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扪社区产业经营奏响序曲

2010-09-04

当代贵州 2010年12期
关键词:侗族经营村民

■ 文/图 本刊记者 喻 丹

地扪社区产业经营奏响序曲

■ 文/图 本刊记者 喻 丹

尊重当地村民自发追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权利,正确引导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社会改变和社区进步,防止外来文化的突袭,避免经济结构的突变——这正是地处黔东南州黎平县的地扪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的初衷。

地扪旅游合作社诞生

2010年的第一个月里,吴章权从地扪旅游合作社领取了1200元的服务提成。这是他以五间房屋加盟合作社之后获得的第一笔回报。

作为一个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的目的地,地扪正在适度扩大它的容纳能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原生态的文化体验,同时扶持社区村民开发、生产各种传统手工制品和地方土特产品,提高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

2009年12月,由“生态博物馆+村委会+村民”联合组建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统筹服务、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约定分成的方式开展旅游接待和经营管理,以避免恶性竞争及不规范的经营活动,保障接待服务水准和经营管理规范。民居客栈、传统家宴、传统手工产品、地方土特产等,均采用统一定价,分散服务、统一结算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民居客栈由入社并加盟参与经营的村民提供房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客房的设计安排和用品配置。餐饮接待和传统文化活动、手工产品、地方土特产等,由加盟参与经营的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价格统一制订。

以上经营总收益的30%作为村民加盟经营及服务所得,按月结算,30%作为合作社成员的集体提留年终分红,30%作为合作社统一管理和再投入的费用,剩余10%作为“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基金”。

2009年岁末,乡村旅游合作社使得正在摸索中的“地扪模式”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香港城市大学的学生黄韵宜(右一)和来自荷兰的游客博而特(左一)在地扪参加民俗活动。

地扪社区产业经营奏响序曲

合作社是地扪产业经营规划里的第一个举措。

拉近镜头,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静静地躲藏在黎平县茅贡乡里的侗族村寨。

这里没有麻将、烧烤、卡拉OK,风静静地吹着,蛙懒懒地鸣着,禾苗悄悄地长着,时间在这里似乎流淌得格外的缓慢。

农人荷锄回家,路遇游客,问一声:“来了?”

选择地扪作为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就是选择这里的静穆与从容。

由香港明德创意集团倡导并实践的生态文化旅游,以地扪为试验场,旨在通过“解剖麻雀”,为贵州乡村旅游寻找健康发展的路径。

这个2005年1月开馆的生态博物馆,馆内“陈设”包括15个村、46个自然寨,覆盖人口1.5万余人,地理面积172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人们传统的人生哲学、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礼仪等,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以地方人文资源作为保护对象的文化保存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保育,内容包括过去留存的文化遗产、现在保存的文化记忆、未来变化的发展轨迹。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服饰、建筑、歌舞、戏剧、风俗、宗教等民俗文化以及其依存的村寨聚落、生存状态、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

博物馆为地扪的今天保留了昨天,为明天保育了今天。

活态的文化保育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个谭恩美笔下的“时光边缘的村落”,他们在这里寻找精神的疗治与滋养。越来越多的人一次次重返地扪,并将在地扪获得的体悟与喜悦辐射传播,这些人有:《金融时报》和美国音乐评论刊物《留声机》撰稿人司马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影师林恩·约翰逊,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台湾身心灵导师胡因梦……

5年的实践与思考,让明德集团董事长李伟杰和地扪博物馆馆长任和昕达成这样的共识:在避免过度的商业化行为和人为城镇化的同时,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扶持发展社区多元经济,追求文化生态社区的整体发展和共同富裕。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考量之中。

为此,由明德集团和黎平县政府共同建立的地扪社区产业发展基金,将在乡村合作旅游、传统生态产业、传统建筑、手工技艺、家庭作坊等方面,对社区的产业经营作出规划和扶持。

合作社的建立正是整个产业经营规划迈出的第一步。

合作社建立的初衷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由政府扶持启动,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提供专业指导和管理支持,村委会协调配合,成立专业服务机构统一管理,村民自愿加盟联合经营。

合作社这样表述地扪侗族文化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依托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及其文化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建设“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用3至5年的时间将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发展成为研究侗族人文生态,体验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了解学习侗族语言、侗族戏剧、侗族音乐、侗族传统手工制作的研究基地和文化体验中心。

合作社这样定义自己的职能和使命:通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构建以社区村民为主体的家庭接待、家庭生产、社区文化配合、专业团队统筹管理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培育和发展不同于传统“农家乐”和农业农村观光以及民族村寨采风的、以侗族文化学习和乡村生活深度体验为特征的乡村度假型文化生态旅游,扶持社区村民开发、生产各种传统手工制品和地方土特产品,提高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服务内容包括:民居客栈、乡村生态旅馆、村民家宴(长桌饭等形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如行歌坐月等)、传统手工产品的开发销售、乡村生活体验等。

与此同时,合作社也作出规定,不能脱离乡村实际刻意创造条件去满足游客的需要,避免调整当地村民的角色和改变文化及生活的本来面目去简单迎合游客。

因此,对于村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重点是加强水、电、路和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合作社要求要立足于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注意实际效用,力戒“形象工程”和“无效工程”。尽可能原貌地保持乡村村落的布局和周边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最大限度地保育和传承地方原生文化,努力保存和维护现有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

尊重当地村民自发追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权利,正确引导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社会改变和社区进步,防止外来文化的突袭,避免经济结构的突变——这正是地扪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的初衷。

让合作社筑起一道防火墙

地扪乡村旅游合作社,在维护当地村民自发追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权利的同时,力图为乡村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作出自己的努力。

和其他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一样,地扪乡村旅游合作社也有着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点,但这不是凌空虚蹈的理念先行。不同于其他合作社的是,地扪博物馆在其中担任了专业指导的角色,力图筑造一道防火墙,避免在很多旅游村寨出现的以商业滥化和民族文化失真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旅游异化在地扪重演。

我们担忧地看到,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在一定的程度上走向了乡村旅游的反面——观赏变成走马观花,参与变成了观看表演,体验变成了同质化的重复经历。

过度的商业化必然致使文化异化,靠透支资源支撑的喧嚣背后,结局一定是荒凉和寂寞。

地扪,在发展旅游之初就对这样的模式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地扪旅游合作社,正是以组织和纲领的力量来坚持警醒的力度。

贵州首次完成6万余个污染源普查工作

6月4日,省环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我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并发布了2009年度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

目前,已完成四大类62874个对象的调查,其中工业源16090个,农业源16335个,生活源30416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3个。省环保厅表示,通过本次污染源普查,省环保系统掌握了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了全省污染源基本台账和市、县信息数据库系统。(本刊记者 陈正府)

book=36,ebook=263

猜你喜欢

侗族经营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