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2010-09-06史春云张兴华

旅游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客源地目的地长三角

袁 欣 史春云 朱 明 张兴华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袁 欣 史春云 朱 明 张兴华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本文基于旅游社国内观光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目的地类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长三角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门户型以及出口型;通过对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见,长三角目的地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

区域旅游;旅游线路模式;目的地类型;长江三角洲

1 引言

旅游线路作为旅行社面向游客促销的主要产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使游人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景观观赏收获,由交通线把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与客体(旅游对象)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特色的线路[1]。旅游线路资料较难获得,致使有关旅游线路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中:M ariot和Gunn①参见:Gunn CA,Var T.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28.,Lue、Cromp ton和Fesenm aier[2],Opperm ann[3]等分别基于不同的案例地构建了各自的旅游线路模型;Lew和M cKercher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比较,并根据实证和经验对旅游者的旅游线路进行了概念化与模型化,确定了26种旅游线路类型并将之分为4类[4];卢天玲鉴别了青海省塔尔寺游客的4种旅行模式,分析塔尔寺旅游对县域经济的影响[5];刘法建等分析了屯溪旅游线路模式中各主要节点的角色和作用,探讨屯溪区在皖南旅游区的地位和作用[6];朱明等初步建立国内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约束条件,识别出6种主要的旅游线路模式[7]。

Stew art和Vogt注意到很多旅游目的地研究文献中想当然地简单假定旅行者通常选择的是单一目的地旅行,但他们认为游客通常是选择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目的地集群[8]。实际上,旅游目的地类型是丰富多变的,旅游地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竞争与互为补充的[9]。区域旅游线路模式是理解目的地区域节点空间结构的基础,并最终为目的地区域的规划和设计提出空间概念模型。了解一个旅游地在整个旅游线路安排中的地位、与其它旅游地的关系以及旅游者如何认识和体验这个旅游地,这对于旅游地更好地针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和产品开发,以及对于线路中各旅游地之间竞合策略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区域背景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背景

长江三角洲在地理意义上北起通扬运河,南达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0]。为推动和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舟山、扬州、绍兴、南通、常州、湖州、嘉兴和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1997年新成立的泰州市加入;2003年台州市被接纳为新成员;2008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长三角地区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全境。这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基础资料来源于各旅行社网上推荐的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报价单。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是长三角地区4个主要旅游客源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考虑到地理空间上的均衡性,选取长三角范围内的苏北最大城市徐州和长三角范围外的主要客源地北京、成都、广州、西安4座城市共同作为本研究的客源地。笔者以2008~2009年间全国100强旅行社作为本研究数据统计范围,于2010年2月~3月间从上述9座城市的100强旅行社网站下载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的报价单共计590份(南京175份、上海128份、杭州85份、宁波64份、徐州55份、北京27份、广州21份、成都20份、西安15份),作为分析统计的基础。

3 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及线路中的目的地类型

3.1 旅游线路模式

基于所搜集的旅游线路报价单,本文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并结合长三角具体情况归纳出如下五种旅游线路模式(见图1)。

(1)单目的地模式S1:整条旅游线路中只有一个目的地节点,游客直接到达特定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后返回(例如:南京——杭州——南京),目的地周围可能存在附属景点,吸引旅游者前往游玩,但是游客都需在目的地城市过夜。

(2)中心集散模式M1:旅游者从客源地出发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以该目的地为中心集散地向不同方向旅行;同一个方向游玩结束后返回中心集散中心,再向另一个方向游玩后又回到中心集散地,如此往复多次后再沿原路返回客源地(例如:西安——杭州——绍兴——杭州——嘉兴——杭州——西安)。进入和返回路径重合,第一个目的地节点会连接两条以上的游憩路径。

(3)完全环游模式M2:在此模式中,进入和返回路径不重合,旅游者最先到达和最后离开的目的地不同,游客在旅行中不重复使用一条相同的游憩路径(例如: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南京——上海)。

(4)往返模式M3:旅游者从客源地出发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沿着交通线路顺次游览若干景点,然后沿原路返回。进入和返回路径重合,并由一条重复使用的游憩路径将所有旅游目的地节点连接起来(例如:上海——杭州——乌镇——杭州——上海)。

(5)区域环游模式M4:旅游者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以后,以这个目的地为起点,在区域内依次游玩多个目的地,再回到起点目的地,最后沿原路返回客源地。进入和返回路径重合,游憩路径不重复使用(例如: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北京)。

图1 旅游线路模式

3.2 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目的地类型

Lew和M cKercher在对香港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旅游地在不同模式旅游线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目的地划分为5种类型,并且研究了香港在国际长线旅游中的角色类型[4]。尽管本文所研究的长三角区域旅游与国际长线旅游有极大的不同,但仍然可以借鉴Lew和M cKercher的研究思路,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情况对处于各种旅游线路模式中的各类型目的地的特征进行阐述。

(1)单目的地类型D1。此类目的地只出现在单目的地模式S1的线路中,旅游者从客源地到该地游览后直接返回客源地。单一型目的地必须具备高知名度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具有类型多样的旅游吸引物和丰富的旅游活动,这样的景区景点才能成为此类型的旅游地。

(2)枢纽型目的地(亦可称作辐射式目的地[2])。考虑到长三角旅行线路的实际情况,为了强调其作为枢纽的功能,将身兼门户型和出口型功能的目的地作为枢纽型目的地,即图1中的D2、D5和D6①为了区别枢纽型目的地和门户、出口型目的地,在下文中只对中心集散模式中的枢纽型目的地D2进行统计。。一般来说,成为枢纽型目的地的首要条件是该目的地与客源地及其它目的地之间须保持良好的交通可达性,以提高旅游者旅行的经济性;另外该目的地还须具有完备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旅游者将其作为枢纽型目的地的需要。

(3)门户型目的地(D3、D5、D6)。这是旅游者开始在一个区域进行多目的地旅游的首发站。在往返模式和区域环游模式中,门户型目的地和出口型目的地是重合的。作为门户型目的地,无论其是否在整个旅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因“第一印象”作用,它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行程的质量判断,因此须具备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对于区域旅游而言,门户型目的地通常要求具有特别便捷的交通,既要和客源地有直接的交通联系,还要与附近旅游地保持较好的通达性。一般来说省会城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作用往往成为区域旅游的门户型目的地,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杭州和上海。

(4)出口型目的地(D4、D5、D6)。这是旅游者返回客源地前游览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一般被安排在主要目的地之后,实现一些离境的功能。在国际旅游中,一般要求出口型目的地与客源地有直接的交通联系,并且具备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而在国内旅游中,即便旅游服务设施功能较弱,也不影响一个城市成为出口型目的地[11]。

4 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分析

4.1 旅游线路模式的统计及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主要指标的统计可以发现(见表1),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以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为主(合占86.95%)。完全环游模式之所以占了很大比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长三角地区是高品质高级别旅游景区的集结地,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交通通达性好,旅游者从客源地出发后的行程几乎不受交通方面的限制,因而可以不重复使用同一条路径。虽然Stewart和Vogt认为单目的地模式的假设在现实线路中不成立[8],但在长三角范围内,单目的地模式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占34.41%)。其原因主要在于,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的大小城市及景区各具特色,长三角内的居民通常将周边城市作为周末放松休闲的好去处而进行周边城市的单目的地旅行。

(1)完全环游模式普遍存在于长三角的旅游线路中(占52.54%)。此模式的线路将长三角的若干著名景区整合到一条旅游线路中,游客多以南京为首个目的地,上海或杭州为最终目的地,一路上可以深切感受长江三角洲的深厚文化与自然风光,使长三角的旅游资源得以深度利用。

表1 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主要指标统计

(2)根据各客源地旅游线路模式的统计(见表2),受行游比的影响,单目的地模式全部出现在长三角客源范围内,并且主要集中在以南京和上海为客源地的旅游线路中,苏北地区的徐州出现此模式的频率较低,远距离的客源地北京、广州、成都和西安不存在单目的地旅游线路模式。

表2 各主要客源地的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类型

(3)往返模式在除南京外的各主要客源地都有分布,但总体出现频率较低(占6.10%)。游客在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在旅行过程更多地欣赏到沿途不同的风光,很少选择同一条路径往返。

(4)区域环游模式在长三角范围内的客源地很少存在,在长三角范围外的客源地却普遍存在。较大空间尺度的旅游活动,例如来自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的游客到长三角地区旅游,往往会选择南京、上海、杭州为起点进行长三角区域的环游式旅游活动。

(5)以某个城市作为节点的中心集散模式线路所占比例为最低(2.37%)。由于长三角地区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设施都比较完善,且各目的地之间交通便捷,进行多目的地旅游时选择环游模式更经济实惠,以至中心集散模式在长三角旅游中很少被采用。

4.2 旅游目的地出现频次统计分析

旅游目的地出现频率是指某一目的地在被调查目的地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该旅游目的地在调查区域内的市场感应情况和被接受程度[12]。经过对2008年全国100强旅行社官方网站推荐的长三角目的地的统计,以及对本文所收集的2010年590条长三角旅游线路中的目的地统计,长三角各个城市在两项统计中出现的频次有较大差异(见表3)。

表3 长三角各城市在100强旅行社官网以及590条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及频率

根据对全国100强旅行社官方网站推荐的旅游目的地的统计,可将长三角目的地按出现频次分为4个区段。处于第一区段(出现频次为21~40)的城市有: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南通、盐城、镇江、泰州、温州、衢州、丽水、绍兴、嘉兴、台州、湖州、舟山和金华,共计17个城市;这一区段的城市被推荐次数很少,旅游知名度不高。处于第二区段(出现频次为41~60)的城市只有扬州,受欢迎程度较低。处于第三区段(出现频次为61~80)的城市有南京、常州和宁波,这3个城市被推荐次数较多,比较受欢迎;处于第四区段(出现频次为81~100)的城市有无锡、苏州、杭州和上海,这4个城市被推荐次数很高,是十分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城市。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各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藕合关系,整体上形成了以上海、苏州、无锡、杭州为核心向四周衰减的中心地等级结构。

在590条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地出现的频次与全国100强旅行社官网推荐目的地出现的频次在区段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受关注程度较高线路主要分布在沪宁沿线、沪杭沿线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而苏北、苏中以及浙西地区目的地受关注程度较低。

4.3 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目的地类型

通过以上分析,并对收集到的旅游线路报价单进行分类,可以大致确定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各主要旅游目的地类型,图2统计了各目的地作为某种类型目的地出现的频次。根据图2并结合原始数据,可发现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呈现出以下特点。

图2 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主要旅游目的地类型统计图

第一,虽然单一型目的地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很少出现,但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却是一种重要的目的地类型。长三角的单一型目的地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以及浙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杭州、嘉兴、舟山和上海等地,而苏北地区及浙西地区几乎不存在单一型目的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单一型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很好的可达性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二是受旅游效益最大化的影响,单一型目的地多存在旅客进行周边城市短途旅游的线路中。

第二,门户型目的地、出口型目的地由于对交通可达性、接待服务设施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省会城市或目的地区域的中心城市来承担。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门户型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杭州、嘉兴、上海这几个城市,出口型目的地与门户型目的地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苏北地区的城市在门户型和出口型目的地类型中依然是空白。

第三,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和上海因其交通条件优越而身兼门户、出口、枢纽等多种类型目的地的职能,使得一方面省会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优先开发,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利益分配中获得了大部分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剧了地区间旅游业增长的不均衡[13]。

5 长三角目的地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通过对长三角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发现,长三角目的地呈现出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见图3)。

(1)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核心城市有上海、苏州、杭州三个城市,次一级的旅游中心城市有南京、无锡、嘉兴和舟山。其中上海在长三角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三角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旅游极核,因而也是长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推动力量。

(2)长三角目的地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核心的特征。除以上海为旅游发展核心与周边城市所组成的都市旅游圈外,以南京为旅游发展核心与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组成了南京都市旅游圈,以杭州为旅游发展核心与绍兴、嘉兴、湖州等城市组成了杭州都市旅游圈,以苏州、无锡为旅游发展核心形成了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每一个都市旅游圈内部还有若干次级旅游核心城市,如杭州都市旅游圈中还有嘉兴作为次级旅游发展核心。

图3 长三角目的地核心——边缘空间格局

(3)苏北、浙西以及浙南存在旅游边缘化城市。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目前长三角地区核心——边缘空间格局中的目的地可分为一级旅游城市、次级旅游城市、三级旅游城市和边缘旅游城市(见图3)。核心旅游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南以及浙北地区,苏北、浙西和浙南城市旅游边缘化现象明显。

6 结论与讨论

(1)受行游比的影响,客源地在长三角范围内的游客主要选择单目的地、完全环游以及往返式三种旅游线路模式,而客源地在长三角范围外的游客倾向于选择完全环游模式和区域环游模式。中心集散模式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极少存在,这主要与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可达性好以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善相关。

(2)虽然单一型目的地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很少出现,但在长三角区域内却是一种重要的目的地类型;区域内门户型和出口型目的地重合度较高,枢纽型目的地出现频率则很低。

(3)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整体上形成了以上海、杭州、苏州为核心向四周衰减的中心地等级结构。在各个等级中,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通过加大开发力度使这些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本文主要基于旅行社观光旅游线路的统计分析探讨长三角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而旅游区域内各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等诸多问题仍有待探讨。

[1] 马勇.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89292.

[2] Lue C,Cromp ton JL,Fesenm aierD R.Concep tualization ofm ulti2destination p leasure trips[J]. 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2892301.

[3] Opperm anM.A modelof travel itineraries[J].Jou rnalof TravelResearch,1995,33:57261.

[4] Lew A A,M cKercherB.Trip destinations,gatew ays and itineraries:the examp le of Hong Kong [J].Tourism M anagem ent,2002,23(6):6092621.

[5] 卢天玲.塔尔寺旅游者旅行模式及其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8,23 (12):29233.

[6] 刘法建,章锦河,陈冬冬.旅游线路中旅游地角色分析——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9(2):1162119.

[7] 朱明,史春云,袁欣.基于旅行社线路的国内旅行空间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 (9):32237.

[8] Stew art S I,VogtC A.M ulti2destination trip pattern[J].A nnals of Tou rism Research,1997,24 (2):4582461.

[9] W all G.Competition and comp lem entarity:A study in park visi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nvironm ental Studies,1978,13:35241.

[10] 新华网.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经济区[EB/OL].http:∥new s.xinhuanet.com/ziliao/20092 06/16/content_11552079.htm.

[11] 周存宇,钟振全.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 6492650.

[12] 管宁生.关于旅游线路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3):32235.

[13]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 (6):6312639.

A Study on the Itinerary Pa ttern sand D estina tion Types in the Yangtze R iver D elta

YUAN Xin,SH IChunyun,ZHUM ing,ZHANGXinghua
(Co llege ofU rban and Environm en ta l Sciences,Xuzhou N orm a lU 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Based on quotations of dom estic tourist circuits of the Yangtze R iver Delta from travel agency websites,this paper m 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ineraries in Yangtze R iver Delta,as well as destination 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inerary patterns.The resu lt show s that:the single destination pattern and fu ll pattern are themost important two kindsof travel patterns in the Yangtze R iver Delta;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w ithin the overall itinerary,p laces can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one ormore destination types:Single Destination, Gatew ay Destination,EgressDestination;The Yangtze R iverDelta destination show s the spatial co re2 periphery structure pattern based on route com bination.

regional tou rism;itinerary pattern;destination type;the Yangtze R iverDelta

book=84,ebook=31

(责任编辑:朱绿梅)

F 592.3

A

1006-575(2010)-06-0055-09

2010-08-12;

2010-11-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旅游地空间作用模型研究——以长三角为例》(09YJC790226)

袁欣(1985-),女,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史春云(1971-),女,博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①线路报价为各旅游线路报价的均价,并区分长三角范围内外客源地的线路报价。单目的地模式的线路在长三角范围外的客源地不存在。

猜你喜欢

客源地目的地长三角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迷宫弯弯绕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基于大数据的吉林省旅游国内客源地量化分析
动物可笑堂
我国邮轮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