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黄三角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0-09-06李硕雅
■李硕雅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黄三角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硕雅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特点,突出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无视市场需求、粗放地扩大加工能力的再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
加快黄河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应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探索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设成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农业 高效 生态 发展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 “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规划》为黄三角洲地区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举措是非常适宜的。
作为一项崭新的战略部署, “高效、生态”被明确为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的主攻方向,这也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谋求 “三农”工作新突破的内在需要。
高效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
高效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农业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所谓生态,强调的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生态就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高效,则是突出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佳效果。高效就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更是滨州农业农村经济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的内在要求。
高效生态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效生态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的内在要求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区域资源的优势又要考虑其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选择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 “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坚定不移地把重大机遇期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加速期,紧扣 《规划》对接国家、结合省实际,进一步加快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品牌。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一直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旧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留给黄三角地区农业在新起点上加速跨越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之初普及 “大包干”至今,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潜力已经基本释放殆尽。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起兴起的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曾经为农业产业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产生出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打着深深市场烙印的农业产业化也逐渐暴露出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遵循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打破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瓶颈,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迫切需要一场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考量,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特点,突出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无视市场需求、粗放地扩大加工能力的再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农业经济形态高级化,促进农业经济体系高效运转和高度开放,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高效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高效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的重要阶段。它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在良性循环中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点。
从根本上讲,高效生态农业是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既往农业发展模式的扬弃。建国以来,国家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殚精竭虑,引进高产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学肥料等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支撑力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像其他地方一样,化肥也已经成为滨州农业丰收的关键因素,不仅广大农民早已适应了化肥催产的生产方式,甚至大量的农耕地也深陷 “施肥就增产,不施肥就减产”的化肥依赖。正是因为对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农业从一个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变成了今天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方面,化肥生产消耗巨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多年的化肥依赖导致农作物对化肥的利用率越来越低。据调查,目前施入农田的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这不仅严重地破坏地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对环境造成深远危害。据今年2月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源。
如果再考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品质、对食品安全等负面影响,考虑到不少农民面临的增产不增收的窘境,把高效生态明确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啻为当前扭转农业生产模式,遏制畸形的化学农业,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出路。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途径
总起来说,农业和农村还是经济社会的明显 “短板”,优势生产要素向农外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物品供给滞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纽带性作用,在社会进步中具有全局性作用,这些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表现得更充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是解决 “三农”问题。通过高效生态农业,延伸产业链,可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提高对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接受工业成果和城市文明的辐射带动,为农业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农业的多样化功能,丰富农业文化,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功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要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增强农业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技术的重点要从大宗农产品转向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要从产中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育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实行产学研结合,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争取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二)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筑粮食加工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改制重组等途径,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积极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规模农户和基地发展,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
(三)突出特色优势,重点突破绿色种植业、绿色林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
绿色种植业方面,大力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积极发展耐碱、耐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
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山区绿化与沿海防护林、优质果品基地发展、城市绿化五大林业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名优经济林和花卉业,加快建设冬枣、鸭梨、金丝小枣、水杏、蜜桃等优质果品基地。
生态畜牧业方面,发挥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肉禽等畜牧业,建成一批特色生态养殖基地。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规模较大的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区,配套建设畜禽加工和生产安全保障设施,狠抓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有机结合。
生态渔业方面,重点发展水产增殖业、健康养殖业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保护近海滩涂主要经济生物资源,加大水域环境管理与治理力度,有效恢复渔业生态。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加强渔政渔港设施建设,发展渔港特色经济,努力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为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从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生态安全。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和监测制度,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进程。
(五)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以惠农政策扶持农业
首先,要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 “增收惠民生”的具体措施,切实扎进抓好,确保各项补贴一分不少的发放到群众手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建立 “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完善农村金融机制,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要认真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建立和完善互为补充、功农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 “三农”的信贷投放。建立政策保险机制,加大农业保护力度。及时总结各地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性保险体系。其次,在深入开展 “项目建设年”活动中,积极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项目储备,继续跑步进厅争项目,深入开展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滨州,借力推动滨州现代农业发展。再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抓好农村 “路水电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创业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年内要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化管理,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陈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