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见误区及建议
2010-09-06李映杏
李映杏
摘 要: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它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的整体育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作梳理,并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同时也要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曾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的整体育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略显不足,且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有失偏颇。本文主要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作一个梳理,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点建议。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常见误区
1.强调建设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没有形成统一体系。
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还是从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的,总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只重视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建设,如重视校园环境布置,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布置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简单地布置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等,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的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院校特色不能很好融合,缺乏整合与创新,致使职业特色不明显,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2.强调对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没有突出人文关怀。
自教育部十六号文颁发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很多院校更是强调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甚至在校园内建立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在校内仿真模拟企业的情景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将整个校园布置得如同企业一样,甚至在管理上也像某些企业一样,实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理。就根本性原则而言,企业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它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有时为了最大地追求经济利益,它会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甚至有时会把人“物化”。而学校培育人才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整体的人,培养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培养良好社会适应的人”。[1]因为这点根本性的差异存在,决定了校园文化不能全搬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应有一个吸收和扬弃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突出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3.强调开展课外活动,校园活动缺乏高职特色。
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活动是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种育人方式。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高职院校大都不遗余力地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各类“文化艺术节”、“电影节”、“活动节”等层出不穷,但是此类活动缺少文化上的引导,导致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开展的活动中,以娱乐型的活动居多,真正给人启迪、引人思考的活动偏少;以艺术类的活动居多,技能型的活动偏少;校园内部的活动居多,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偏少。这类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多少职业院校特色,活动层次流于表面,这对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另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的校园网络,常常被人所忽略。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现在很多院校没有意识到校园网也应当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致使对网络管理投入略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校园网建设成师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至于利用网络帮助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自然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校园文化应突出职业特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个是高等教育属性。教育部十六号文就明确指出,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一个是职性属性。它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突出校园文化整体育人的作用,更应强调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适应和融入,铸造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条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目的,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在开展各类课余活动时,要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如校园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娱乐性的活动,积极开展模拟职场、技能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职业行为的活动,营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升职业素养。第三,校园文化要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服务,如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发布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报告、科技报告、优秀毕业生代表事迹报告、就业创业知识讲座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第四,利用好校园网,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提供服务。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课外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2.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育人作用,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
当前,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已經不像以往那样特别强调专业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培育人性品格完善的人——一个专业知识完备、道德人格高尚、心理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方面引导。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较为优异,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风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树立奉献、进取的职业意识。其次,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社会阅历不深,对很多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太强,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学校应积极开设各类讲座,提供个性化指导,适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排解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品格。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3.校园文化要突出引导作用,着力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一个学校的办学是否成功,在于学校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各个方面,也应着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满足岗位职业需求和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行业、为地方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引导高校形成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开展科研攻关,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社会,要为提升所在城市和地方的知识品位、文化品位、精神品位而努力。此外,学校还要将优秀的文化“请”进校园来,让社会各界、行业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社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服务,也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参与到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为地方、为社会服务,且吸收新鲜的动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1]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