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星陆:守护玉树孤儿

2010-09-06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8期
关键词:玉树福利院孤儿

陈 薇

“妈咪!妈咪!”12月的一天傍晚,当李星陆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教育机构时,一群刚下课的孩子们笑着叫着,冲进她的怀里。

对每个孩子,她都会微笑着注视几秒。

“如果你看了一个孩子,那么其他的孩子你也都要看到”,李星陆体贴着孩子的敏感,“因为孩子会记得。如果你没有看,她(他)可能就会受伤。”

他们都是玉树孤儿。地震前,他们的“家”是李星陆参与创办的、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的则热福利院。福利院在地震中损毁后,她将无人投靠的15名孩子接到北京,首先安置在一处度假村里,之后来到市区内这家愿意提供免费教育的学校里上课。

来京7个月,孩子们的变化让她欣喜。个子又长高了,说话时开始抬头了,能对着陌生人善意的眼神微笑了。离开大楼时,他们大声向保安说“谢谢”,排着队伍等着和她吻别。

“对于生活,我已经想得透透的了。它在我的面前,与慈善是一体的。”

奢侈品成了羞耻品

尽管只有42岁,李星陆却已经亲身经历了两种完全相反的人生。35岁以前,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生的“负意义者”。歇斯底里、自大疯狂、贪心无度,一个亲妹妹见了都吓得哆嗦的女人。35岁以后,她被朋友们形容为“脱胎换骨”。美好、高尚、典范,这些曾经最不可能出现的词语被安到她的身上。

变化发生在35岁那年的西北之行。在第一次进入青海藏区以前,李星陆甚至从来不曾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入睡。或者家人,或者保姆,绝不让她孤单。她还有洁癖,有时很难跟陌生人同桌吃饭。

这些恐惧,被青海高原上“如同世界尽头般”的美景驱散。“秋日的午后,草原的芳香在阳光下淡淡地飘送,金黄色的青稞在山岭那一边的红叶间编织起迷人的彩带”,她在一篇随笔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然而,她的泪水却不够用了,她看到藏民们将捡来的方便面盒一次又一次地洗干净了再用,一家七口人的年收入只有1200块。即便如此贫寒,淳朴的乡亲们还是将她当成最尊贵的客人招待,给她珍藏的食物——一碗酸奶。

“人怎么能那么苦难呢?”围绕着李星陆的个人世界似乎就在一瞬间坍塌。要知道,她的生活一直与苦难无关。

她出生于辽宁鞍山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所在的鞍山钢铁公司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红火与富足。长大后,她在北京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人,1998年开了一家文化公司,承接一些舞剧演出和其他文化项目,生活自此无忧。

李星陆从小爱美。上小学时,向爸妈说声“我上学去了、再见”之后,她转身就到卫生间里把喇叭裤换上,再把肥裤子塞到门口的菜篮子里。成为“比大多数人都有钱”的人之后,她一度将爱美天性发挥到极致。在还没有信用卡的年代,她将储蓄卡带到香港“刷爆”,“连下个星期的方便面钱都不剩”。十几万块的手表,几万块的钻石,全是取悦自我的礼物。

“这些奢侈品,在面对高原孤儿的那一刻,顿时变成了羞耻品。心从没有过的疼,与生俱来的悲悯和善良在那一刻显得苍白无力”,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医院的高原部落,这位都市享乐主义者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挑战。

她看到有家的孩子们都穿着大人的衣服。而那些无人照顾的孤儿,有的被鐵链拴着脚、链子陷进皮肉里去,或是饿得没有力气、只能睡在地上。他们头发凌乱,有着苍凉而渴望的眼神。“震动、震撼,我才知道我要救谁了。”李星陆说。

从青海回来后,李星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之前她和丈夫租住在酒店,一个月6万块——一天的租金就抵得过高原上那户人家一年的费用。她还宣布,要和当地活佛则热仁波切一起,建立一所儿童福利院。

可是,没有人相信她。亲朋好友们只是怀疑与好奇,想知道这个喜新厌旧的有钱女老板会“玩”到什么时候撒手不干。

只有李星陆自己才真正明白青海之行对她的意义。其时,她厌倦了自己成为自己的重复,渐渐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当一个人想玩的都能玩到,想要的都能要到,那个时候就会越来越质疑,生活中每一个细小事情的终极意义”。

她再次走进青海,开始了对藏族孤儿的寻访。

“野孩子”的“妈咪”

到2005年则热福利院建成、2006年起正式接收孤儿时,被李星陆“捡”回来的孩子,都曾是高原上的流浪儿、乞丐或童工。“生活的经历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刚来的时候表现更多的是暴力、犹豫、怯懦、自私。”

一开始,他们讨厌这个将他们“束缚”住的福利院。他们分帮结伙地打架,女孩把对方的衣服剪成碎条;他们在深夜翻墙逃跑,宁可去翻垃圾,也不吃福利院的干净食物……这是一群放养在草原上的“野孩子”。

然而,李星陆从来不觉得他们有多坏,因为她自己小时候“也是淋漓尽致的坏”,打架、逃学、不听话,天性叛逆。然而,父母还给了她另一个似乎矛盾的评价,“心肠出奇地好”。

她攒钱买冰棍,自己不吃,要给隔壁穷孩子;每天帮最小的妹妹打扫班级卫生,把作业本撕碎了帮妹妹生火,就是为了让她在班里不被欺负。

李星陆相信“顽劣孩子的内心可能都是非常真诚善良的。他们是因为不知道好坏,所以在试探大人的底线”。

她也被这些孩子试探着。有一个男生常常故意问她:“妈咪,我叫什么名字?”这个男生最让李星陆心疼。他身上有几大块疤,是在流浪时被别人剜掉皮肉后愈合的伤口。直到现在,阴天下雨还会隐隐作疼。他特别爱打架,也特别会打架,在福利院里打成了老大后还在学校里为院里其他孩子出头。

到北京后,李星陆带孩子们去游乐园。其他孩子都玩一种叫做激流勇进的游戏,偏偏这个男生不敢,“他说我害怕”。

“你一下就知道这个孩子的爱打架、会打架不过是因为自己胆小,他所有的煎熬是来源于他的恐惧”,李星陆的泪水瞬间充盈眼眶,“你要是不跟孩子们在一起,你就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

地震前,李星陆每年夏天都到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住上一两个月。他们到北京后,她有了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谁种的花儿开了?或者,小芽长大了?”李星陆将孩子们一大一小地编组,发给牵牛花、鸡蛋花的种子来养。她带孩子们参观北京、参加志愿者活动;她不允许孩子接近那些将来回到玉树后不会有的东西,比如可乐等饮料。

“那么多孤儿,你保护得过来吗?”那些意外于她能坚持这么久的好友们,曾经这样问。

这个问题确实让李星陆为难。成立5年来,则热福利院陆续收养过五六十位孩子,可这仍然是个微小的数字。寻访中,对那些有传染病的、亲戚不乐意送的孩子,除了留下一些药品和钱,她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今年,因为一个名叫卓玛的女孩,她甚至一度感到绝望。

从卓玛6岁起,李星陆便每年为她拍张照。镜头里,女孩渐渐长大,成为一个小美人,然而在今年夏天,才13岁的卓玛突然做了妈妈——孩子的父亲,竟是卓玛的继父。

“做慈善真的要过自己的关。在你看了太多的困苦之后,内心反而要平衡”,在艰难平复下来后,李星陆告诉自己、也回答朋友说:“先不想还有多少孩子没帮着,我能帮一个是一个。”

擦亮内心的“珠宝”

“我要当孤儿的妈妈。拉着他们的手,一起看刚圆(升)起来的月亮,在新下的雪地上踩脚印。”高中时的李星陆已在日记里这样幻想。她把这段话念给好朋友听,好朋友愣了半天说:“你钱从哪儿来?”

李星陆想了半天,“那就挣呗。”

25年后,她付出了文化公司的大部分利润,每年几十万至百万不等;她付出了7年的精力与健康,因为腰痛和其他一些病症,朋友偶尔会见她坐着轮椅行动……

然而,她说自己得到更多。比如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的美国丈夫开玩笑说,这个老婆“买一赠一”,以前那个打起架来拿菜刀的火爆女人、现在这个在孩子们身边微笑的温婉女人,“两个都爱”。

她还得到一个两百多人的志愿者团队:丈夫、母亲、父亲、姐姐和妹妹,以及他们的同事朋友;她自己的朋友;为福利院做法律顾问、设计宣传册的……年紀最大的80多岁,小的只有五六岁。

一位美国朋友的女儿,捐出拍卖玩具的一千多块钱;同一栋写字楼的某公司老总,就在大堂等着她,塞给她沉甸甸的一笔钱;更多的志愿者们,送锅炉、送图书、送水果、送班车……

“太多意外的惊喜了”,李星陆形容这就像初恋的甜蜜,“初恋的甜蜜不持久,很快就在锅碗瓢盆中暴露了,但是帮助孤儿带来的甜蜜可重复可复制,我就一直在感恩和甜蜜里。”

“她能感动很多人,她的爱心能够凝聚很多人,”她的好友周春兰说,“她的这种力量来自于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行动。看到她是那么坚定、祥和,就会让人觉得,和她一起走在这条道路当中,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与更多的人走在慈善这条道路上,在玉树地震后,李星陆体会得更加深刻。在为接孩子进京而进行的“网络爱心接力”过程中,开车进入玉树的、主动担当藏语翻译的、帮忙买火车票的、接站的……很多网友的姓名,李星陆到现在也不知道。而在北京,天使妈妈基金、学而思教育集团、大旗网等机构,以及难以尽数的朋友,都在关心着孩子们。

李星陆曾经把慈善看成一种个人行为,不愿公开;得到如此多的厚爱后,她决定不再那么低调,考虑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公开筹募,以帮助更多孤儿。

今年8月9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则热大爱公益基金”正式成立。基金会正在筹资扩建则热福利院,工程将在明年底完工,预计可以收养300名儿童,是地震前收养儿童的10倍。李星陆准备好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更多的朋友准备加入。

大旗网的一些员工,在救助福利院孩子们后,自发开办了公益频道,创立了爱心俱乐部,坚持参与社区环保、孤寡救助等活动。

这正是李星陆理解的善行,它并非是由她个人的影响力所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珠宝,蒙了尘,就看不出是什么了,跟石头没有区别。但有一天看到别人把珠宝亮出来,他(她)说‘我的心里也有珠宝啊。于是把珠宝亮出来,擦亮了,璀璨了,世界就是这样美好起来的。”★

提名理由★

玉树地震后,则热福利院志愿院长李星陆迅速通过网络爱心征集、网友志愿接力的方式,将十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接到北京生活至今。一个人做一些善事,救助几个孩子并不罕见,但李星陆在七年的坚持中,好像一块磁铁,吸引了亲人、朋友、同事等两百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更多人心中埋下慈善的种子。

人物简介:

李星陆,1968年生于辽宁鞍山,北京里维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青海省玉树州则热福利院志愿院长。曾就读于丹东大学(后退学)、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起开始从事慈善事业,2010年在则热大爱公益团队基础上参加发起成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则热大爱公益基金”。

言论:

“是孩子们在慈善我,我觉得他们是我的恩人。我自己内心每一天都在想他们的变化,想他们是在回馈我,温暖我。如果他们没有接受我的好意,我去哪里奉献我自己呢?我遇到了他们,他们给了我机会。”

猜你喜欢

玉树福利院孤儿
玉树新城
福利院的孩子
我家门口的玉树
清单
BABY,COME BACK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长春|大爱筑家
赵氏孤儿
名人
梦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