造出更不一样的新设计空间。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融入了视觉、触觉、听觉因素,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感官体验与刺激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参与到设计中,从而使设计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一千个人看便有着一千个设计的模样”。最近走红网络的“犀利哥”,其照片最初只是摄影爱好者的一张无心抓拍,但经过网络群体性的炒作成为了网络红人。这一照片经过无数网民的“再设计”,俨然让主人公成为了时尚品牌的代言人和走秀明星,体现出了设计的互动性和娱乐精神。

《接触我》是一个典型的交互设计作品,在装置中有一块磨砂玻璃表面与参与者接触,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这块玻璃可以记录下人体尺度,创造出一幅个人图像,之后这些图像被“游移、混乱、重叠”地表现出来,展示在场所空间中供大家参观直到下一个参与者进入互动。参与者在互动装置中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而他们对于设计过程的延续与再创造也成为了设计的一部分。(图7)

WEB2.0的传播技术革新将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方式拓展为双向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传播形式的改变使得艺术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的专利,使大众参与设计成为可能。一如德国著名艺术家波伊斯的著名论点“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在未来社会中“人人都是设计师”。

3、媒介融合促使跨界设计

2009年为了庆祝芭比娃娃的50岁生日,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与玩具制造商Mattel共同打造了具有梦幻色彩的时尚小车——菲亚特FIAT500(图5),粉色与水晶是芭比永恒的主题,这款车从外漆、仪表盘、到档杆把手以及座椅都装饰以经典的芭比粉色,内窗沿、轮毂罩、外窗模型制品以及天线上都镶有水晶,闪闪发亮,让人感受到芭比的豪华与可爱,当然爱漂亮的芭比自然也不会忘记在汽车储物柜里放上亮采润唇膏与化妆镜。赶来为芭比庆生的还有大众甲壳虫敞篷车(图6),大众为芭比定制了专用粉色车身,车内则采用了白色与粉色的的Katzkin皮革,方向盘上装有一对和芭比天使一样的翅膀,座椅也是芭比最爱的小碎花纹样,整部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着盛装的芭比娃娃踏着优雅的舞步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跨界设计使得原来各自为阵的不同业界有了对话合作的可能,一边是全世界女孩心中的完美梦想,一边是越来越家用化的汽车行业,当汽车与芭比相遇便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我们在汽车身上看到了熟悉的玩具的身影,勾起了心中那一片暖暖的情结,汽车便因此有了更温暖的意义,芭比再一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跨界设计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的盛宴,还有更多情感的共鸣。

图7 《接触我》

图8 2010特别纪念版依云矿泉水瓶

图9 凯迪拉克iTouch

英国时装设计大师保罗•史密斯与法国依云(Evian)矿泉水跨界合作,打造出2010特别纪念版依云矿泉水瓶(图8),秉承依云矿泉水源自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纯净与其提倡的“年轻活力”的生活理念,设计师在瓶身的上半部采用纵横交错的彩色条纹,彩虹般的色彩,洋溢着节日的活跃气氛,也传达出青春的悸动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瓶身同时搭配红黄蓝绿粉五种颜色的瓶盖,随意组合,显示出品牌的灵性活泼。日常消费品穿上了时尚的外衣,“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么的五彩缤纷”。

苹果公司与凯迪拉克联手,推出一款限量版产品——凯迪拉克iTouch(图9)。它拥有与市售iTouch一样的multi-touch交互操作系统和Coverflow,提供WiFi支持,在网络支持下可随时随地播放Safari和YouTube的视频节目,不同的是这款iTouch生来就有着贵族气质,只有8mm的厚度显示出高科技含量,背部上方的凯迪拉克徽标揭示出其不凡的身价,而且里面还存有大量的凯迪拉克全新一代CTS轿车的照片,这些细节都彰显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跨界设计从新兴潮流已经发展成为当下时尚前沿的设计趋势,跨界设计的风潮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方式、设计策略活跃在我们身边,通过设计“与生俱来”的渗透性,将不同的学科、品牌、业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与体验。

媒介融合下的艺术设计也意味着设计领域壁垒的消解,设计行业与其他它行业之间有着更多融合的机会。跨界设计为设计界带来了新的理念与视角,跨界双方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产生了类似的“化学反应”。在这种反应之下,设计的领域不断延展,设计的学科之间在不断交叉,设计的形式体验也在不断丰富,艺术设计必然走向一个多元化的道路,跨界设计成为艺术设计的常态,设计师也应该秉承这一理念,以前瞻性、复合性的眼光与心态来思考与对待跨界设计。

汤箬梅(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Tang Ruomei (College of Art&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Lecturer)

汤筠冰(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讲师,博士)

Tang Yunbing (Department of Art&Design, Fudan University Lecturer Doctor)

[1]孙周兴选编. 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居伊•德波著,肖伟胜译. 景象的社会,文化研究[J],2002(3).

[3]刘桂荣 闰树涛. 视觉素养的哲学文化根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Art Design in the Media Convergence——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rossover design

Tang Ruomei Tang Yunbing

Various of new media forms are continuously emerg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edia convergence becom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mass media. The media convergence contributes to the change of all levels of art design and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art design's digital survival.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consumers in design and for crossover to be a normal state of art design.

art design; media convergence; crossover design; digitization

book=21,ebook=38

猜你喜欢

跨界艺术设计媒介
跨界
《星.云.海》
《花月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跨界设计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