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构建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对外开放格局

2010-09-15李玉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对外经贸实务 2010年8期
关键词:利用外资自由贸易区外汇储备

李玉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中国应构建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对外开放格局

李玉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着某些共性的规律。中国在促进贸易发展,合理利用外资,扩大对外投资,深化对外合作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和借鉴经济大国的开放经验,也要规避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更需在进一步开放中解决自己的特殊问题。

一、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2009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中,统计了153个经济体800多个经济指标的48年数据。为了尽可能简化分析,又不失代表性,选择32个经济体,分别为澳、奥地利、比、巴西、加、中、香港、捷克、丹麦、法、德、印度、印尼、爱尔兰、意、日、韩、马来西亚、墨、荷、挪、波兰、俄罗斯、沙特、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国、土耳其、英、美。2008年,这32个经济体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均占到世界总额的82%,每个经济体两项指标所占世界比重都超过1%,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这些国家对外开放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十条一般规律。

1.贸易额快速增加是一国经济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进出口货物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活动的最初级、最容易的形式。因此,一国崛起首先表现在外贸额的迅速扩大上。196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2604亿美元,到2008年扩大到32.6万亿美元,增长了124倍。所选择的32个经济体这一比值无一例外地大幅上升,半数以上国家翻了一番。从老牌经济强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来看,崛起的过程伴随着海洋贸易的迅速扩张;从西欧大国到北美大陆美国,还有日本,伴随着工业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的崛起则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2.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更趋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之前仅限于国内流动的跨境服务提供、自然人流动变为可能,生产要素开始在国际间流动,非贸易部门日趋活跃。1975年,全球服务贸易额3822亿美元,2008年为74325亿美元,增长18倍。经济的崛起往往伴随着货物贸易比重的下降和服务贸易比重的上升。绝大多数国家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比例关系都得到了优化调整,两者比值高于全球1:4的水平,更加趋向平衡发展。2008年,爱尔兰服务贸易额2110亿美元,货物贸易额2069亿美元,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服务贸易额超过货物贸易额的国家。

3.经济崛起往往伴随着巨额贸易顺差。主要贸易大国在开放中普遍经历了长期保持大量顺差的发展阶段。美国1888-1970年连续83年保持顺差,德国、沙特、印尼、日本至今已有58个、50个、48个、29个年头保持着一定的顺差。值得指出的是,1960-2009年间,全球只有德国、日本、沙特、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外贸顺差规模个别年份曾经超过1000亿美元,德国有7次,日本6次,俄罗斯、沙特各4次,同期,单年贸易顺差超过2000亿美元的,只有德国和中国各三次,沙特有1次。

4.国际储备增长是对外开放的必经阶段。几乎所有的国家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国际储备额不断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1982年,全球外汇储备(含黄金储备)7905亿美元,2008年已达到76182亿美元,扩大了8.6倍;同期,中国、巴西、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新加坡、泰国分别增长了114.6倍、48.5倍、31.2倍、30倍、68.4倍、53.6倍、20.5倍、41.5倍,均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汇储备大国。二战以后,美国黄金储备占到全球的六成,1960年,美国外汇储备196.6亿美元,世界第一,1993年起,日本力压群雄,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额首次超过日本,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本币地位的上升、外贸战略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传统工业化国家开始减持外汇储备,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5.本币国际化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这往往是一国贸易、投资加速扩张的产物,体现为一国货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地位的不断提升,本币币值的升值,资本帐户的开放等内容。上世纪20—30年代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国凭借充裕的黄金储备,建立了“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到70年代瓦解,美元“一元独霸”的格局受到挑战,特别是日元、欧元地位的提升使得美元地位进一步削弱。目前,中国也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互换协议、增加IMF特别提款权、完善海外离岸市场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考察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经历了一个本币升值的过程。人民币现在也进入了快速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三年,兑美元汇率比汇改前累计升值20.66%。

6.利用外资是经济崛起的必要条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理论”为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国经济起飞过程中,为了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就需要引进外资,以刺激出口,提高储蓄水平,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人均GDP达到相当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则迅速增加,“引进来”和“走出去”交替占据上风。目前,32个经济体表现不同,“大进大出”(外商直接投资大、对外投资也大,下同)的主要是英法、美加等;“大进小出”的有中国、荷兰、土耳其;“小进大出”的有日德、西班牙、意大利等。

7.对外直接投资是综合优势上升的重要表现。根据邓宁“三优势”理论,一国企业依据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商品出口、技术许可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中进行相应逐级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在走上对外直接投资道路之前,都会采取出口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并且有时这一阶段时间还很长。譬如,中国海尔集团自1986年第一次出口产品并取得300万美元出口额算起,到在雅加达建立了境外的第一家合资生产企业,整整用了1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受发展阶段低、资本管制严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但在全球对外投资中,增量意义重于存量。

8.外债往往在大国崛起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再考虑到国际组织贷款利息低等因素,一国在对外开放中往往倾向于向国外贷款,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往往超过国外贷款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1985年为1896亿美元,2007年迅速扩大到9211亿美元。墨西哥、土耳其、印尼、阿根廷等也是全球主要的债务国。合理运用外债能够有效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但债务过重,还款过于集中,带有较大的风险,甚者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9.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国并购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购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获取品牌、专利、技术、资源等高价值的稀缺要素,最好的方式就是并购。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

10.多边和区域合作成为大国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自欧共体开创先河以来,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以及各国制定国际政策的基础。1999年至今,世界贸易组织经过西雅图、多哈、坎昆、香港部长级会议后,多边谈判陷入了僵局,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仍待观察。相反,区域贸易安排作为一种“次优”的选择,更具灵活性,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新世纪以后,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中、日、韩、美、加、墨、智、新加坡、澳大利亚、欧盟等之间几乎双双都分别签订了FTA。WTO秘书处统计,截至2008年底,各缔约方共通报了 GATT/WTO421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230个仍在有效运转,90%以上是双边自由贸易区和优惠贸易安排。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状况

(一)我国经济体在对外开放中所呈现的发展格局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将这些样本国家分成4类。美国单独作为一类,美国GDP占到世界23%,除外汇储备指标外,五项指标均居世界最高水平,占比均超过10%,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大国、投资大国。传统工业强国英法德作为一类,利用外资、对外投资比重略低于美国,都远远超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比重,而后者又超过GDP比重,外汇储备比重很小,三国外汇储备额仅与美国持平。第三类为中日,GDP总量比重超过第二类国家,但贸易、投资各项指标低于第二类国家,稍有不同的是在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上,日本属于“小进大出”,中国“大进小出”,外汇储备比重过高是他们的最大共同点,分列世界第一第二,比其他30个经济体总和还要多。其他国家可以归入一类,各项指标有高有低,与GDP比重大体相当,也是最为普通的一种类型。

综观我国的几项指标,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8%左右,而外汇储备额占世界总量的30%,远远高出GDP所占比重;货物贸易额、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并购额均占到世界总量的7%-8%左右,与GDP所占比重相当;服务贸易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在4%以下,远低于GDP所占比重。应该说,六项经济指标,与经济地位(GDP所占比重)相比,呈现“一高三平两低”的格局。

(二)“十一五”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攀升,达到一个新的“重量级”。“十五”末期我国外贸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迅速增加到两万亿美元以上。外贸额翻了一番多,仅用了4年时间,而德国、美国贸易额从1万亿提高到2万亿美元,都用了8个年头。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由6.7%提高到8%以上,稳居世界第三位。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均衡发展。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为56%,高新技术产品28.6%,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59.3%,高新技术产品31.4%,分别比2005年提高3.3个、2.8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对德日美进出口占总额的32.3%,2009年降低至28.7%,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推进。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连创新高,2005年为1424.5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2646.4亿美元,增值率为1.82,为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外贸、外资和劳务输出等涉及直接就业人口达1亿人,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

表1:32个经济体六项指标占世界比重

表2: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美元

二是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攀升,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2740.8亿美元,“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已达320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总和多出近500亿美元,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近66万家。2008—2009年利用外资规模连续两年突破900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接近一半。2009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已连续18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首次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三是“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总数入围前三甲。1994年,《财富》改变排名标准,将服务业包括在500强之内,从这时起,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表上出现了中国大陆企业的名字。2005年我国共有18家企业入围,中石化营业收入750.77亿美元,排名第31位。2009年,我国共有43家企业入围,企业总数列第三,仅次于美国(140席)、日本(68席),其中,中石化以营业收入2078亿美元,名列全球第9位,这是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排名榜上的最好名次。

四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2005年外汇储备达8188.72亿美元,2009年底达到2399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531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额75160亿美元,我国占比超过30%,几乎接近整个工业国家的水平(26710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额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2009年,外汇储备已相当于同年28.6个月的进口额。

五是对外投资加快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加相称。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2005—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从69亿美元增加到406.5亿美元,增长5倍,居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年均增长超过60%。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也取得新的成绩。2009年,我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对外直接投资额与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值为1:2.1,而“十五”末期这一比例为1:9.2。

六是自由贸易区网络初步形成,经济收益十分显著。加入WTO之后,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中国目前正在和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由贸易区,涵盖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初步构建起南北齐进、东西两翼齐飞、多层整合、全方位放射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09年年底,已签署生效并实施的有8个,正在谈判的有6个,处于官方联合研究阶段的有3个。我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国外贸增长在企业减负、市场准入扩大的基础上,普遍实现“两个高于”:高于整体贸易增长水平、高于协定签署前的双边贸易增速。以东盟为例,2009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2130亿美元,提前三年完成两千亿美元的目标,贸易增量超过中日、中韩、内地香港、内地台湾。

上述对外开放各领域的显著变化,反映出我国制成品生产、出口取得了飞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快速上升,中国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中国因素”、“话语权”地位也在上升。

三、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对于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能单打一,各个击破,而是要统筹协调,综合平衡,协同解决。

第一,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重,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迈向贸易强国。主要有五个重点努力方向。一是抓住“人口红利”优势,坚持分类指导,继续稳定比较优势产品出口,培育技贸相长机制,使出口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二是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建立服务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战略地位。三是实质性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前沿。四是密集地拥有强势本土品牌,牢固地锁定全球市场。五是完善港口、机场、公路、海洋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贸易服务功能,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第二,坚持资金流出与资金流入并重,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继续完善利用外资法规政策,引导外资投向,致力于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强对拥有先进技术外资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努力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加快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进程,带动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研究出台专门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的相关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与强化管理并重,发挥外汇储备和外债有效性,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研究利用外汇储备扩大内需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藏汇于民于企”的有效做法。强化对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重点审查和布防热钱进出渠道。加快调整外汇结构,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加快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切实降低外债筹借成本,避免短期外债在数量和时间上集中偿还。进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采取扩大进口、鼓励对外投资、人民币小幅升值等综合措施,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四,坚持区域合作与多边谈判并重,全方位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寻求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新的突破。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三个选择”、“三个关系”、“一个主导”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个选择”:一是正确选择自由贸易区伙伴国家。立足亚洲,跨越洲际,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尽快启动并完成与韩国、印度等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选择战略资源丰富的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新新联合)、部分发达国家进行积极磋商。二是正确选择谈判标准。经济性标准置于首位,遵循地缘性标准、政治和外交标准、时间性标准的顺序,灵活设置一些优先谈判的前提条件,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三是正确选择谈判模式。一种模式是分别签署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议等,必要时签署“早期收获计划”;另一种模式是直接签署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人员流动、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争端解决、知识产权等内容全面的一揽子自由贸易协定。

“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密切关注早期收获计划中农产品贸易开放的影响,客观评判市场准入、促进竞争、政治收益等动态收益,趋利避害。二是处理好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资源战略的关系。选择石油、钢材、铁矿石等战略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深层次的贸易、经济联系机制,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三是处理好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全面安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争取高技术产品、服务贸易等更大的市场准入机会,改善贸易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一个主导”:积极推动并主导亚洲经济一体化。当前,中国对亚洲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明显超过日、韩及印度,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成为亚洲不可替代的需求中心,可以说中国的崛起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与东盟、亚洲邻国的双赢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在“十二五”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启动性作用”和“主导性作用”,将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猜你喜欢

利用外资自由贸易区外汇储备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
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
黄金和外汇储备
利用外资概况
黄金和外汇储备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
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