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

2010-09-05周书葵刘泽华雷小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17期
关键词:实践性创新性方案

周书葵 刘泽华 雷小勇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

周书葵 刘泽华 雷小勇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本文根据当前地方性高校普遍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分析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结合笔者所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改革和实践,对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学分制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给所有的高等院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与此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也将从计划行政配置转向劳动力市场配置,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加上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办学水平以及办学资源和条件等多方面差异的原因,使得这种挑战对地方性高等院校显得更为严峻。其中工、医科类专业与其它专业类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如何根据地方性高校的特点,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现状的反思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凸现许多问题: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不够,不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缺少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以及对终身学习培养的要求不够。

2.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更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据统计,部分地方性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54%,专业基础课为26%,专业课为20%,而其中实践性教学课程内容的比例不足20%,这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下,地方性高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

3.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与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相适应,并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目前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缺陷主要表现在:(1)学生从业意识差、动手能力不强,学生难以跨越从理论到实际的鸿沟;(2)地方性高校普遍仍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形式,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群体意识差;(3)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不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4)对实践性教学缺乏强有力质量监控制度和措施;(5)教材单一,缺乏特性,人才培养不能体现个性化,难以适应以劳动力市场为配置的社会需求。

二、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是高教性、地方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所谓高教性是指不论何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需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地方性是地方性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地方政府的支持紧密相关,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能适应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基础和空间;综合性一方面是指学校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只有这样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应用性则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一大批能直接参加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确定人才目标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任务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的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要与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相适应。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通过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坚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3.构建创新型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原则进行制订。在具体操作过程,要坚持以下5个原则:

①坚持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计划的制定既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尽可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和造就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③充分体现课程整合、体系优化的原则。根据近年来国家进行的几次专业调整和目前国内人才就业市场的变化,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优化,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④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毕业生的从业意识和工作适应性。既要使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倡构筑多专业基础平台,保证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增加选修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

⑤加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关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教学适当减小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2)课程结构设置

①课程结构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也即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平台,每个平台又包含多个模块,详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结构表

②控制总学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增强办学适应性。总学分参考设定:理、工、农、经、管科类一般为160~180学分;文、法类一般为150~170学分;5年制医科类一般为230~250学分。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3个平台的学分比例可以设为3:4:3,或者为3:3:4。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必修和选修课程两者比例争取达到7:3,有能力和资源的学校可以提高到6:4。设立理论、实践、课外3个教学环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学分占总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实践教学环节4年(5年)不断线。

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提供多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选修课程。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

1.突出个性培养

实行学分制管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实行主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位制。努力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与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特别要注意的是正确处理学生的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不要片面追求“全面”,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倔才”“怪才”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在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也只有在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类招生,按需分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我校部分学院按学科门类招生,按照大类设置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招生时不划分专业,实行分段培养:第1阶段通识教育,即公共大平台课程;第2阶段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教育,第3阶段是专业平台教育。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在同类招生学科中,在2年级末实行转专业制度,各专业年级优秀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

3.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外,我校通过对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如对一些工科专业采用“3+1”,以及医科类采用“3+2”的培养模式,即工科在校内学习3年,在对口企事业单位学习1年,5年制医科专业在校内学习3年,在临床医院学习2年,结果表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制订的培养方案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同时要积极推进讲授、讨论、作业、实践、教材、考核等课程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要加强考试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提倡“讲一、练一、考三”。要重新审核课程考核类别,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提高综合考试要求。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去执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认识不到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质,那么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质就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谈起,也无法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先导和前提。

2.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只有把创新精神运用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教学和科研工作才会有创新性成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实践性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

要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和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让学生早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更有得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地深入地探索。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现纲领和措施,所以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要构建好科学、合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效果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有利于地方性高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J].新华文摘,1999,5:154

[2]马万华.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9~74

[3]卢雅红,陈启元.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4]张波,朱晓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6

[5]Martin.Trow.Elited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American Models and European Realities[C].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Processes and Structures[C].June 12~16,1978,Dalaro,Sweden 4~5

[6]周济.历史性的跨越新征途的重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近期回顾和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5

The reforming and practicing on formulating an innovative major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credit system

Zhou Shukui, Liu Zehua, Lei Xiaoyu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421001,China

In this pape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 and formulating of major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ha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discussed, which combines wit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in our university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university and the deficiency of its scheme, and according to its status quo that faces to graduate employment pressures.

credit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reforming and practicing

book=123,ebook=872

2010-04-12

周书葵,硕士,副教授,建设学院副院长。刘泽华,硕士,教授,教务处处长。雷小勇,博士,教授,教务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实践性创新性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