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出台 拷问企业管理水平
——访北京华建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邱岩
2010-09-07于巧稚
◎ 本刊记者 于巧稚
《中国建设信息》:我国为什么要在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提出信息化考核指标?
邱岩: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与旧标准最大的差别在于,除资质本身原有的企业规模、产值利润、人员、机械设备等刚性要求外,还特别突出强调了科技进步标准。将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提出来,这也是唯一一项考核企业软实力、覆盖面较广的考核指标,与过去的考核指标内容完全不同,建筑企业有这样的整体感觉。
依照我的理解,信息化标准本身并不是单纯为考核信息化制定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的反映。以往的考核指标都是考核企业规模和产值利润等的刚性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包含了ERP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涵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将企业的管理方法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体现出来。透过信息化标准我们能够摸清企业实际的管理能力。
从战略角度来说,新标准的制订也与国家的政策要求完全一致。十七大以来,我国将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并强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建筑业发展进程来看,用信息化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也是建筑行业的突破口,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目前,建筑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2009《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研究起草小组》的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建筑业不容乐观的现象。首先是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我国有264家特级资质企业,其中168家是房建,占整个特级资质企业的64%。由于扎堆现象严重,企业在恶性竞争中求生存,大量特级企业做的却是二级企业甚至是三级企业的活。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整个行业产值利润率仅为2%左右,在第二产业中排名倒数第一。然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5%,居第二产业正数第一。
因此,政府一定要通过政策引导,用先进的手段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效益。
《中国建设信息》:新标准的出台,将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哪些改变?
邱岩:主要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第一、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目前信息化考核标准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指标体系,项目管理考核项具有一票否决的能力。即使企业整体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总分,如果项目管理这一项不达标,也不能通过信息化考核。这就要求企业要从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过渡。
信息化是助力企业管理的工具,企业必须首先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信息系统的建设才有价值。
ERP系统建设有先决条件,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一来,系统才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多年来,大多建筑业企业一直采用粗放的管理模式,这一次信息化考核必定促进企业的加速转变过程。在信息化实施阶段,企业将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最大的难点将是企业自身不同利益阶层的博弈:打通信息交换的数据链,生产和管理信息透明化,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何处理好此类关系,将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目前,信息化技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信息化的实施阶段。企业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勇敢地闯过这一关,就一定会迎来质的飞跃。我们在企业中调研时发现,行业中很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取得的效果令人大为惊叹,我国建筑行业中也有企业达到了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二、将会进一步落实法人管理项目。新标准实施之后,企业将明显感到原来以包代管、挂靠的项目没有办法收集工程实施过程的数据,而新标准要求把项目执行中的数据管理起来。如果将项目以包代管转给其他企业,或是以挂靠形式进行经营,工程建设过程数据就难以得到,进一步导致企业无法通过信息化标准测评。这就逼着企业改变以包代管的模式,真正落实法人管项目,这与我国政策是相吻合的,也利于对质量安全进行跟踪控制,维护我国建筑市场秩序。
第三、标准的出台正逢全球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建设信息》:您如何看待这次新标准的制定?
邱岩:我认为标准的出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很多企业和有识之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企业或者是相关人员。
现在,建筑行业面临着全球竞争的冲击,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年产值五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都在施行ERP。年产值五亿美元以下的企业中,40%实现了ERP管理。我们一定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因此,我们走的路也是一条正确的路。
《中国建设信息》:未来的建筑企业,信息化不达标是不是就无法获评特级资质企业?企业会不会为了获评特级资质企业而去实施信息化?
邱岩:实际上,信息化属于科技进步考核标准中的一项,所有标准中的考核指标都是刚性要求的,任何一条指标达不到要求就不能通过资质评审,所以企业要想通过特级资质企业的评选,信息化的硬性条件一定要达标。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企业的信息化就是为申请特级资质企业而实施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在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评审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这点,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应用为主,功能为辅”是制定信息化考核指标的重点。我们不建议企业都采用最新最贵的技术平台,关键是建立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的系统。很多指标看重的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效果,特别是系统使用率。为申请资质而草草上线的系统是很难达到标准的。我们也会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考查,也可能会让相关的业务人员实际操作系统。
企业单单为资质而实施的信息化是很难达到的标准的,它还会面临着下一轮的资质申请考核,在标准进行宣贯的时候,媒体、专家应将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充分传达给企业。
《中国建设信息》:目前,很多企业也感到矛盾,面对种类繁多的软件,应该如何选型,如何规划企业信息化?企业应该如何梳理自身的管理呢?
邱岩:现在很多企业只注重软件的功能,忽略了梳理管理过程这一前期工作,这是现阶段企业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企业企图把遇到的问题都交给软件公司完成。我们更强调管理专家,以及行业应用专家的作用,包括成本控制的思想、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等。
企业管理本身达到一定程度,信息化才能跟上。我多次强调,管理流程梳理是不能让软件公司代替企业完成的,需要企业和行业管理专家进行密切配合来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应按照ERP实施的思想进行,把管理咨询放在更高的高度。首先把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流程梳理好,建立整个管理制度并施行,这样信息化才能落到实处。
企业要做好整体规划,发现管理问题,在此期间可以聘请高校或是研究所的专家来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问题。例如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体系,之所以没有建立,是因为企业不得其法,这时就应该聘请建筑经济专家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问题在于,找到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将其解决后,管理流程梳理就相对容易,有很强的执行力就可以做下去了,毋庸置疑地,这是“一把手工程”。
很多企业现在都忙于日常的业务,靠揽工程提高收益。实际上从内部开始管理会更加有效。我在很多调研中发现,企业通过成本和物资管理,一年就能省下几千万元纯利润,同时又能提升总体管理水平。
《中国建设信息》:政府、专家、软件厂商、企业应该如何分工?新标准的出台是否会给软件市场带来波澜?企业如何避免走弯路?
邱岩:政府首先要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一定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标准制定好,并监督标准的执行,同时做好宣贯工作。软件厂商需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专家起到双重的作用,既要为政府提供可靠的专家咨询,将标准制定地更加合理,又要辅助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答疑解惑。企业是标准的执行者,必须要达到标准的要求,以提升管理水平。政府、软件厂商、专家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缺失任何一个环节。
现在软件市场都认为,新标准的颁布为软件厂商提供一次发展机遇。施工企业信息化推广这么多年,大家总觉着力度不够。而这次资质标准的出台,对软件企业是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对软件企业进行二次洗牌。
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有软件企业单单拿标准做文章,仅仅是为了企业通过评审而研发产品。但是根据标准的内容以及测评过程,企业实施此类系统后,评审终会遭致失败。企业评选失败之后,必然会选择二次实施,二次实施信息化时,企业一定会选择有成功实施经验的厂商合作,那么第二轮竞争之后,很多软件厂商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对企业,也需要专家和媒体进行不断的宣传和指点。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所以只看到短期效益的软件厂商宣扬所谓的能保证企业“过”标准考评,这还是会打动一些企业的,而企业有时候也是要必然地为此交上一笔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