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走出人民币升值困境
2010-09-01孟繁华华北科技学院
孟繁华 华北科技学院
李 清 河北经贸大学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在中美两国相关方面争得不亦乐乎。对此问题国内各界也各抒己见。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从贸易顺差和国内通胀压力预期角度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一旦升值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两种观点实质上都是围绕中国的对外贸易展开的争论,因此,只有彻底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产生原因
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国外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美国1988年制定的《贸易和竞争综合法案》规定,如果一旦某经济体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政府要在限定的谈判期限内迫使对方“迅速调整汇率,防止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竞争优势的出现”。如果在设定的谈判期限内,未按美国要求调整汇率的话,美国可以使用“超级301条款”,单方面对来自该经济体的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每年的4月和10月美国的财政部要对“疑似操纵汇率”的经济体进行“审查”。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中美关系复杂微妙的时期。
此次,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美国最受推崇、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号称继承自由主义衣钵的克鲁格曼,这令人感到吃惊。2009年10月25日,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人的不合作》的文章,毫不客气地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2009年12月31日,克鲁格曼又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如果抛售美元,我们应该寄上感谢信》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称,“我预测2010年是中国的天下,但场面恐怕不是很好看。与中国相关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气候变迁,但这里我想把焦点放在汇率政策上。中国已成为金融和贸易强权,在举世都不景气的今日,这个政策讲白一点就是一种掠夺的行为。”2010年3月美国130名国会议员又联名上书美商务部和财政部,要求对中国施压以迫使人民币升值,甚至要求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
目前美国盯上人民币汇率问题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目前看效果一般,经济增速放缓,财政赤字严重,金融状况糟糕,失业率近10%。在其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出口刺激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必然选择。而美国一直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并且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来扩大其出口。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治的需要,一方面美国的大选在即,通过推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可以将其不良的国内经济转嫁与中国的贸易顺差,化解国内的矛盾,为大选做准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获得了永久最惠国待遇,美国可以威胁中国的工具只剩下了汇率问题。从这点来看,美中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只要美国认为需要,会长时间存在下去。
从我国国内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强劲的出口拉动和吸引海外的直接投资上,这带来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从而造成大量的外汇储备。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表示一国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必然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中国2007年初就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人民币长期积攒的升值压力不容小觑。
二、人民币升值困境的根源
平心而论,中国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困境主要还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其根源就在于我国长期在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古典贸易理论指导对外贸易实践。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论的确立都是从商品价格这一最直接的经济分析入手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即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因此古典贸易理论鼓励的是一种低价格竞争方式。
由于古典贸易理论忽略了对市场需求变动的考虑,只是从供给层面来考察贸易利得,因此随着两国贸易的开展,出口国就会出现因要素积累而无限扩张出口供给的可能;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目的扩大生产会导致国际商品市场供求失衡。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不会产生竞争,但这种状态也会很快发生逆转,变为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在商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下,大量的商品就会难以销售,这时生产者经营者就会争相降低自己商品的价格,以吸引国际消费者购买。因为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只有部分商品的价值可以实现,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就会产生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商品能够销售出去就具有生存发展的条件;销售不出去的生产者经营者则难以继续生存。因此,通过压价搞低价格的竞争方式将出口的大量商品尽快销售出去,就成为古典贸易理论指导下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物美而价廉”成为许多中国企业信奉的教条。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往往把“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作为“敲门砖”,以降低出口价格帮助出口企业扩大销售,在世界市场上依靠“薄利多销”谋取利润。正是因为最初的胜利,使很多出口企业紧紧抱住“价格竞争”这一武器,想方设法降低产品价格,以期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产品以其低成本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盲目保持价格优势的做法,已经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2010年4月2日经济参考报公布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商会的人民币压力测试结果,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以纺织品为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测试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 3%至5%,有的企业利润低于3%。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压缩企业仅有的利润空间,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但实际上这个结果恰恰说明了,正是由于长期低价格的竞争策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使我们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去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要想真正解决人民币面对的“内忧外患”,我们必须要转变当前的贸易模式,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一问题。否则人民币升值问题将会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就将成为美国牵制威胁我们的一张王牌。
三、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的途径
第一,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实现高附加值出口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目前我们的劳动成本优势在逐渐的丧失,日前广东省宣布,最低工资上调20%,广州市提高至1030元人民币,而越南最低工资标准为 93万越南盾(约321元人民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向周边国家转移。而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对此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最近,中央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15日开始,有406个“两高一资”类产品将取消出口退税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就是在使用税收这个杠杆,“倒逼”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同时,在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也应对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政策激励,让“中国制造”逐渐由低端走向高端,增加企业的获利空间,从而可以从容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自主产权。从长期看,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而从我国企业自身条件看,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仍然是一个“软肋”。所以,要想提高我们的出口商品价格,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这需要外贸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只有拥有出口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掌握一定的定价权,从而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出口企业还需要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换彼此拥有的专利技术等优势生产要素,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
第三,加强品牌意识,创出自己的品牌。目前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加工贸易为我国的出口贸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实际上我们只能赚一个加工费。由于加工贸易大部分是贴牌生产,所以造成了我国出口商品质量高,而却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这样一个怪现象,这也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能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必须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出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当前,国内只有“青啤”等极少数品牌堪称进入了全球知名品牌行列,其它所谓优秀的中国品牌,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价值,因为它们缺乏许多世界知名品牌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
第四,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转变营销策略。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较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现在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商品是通过香港或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口出去的。统计数字表明转口贸易中的产品增值一般平均在40%左右,也就是说利润大部分被转口商赚走了。并且即使是我们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也往往要通过中间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也导致了出口商品价格过低。因此,要想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必须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外销渠道,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在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的业务中,由于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一般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国际市场的许多相关信息一般也是依赖于以往的贸易伙伴提供。所以,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信息意识,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决策机制,也是转变营销策略的重要选择。
第五,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增强外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影响国内外贸企业创利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是竞争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就要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国际市场订单组织生产,这样才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一些外贸企业在选择外销人员时往往只注重外语能力以及基本外贸业务知识,而忽略了对外销人员国际营销能力的考察。从而造成了目前外销中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外销人员对自己所经营的产品国际市场情况到底如何,国际上该商品价格具体是多少并不十分清楚。如果不提高其国际营销能力,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可能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然,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这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困难是暂时的,随着商品结构的优化,最终带来的利益是远远大于眼前的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