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
2010-09-01丛福芹赵桂平戴铭
丛福芹 赵桂平 戴铭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而且病情变化快,容易并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猝死。因此,实施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现将本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26例,女4例;年龄72~80岁;病程12~26年。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12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8例,自发性心绞痛10例。诊断依据:所有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24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糖、血脂及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1979年推荐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吸氧;心绞痛发作疼痛剧烈时含服硝酸甘油0.6 mg,缓解后再给予5%葡萄糖液250 ml加硝酸甘油5 mg静脉滴注7 d,直至症状得到控制;抗栓(凝):应用阿司匹林及肝素是控制心绞痛的重要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及發展、阻止不稳定型心绞痛向心肌梗死发展;积极强化降脂治疗;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治疗。
1.3 疗效标准 显效:胸痛消失,心电图ST段、T波恢复正常;有效:胸痛的频率、程度、时限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心电图ST段压低抬高≥0.05 mv,T波双向或倒置的T波变浅;无效:治疗5 d后,胸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T波改善不明显,加用其他药物或方法治疗的。
2 结果
显效16(16/30)例,有效13(13/30)例,无效1(1/30)例,总有效率96.66%。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的身心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上除了重视身体健康外还须重视心理健康,根据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的高低及心理素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精神过度紧张者可应用适量的镇静剂,避免因情绪紧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预期效果[1]。
3.2 病情观察 了解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有无放射性疼痛、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发作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性质的重点并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处理,询问有无体力劳动或活动过量、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嘈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等。发现患者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晕、气促、乏力至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应立即进行抢救,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时准备抢救。
3.3 心电监护 心率变化:在心肌严重缺血、剧烈疼痛及心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心律增快、窦房结或传导系统严重缺血时心律减慢。心绞痛发作时或发作后,患者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或发作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均提示心肌严重缺血。心律不稳定是病情变化的标志,尤其夜间睡眠输液过程中,如发现血压、心率增高时,应使患者取半卧位并调慢输液速度以减少稳定型心绞痛(AP)发作。心电图STT变化:UAP患者多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显冠状T波,变异性心绞痛时有关导联ST段抬高,若出现损伤型ST段抬高,病理性Q波,提示有急性心梗发生。
3.4 静脉输注的护理 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由于输液时间长,应在治疗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记录24 h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以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老年患者大多血管弯曲、弹性差、细小、脆性大、不易固定,在进行输液等治疗时应注意对血管的保护。
3.5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饮食,饮食宜清淡。因饱餐后人体代谢需氧量大大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同时血液大量涌向胃肠道,从而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可诱发心绞痛[2]。宜少食多餐,不宜饱食,戒烟戒酒。
3.6 出院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仍然有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要教育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开朗乐观的性格,并要避免情绪激动,要戒烟酒,适当参与体育锻炼,防止受凉感冒,有规律的服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
总之,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症状有时不典型,应仔细询问、严密观察、及时诊治、认真护理,以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的今天,不稳定型心绞痛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危险之一。优质的护理工作可以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预后,提高老年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汪小华,惠杰.心血管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353.
[2] 黄震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防进展.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8):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