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与提出

2010-08-31许海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问题提出问题教学问题设计

许海霞

【摘 要】问题教学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问题教学中要选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凸显问题提出的有效性,以不断优化问题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提出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入与反馈的桥梁,是引领学生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在问题教学中,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应富有价值,能切入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本文拟就语文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问题提出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选准切入点——问题设计的关键

运用问题教学的策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而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是提高问题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切入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要抓住教学重难点,把解决教学重难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主干问题是紧扣教学重难点的捷径。如《祝福》一文的教学,“祝福”的情节描写很重要,应通过它让学生了解祥林嫂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为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课文在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是怎样的?②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态又是怎样的?③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又是怎样的?④祥林嫂最后是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的?这些问题,抓住了“祝福”这个具体情节,紧扣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祥林嫂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逐步把学生思路引向深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深刻领会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2.抓住文眼设计问题。文眼是文章的统领,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文眼來设计问题,有利于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意蕴。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个文眼设计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孔乙己的可笑之处?③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④孔乙己在讥笑声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课文的深义。

3.抓住关键语句设计问题。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关键语句设计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4.抓住教材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内容设计问题。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正是内容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在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小桔灯》中,“妈妈一定好了吧?”为什么“一定”这个副词后又用“?”呢?《一件小事》中,那车夫搀着老妇人向巡警所走去,应该是越走越远,人影越来越小,为什么课文却说“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呢?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中各方面透露“信息”,寻找正确的答案。

5.抓住文题设计问题。有位教师在教《想北平》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题,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①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②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写的吗?为什么?③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④有人觉得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一个极普通的文题,一个似乎没有什么深义的文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京的历史,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心态。

二、凸显有效性——问题提出的核心

凸显问题提出的有效性是对问题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根本要求,设计的问题有多大的价值必须通过提问来实现。因此,我们应掌握提问的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把提问的有效性落在实处。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分高于或低于学生的水平。因为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压抑的心理。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与先前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有人认为:“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其适应性便可被接受。”这可作为参考。

2.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叶老曾说过语文教学要“相机诱导”。“机”就是“时机”,用在提问上,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原则作统筹安排,选择适当的时机,诱发开导,设疑而问。霍懋征老师曾结合实例谈过她的经验。她说:“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不很清楚。根据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嫂、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怎样救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故事情节,感受到朝鲜人民为救护志愿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思想。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志愿军又是怎样对待朝鲜人民的呢?这时学生展开了联想……争着回答。这时,我又提出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中朝人民的友谊是一种什么友谊?这就促使学生既能归纳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又能用书上或课外阅读中的实例来说明道理。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课文。”

3.要把握提问的梯度。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学生不易理解到位。提问中就要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做到无梯架梯,有梯加梯。如《社戏》结尾一个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要寻到这个答案,可以给学生架设这几个阶梯:(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了哪些事?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结尾句产生的疑问便会迎刃而解了。

4.要控制提问的频率。实际教学中,不提问或提问过少的现象虽然也有,但主要的问题还在提问太多。有的课堂可以说是“问题”满天飞,不加选择,巨细无遗,见到什么问什么,问题肤浅、琐碎,多而滥。研究表明,中小学有效提问仅占56%。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问题太多太滥,使学生失去感知课文的机会,他们从提问中得到的是混沌一片,混淆了内容的主次,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为避免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注意控制提问的频率,以确保每一个提问都有价值。

5.要重视提问后的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后,还要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以获得正确认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即是强调了对问题的启发引导。因此,我们要重视问题提出后的启发、点拨和引导,要善于在学生思维朦胧的关键转折处,巧妙有效地开导、点拨:或化解思维的疑窦,或指明思路的方向,或旁敲侧击使其触类旁通,或由此及彼地引向纵深,使之通过投石击浪来拓开思路。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为学生搭桥铺路。或补充必要的知识;或指出思考的方向及线索;或采用反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逼近答案;或采用分解法将大化小,使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问题提出问题教学问题设计
精设计,巧提问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实验导引法进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再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