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企业应该如何投资非洲?
2010-09-01张东芳烟台大学
张东芳 烟台大学
我国医药企业应该如何投资非洲?
张东芳 烟台大学
本文系烟台大学青年基金课题(JG09Z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对非投资在已经从传统的石油、矿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展到电信、医药等多个新项目。目前我国已经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最大投资国,2008年我国在非洲的非金融投资已超过了20亿美元。中国医药企业对非洲的投资也已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非洲医药市场概述
(一)市场概况
非洲是地球上最贫困的地方,它拥有世界13%的人口,却只占世界GDP的3%。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人均药品消费水平较低,如尼日尔、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居民人均消费药品还不足1美元,许多患者得不到药物的治疗。WHO在2009年发表的最新一期《非洲区域卫生报告》称,每年在全球范围发生的大约3亿疟疾病例中90%以上来自非洲,其中5岁以下的儿童占20%,疟疾每年给非洲带来的 GDP的损失超过120亿美元。另一个重大疾病艾滋病,在非洲患者总人数超过2200万,占全球患者的三分之二。而且血吸虫病、肺结核、霍乱等传染病在非洲也居高不下,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非洲市场对医药产品有巨大的需求。
然而非洲本土医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除了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国的制药水平相对较高之外,其他非洲国家生产的药品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等普药,或是完全依赖于进口,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以安格拉为例,作为非洲石油储量的第二大国的安哥拉,2008年的人均GDP达到3738美元,远高于我国2008年人均2460美元的水平,但是安哥拉全国竟然没有一家制药厂,所有药品全部从国外进口。
(二)非洲药品市场份额
据WHO统计,2009年非洲药品市场的销售额约为60亿美元,其中85%是进口药品。这些进口药品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约旦等国家。由于非洲长期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大陆国家还是倾向于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品。目前在非洲销售的医药制品主要来自于3个途径:
1.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殖民统治期间,欧美等国的产品较早的进入到非洲市场,而且一些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如辉瑞、雅培、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在非洲设有自己的代理商、制药厂。这些制药巨头们凭借专利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享有较高的利润并牢牢占据了药品的高端市场,且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和优势市场。例如在多哥,法国药就占有绝对优势。
2.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企业。近年来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制药水平的提高,一些来自于印度、巴西、中国等制药企业也积极将药品销往非洲或在非洲投资生产,像印度南新和阮氏为代表的印度国际化制药企业及中国的中国医药集团、华立集团等企业。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凭借着良好的价格优势、稳定的质量,以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非洲各国的中低端市场。由于印度医药企业进入的时间较早且技术略领先于中国,因此所占的份额也远大于中国医药企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制药企业的进入,这一市场竞争正在加剧。
3.非洲本土医药制造企业。非洲境内的制药企业主要由跨国公司的独资或合资企业(约占1/4),国营企业(约占1/4)、私营企业(约占1/2)构成。由于各国的制药水平发展不一致,药企的数量也相差较大,有的国家有几十到几百家药厂,而有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制药工业。非洲本土医药制造企业主要生产自用产品,集中在普药上,如阿莫西林、扑热息痛等,而且绝大多数原料需要进口。据粗略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在整个非洲的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企业占20%左右、非洲本土企业占10%左右。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非洲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非医药贸易投资概况
根据医保商会的统计,中非医药贸易额近5年获得了30%左右的年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的2009年,中非医药贸易额依然达到了11.9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医药产品出口量为204.94万吨,出口额为11.54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5.96%。出口产品中,西药类和医疗器械占比近97%。西药类出口产品以原料药为主,制剂出口日益增大,抗生素和抗感染类占主导,生化药也增长迅速。南非、埃及、尼日利亚是中国对非出口的前三大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中一些发展好、实力强、经济效益好、长期从事经营出口业务的企业开始试探性地在非洲进行投资。先后有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喀土穆设立工厂,生产青蒿素产品;山东新华制药集团选择在非洲投资建厂进行化学药品生产;华立医药集团在非洲生产和经营抗疟疾药等。目前,国内其他的大型药厂像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浙江亚太制药等都正在或打算投资非洲,许多中小医药企业也尝试性的在非洲设立销售点来销售来自于中国的药品。目前我国已先后在南非、马里、科特迪瓦、肯尼亚、埃及、苏丹、尼日利亚等国建成一定规模的药厂,明显改变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但相对于贸易而言,我国医药企业对非洲的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投资非洲多所面临的问题
1.语言不通,习惯迥异。医药企业投资非洲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非洲各国语言环境复杂,8亿多人口有1400多种语言。各国通行的官方语言有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当地本土语言等。目前非洲54个国家中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19个,占整个非洲国家的35%左右。这对于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的我国来说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受到的局限比较大。非洲与我国远隔重洋,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与我国相差甚远。单就药品而言,药品的剂型、规格、颜色、包装如果不符合非洲民众的使用习惯的话,都不会得到认可。
2.进入市场难度大,审批手续复杂。尽管非洲经济落后,但是由于长期受欧洲的殖民统治,许多国家沿袭了欧洲国家的质量体制,对于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严格的规定。目前非洲有9个国家在药品注册之前要求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同时要求企业提供详尽的全英文注册材料。例如肯尼亚对在该国进行销售的每一种药品要求一一进行注册,审查合格才发批文,产品才允许销售。其他一些非洲国家也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进行GMP认证。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进入要求较为严格的北非和南非市场。
3.单一市场容量较小。尽管非洲作为整体来说市场较大,但单个国家相应的对药品的消费能力有限。目前非洲共有54个国家,半数以上的国家人口在1000万以下。如果盲目进入的话,可能出现花费巨额资金建厂之后又出现开工不足的问题。
4.基础设施较差,投资成本高。非洲国家普遍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低,投资建厂随时会遇到许多诸如水、电、设备和材料等条件不配套的问题。曾经有一家烟台企业在安哥拉建库时所需的水泥、沙子、建材、发电机全部从国内海运,这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成本。
5.投资风险较大。非洲一些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可能是这一届政府制定的政策刚推行几年就被下一届政府给推翻了。另外还存在有法不依、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企业经常会受到消费者协会、技术协会等不同组织的检查,要支付各种罚款。有些非洲国家外债负担沉重,资金严重短缺,因而外汇管制较严。在国家遇到外汇短缺时会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外汇流出。如自2009年5月份开始,由于安哥拉外汇短缺,政府严格限制外汇的流出,使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变得十分不确定。
6.经营管理困难。中非文化差异巨大,工作的思路和效率也有很大差异,这使得企业一些在国内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无法照常实施。因为文化差异,很多非洲人赚够了钱就会辞职不干,把钱花光了才会回来重新找工作,使得企业花大力气培训的员工的流动性太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困难。另外,在非洲药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与国内大不相同,企业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适应和开拓产品市场。
7.人力资源匮乏。非洲各国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当地员工的素质欠佳,许多医药企业不得不从国内派员来进行生产和管理。但在国人的印象中,非洲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不得不增加薪水以吸引人才,另外从国内派员,员工在当地的吃穿住行企业都要负担,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我国医药企业投资非洲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对当地文化风俗的了解。在非洲投资必须要能够透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社会。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应进行必要准备,争取使所有进入的人员对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了解,以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第二,加强前期准备,做好市场调研。非洲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医药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需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情况、市场容量等方面进行系统详尽地分析调查,然后根据调研情况谨慎投资,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在西非市场上十分畅销的抗疟药品在东非高原国家如肯尼亚等国的需求量就较小。另外,针对非洲市场容量小的问题,应重点调查非洲的共同市场如东非五国,南非共同市场,在这些共同市场中一国注册,多国有效,这样可以减少进入市场的成本,因此加大对非洲共同市场国家的调研力度势在必行。
第三,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进入联合国采购目录。目前,外国药品进入非洲市场大致有三个主要渠道:一是国际组织采购。由联合国基金、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通过一些基金免费向非洲困难地区提供药品,免费药品主要是针对艾滋病、疟疾、结核、禽流感四类疾病的。二是国际组织将一部分全球资金和募集款分给非洲各国家,非洲国家公立医院实行政府采购。目前,国际组织采购参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各类疾病推荐用药以及推荐供应商采购目录。三是私营市场,包括药店、药房、私立医院、诊所。在不同的国家,各渠道占有的份额不尽相同。例如在南非药品零售店销售量最大,占南非药品市场的48%,在尼日利亚,政府采购所占比率达50%以上,在安哥拉由政府采购和国际组织采购的药品占70%以上。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GMP认证,争取进入推荐用药行列,取得供应商资格,获得国际组织的大额订单。并且由此来增加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在私营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第四,企业自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我国自60年代起就对非洲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因此在非洲国家享有很好的声誉。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医药企业进入非洲从事药品生产和分销行业,出现部分企业以次充好的现象,或是忽视当地法规,引起环境问题、劳工权利等问题,影响了自身信誉和国家声誉。这方面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不要重蹈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遭受排斥的覆辙。在此,华立药业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保证产品领先、质量过硬的基础上,注重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社会习俗,雇佣当地员工实施企业本土化,并通过设立医学奖学金等方式积极服务当地社会,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非洲也占据领先地位。
第五,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人才当地化策略。医药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懂经营、会管理、通外语并且具有开创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加快培养和选拔此类人才。企业可与相关高校联手,实施人才定制方案,提前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另外,非洲本土也有一批受欧洲殖民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医药人才,他们接受过很好的培训,了解非洲市场,懂得如何跟当地医生打交道,甚至有医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因此加强当地人才的使用,对在非洲投资的医药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非洲的医药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只有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积极进行有效的投资,才会在非洲市场获得巨大收益。
[1]陈牧.医药产业投资非洲[J],上海经济,2009(08):54-55.
[2]沈枫,张明丽.中国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07):22.
[3]朴英姬.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国别、路径和策略选择[J],西亚非洲,2009(07):55.
[4]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 ,2007(07).
[5]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J],西亚非洲,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