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0-09-05蒋翡翎邓碧兰
蒋翡翎,邓碧兰,韩 永
(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口 570208)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改变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 2008年11月~2009年4月收治的 43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 27例、女 16例,年龄 57~69(64.3±3.5)岁;均经 CT检查确诊。选择同期 3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19例、女 12例,年龄 58~72(64.1±3.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其中 5.0 m l肝素抗凝,采用国产 FASCO-3020B型全自动血黏度检测仪按该仪器常规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并按相关公式计算出其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1.6ml血加入 109mmol/L枸橼酸钠0.4m l抗凝测血沉。采用东亚 sysmex20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及大血小板比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见表 1。由表 1可见,观察组突出表现为高黏滞血症和高凝血症。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检测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P高切全血黏度(mPa◦s) 3.91±0.46 4.73±0.59 <0.01低切全血黏度(mPa◦s) 5.63±0.78 8.90±0.37 <0.01血浆黏度(mPa◦s) 1.32±0.67 1.86±0.12 <0.01红细胞压积 45.80±4.26 52.44±3.81 <0.01纤维蛋白原(g/L) 0.43±0.02 0.69±0.01 <0.01全血还原黏度(mPa◦s) 9.02±1.79 13.58±2.66 <0.01红细胞聚集指数 8.55±1.34 9.90±1.17 <0.01红细胞变形指数 0.80±0.07 0.94±0.04 <0.01血沉(mm/h) 4.73±1.12 11.95±2.10 <0.01
2.2 血小板参数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检测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P血小板数量(×109/L) 146±28 145±29 >0.05血小板分布宽度(%) 11.92±2.31 14.17±2.65 <0.01血小板平均容积(fl) 10.20±1.08 11.04±1.12 <0.05大血小板比率(%) 29.74±10.1337.05±10.62 <0.05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1]。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黏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黏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黏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2]。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3]。全血还原黏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 1时的全血黏度值,也称单位压积黏度。若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都高,说明血液黏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4]。若全血黏度高而全血还原黏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黏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黏度贡献不大)。若全血黏度正常而全血还原黏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黏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黏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若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都正常,说明血液黏度正常。红细胞聚集性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黏度增高[5]。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为高黏滞血症和高凝血症。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本研究观察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见,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
[1]张秀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J].社区医学杂志,2007,5(9):1-3.
[2]杨东晓,杨春晓,姒惠.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测定及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1):75-76.
[3]张枫林.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及血流变相关参数的观察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12-3113.
[4]程亚梅,赵智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12(4):16.
[5]郑仕富,陈超,孙立,等.201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21(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