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架构研究
2010-09-06雷昌祥
雷昌祥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架构研究
雷昌祥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主体、教学形式及教学根本任务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相应地,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传统的“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架构
我国高职教育从1996年发展至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提倡“中国创造”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的职业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有关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当前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涉及教师职业能力方面的分析则比较少。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套全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如果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将无法承担起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也无法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一种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实现了图1所示的“三个转变”。
图1 传统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对比图
(一)在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知识传授。所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方式,都很难将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局面打破,所以出现了“填鸭式”教学这一说法。
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堂课下来,教师通常会关注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到底提高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学生到底获取了多少知识,学生的能力到底提高了多少。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也往往把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作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很好的评价手段则很少予以关注。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强调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某一项基本技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动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而应该是“解惑”,主要起参谋作用。
从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可以看出,教师的身份在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参谋。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和掌握某项技能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传统做法就是教师直接传授解法;而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培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二)在教学形式上由以“学”为主转变为以“做”为主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学”来获取知识,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强调让学生“做”。“学”就是学习知识,在大脑里形成印象,是外界知识的内化;“做”则是将内化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外化处理。“做”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能力,也只有通过“做”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能力。知识是内在的,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反映他能力的高低;能力是外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评价。“做”的情况可以反映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是人生存的基本法宝,课堂教学强调“做”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教学的根本任务上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
传统教学重在传授知识,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则通过笔试来了解。我们应该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仅凭笔试是肯定不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与近年来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是相矛盾的。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应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重。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不是通过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就能培养出来,只有学生实际动手“做”才可能培养出来。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高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乐于动手,热衷于实实在在地“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被动接受的知识相比,掌握得更加牢固。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同样也可以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带来的三个转变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即强调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非知识水平。高职教师自身就应该首先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近年来,高职院校正在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提倡“双师”素质;但仅局限于“双师”素质,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对高职教师而言,“双师素质”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从行动导向教学角度看,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教学基本能力
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技能 (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阶段能力培养目标,将起到有效传递知识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行动导向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尤其重要。
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师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高职教师要充分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是对教学进行设计、构思的能力,通过备课来体现。教学设计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是教师授课的基本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结合职业岗位需要,将工作场景转变为学习情境需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现阶段,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比较欠缺。
专业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特征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保证教学正常实施的根本。
(三)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与教学科研能力、合作共事与社会交往能力等。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但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还不完善,所以高职教师还应该具备技术创新与教学科研能力。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许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科研空间。长期以来,部分教师缺乏探索创新的勇气,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示范性高职建设过程中,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积极主动地予以关注和重视,示范建设将会面临很大困难。教师要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任务,需要利用团队的力量;教师本人不仅要与本专业教师通力合作,而且要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同时也要与行业企业加强联手。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从行动导向教学的角度看,高职教师仅具备“双师型”特征是不够的。具备“双师型”特征只是一个基本条件,真正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全方位的。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高职教师不仅应是行业领域方面的专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应该是教育学专家,对于如何设计、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全方位培养,使其能担负起神圣的教学使命。
(一)加强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搞好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从高职教师的组成上看,近年来,高职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的,一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大多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素质,缺乏教学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应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应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系统全面地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培养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学校可以采取教师自学、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培训。
(二)加强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采取了各种培养措施,造就了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对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具备“双师”的基本素质,对其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则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架构。大部分“双师型”教师还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高职的课程与职业界、技术界必须保持一致,以使外界的变化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高职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逐步整合。高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也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策略,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对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形成团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现有的“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素质仅是基本要求。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仅提倡“双师”素质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应该是全方位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只有构筑起高职教师全方位的职业能力体系,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朱勤.示范性高职建设对教师要求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2008,(9):49-51.
[2]任伟宇.高职教师的关键能力和师资队伍结构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27-29.
[3]吴泽.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57-59.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5
A
1672-5727(2010)11-0060-02
雷昌祥(1972—),男,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