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白红细胞在二次或二次以上输血中的应用与分析

2010-09-01张素能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5期
关键词:输血

张素能

【摘要】 目的 分析去白红细胞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1168例输血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红细胞组)和对照组(未去白红细胞组),观察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 对照组946例,发热反应56例,占5.91%;过敏反应24例,占2.53%;其他反应12例,占1.26%;总反应率为9.72%(92/946)。观察组:发热反应2例,占0.09%;过敏反应1例,占0.045%;其他反应0例;总反应率为1.35%。结论 对于临床二次或二次以上输血患者,选用去白红细胞,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反应;输血;去白红细胞

随着现代成分输血技术的提高,临床上已广泛普及。这样既可节省血源,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输血反应。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笔者对某院去白红细胞成分输血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8例,均为2次或2次以上输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去白红细胞组(观察组)和未去白红细胞组(对照组);观察组:222例,其中男132例,女90例;年龄:1.3~86岁,平均56.8岁;并随机抽取20例患者所输血液的前后标本。对照组:946例,其中男586例,女360例;年龄:1.2~84岁,平均54.3岁;

1.2 方法 采用南京双位实业集团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过滤器,严格无菌操作,血液过滤器后,封口处热合,贴标签用于临床输血。观察输血反应,并作好详细记录。血液检测:为研究白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情况,取30份过滤前后的血袋内的血样2 ml做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进行计数分析。

1.3 诊断标准

1.3.1 发热反应 体温升高1℃以上,明显畏寒,可伴有寒颤、高热及头痛、恶心、呕吐和出汗面色潮红等[1]。

1.3.2 过敏反应 可见局部或全身荨麻疹,重者可见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压下降,胸闷和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则认为输血反应[2]。

1.3.3 其他反應 细菌污染反应,疾病传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TATA 9.0,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946例,发热反应56例,占5.91%;过敏反应24例,占2.53%,其他反应12例,占1.26%;总反应率为9.72%(92/946)。观察组:发热反应2例,占0.09%;过敏反应1例,占0.045%;总反应率为1.35%。血液检测:白细胞滤除率为98.53%~99.01%,红细胞回收率为89.01%~91.38%。血红蛋白回收率98.88%~99.02%,血小板去除率36.11%~39.89%,去白红细胞组与未去白红细胞组比较其输血反应率P<0.01。

3 讨论

输血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只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1]。

3.1 依据病史和病情合理选择成分输血 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流量、改善循环、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正确掌握输血适应证,合理选用血液制品,有效防止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安全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输血适应证:①大量失血一般失血量达20%(1000 ml),同时出现血细胞比容(HCT)下降,既HCT在30%~35%时可作为缺氧的临界值,当失血在30%以下时可以输入浓缩红细胞;②贫血和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等。原则上均选择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适应于各种急性失血、慢性贫血和心功能不全者;洗涤红细胞和冰冻红细胞适用于对白细胞凝集素有发热反应者及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库存血中的高钾者;对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缺乏者分别选用相应的成份输注,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2 去白红细胞的优点和适应证 去白红细胞是指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绝大部分白细胞,使红细胞至少保留85%。我国标准规定残余白细胞量应为:每200 ml全血中含(1~1.5)×109的白细胞,去除90%的白细胞后,残留的白细胞数为1×108左右,可减少HLA抗原的同种免疫反应。去白红细胞主要适用于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者;预期需要长期或反复输血者。由于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0%;原因是接受输血后,体内长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与输入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3]。本组白细胞滤除率为98.53%~99.01%,血小板去除率36.11%~39.89%,分析对照组发热反应占5.91%;总反应率为9.72%,而对照组发热反应仅0.09%总反应率为1.3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3 加强临床输血培训,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能不输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者绝不多输;如患者只需要某种血液成分,应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尽量不输全血。医师应熟悉血液及其成分制品的规格、特点、适应证、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最大限度的利用血源,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41.

[2] 张钦辉.临床输血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3315.

[3] 徐文皓,李志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国输血杂志,2002,15(5):368370.

猜你喜欢

输血
高县农商银行:金融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 阜阳颍东区探索精准扶贫
双创需要金融创新“输血”
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性与多学科团队的作用
毛利率连降 97%营收依赖中移动 超讯通信企盼IPO“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