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东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

2010-08-31穆绪涛曹海霞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9期
关键词:分馆服务体系乡镇

●穆绪涛,曹海霞

(1.鲁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25;2.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长期以来,我国多注重大型图书馆的建设,而对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不够重视,因而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馆共享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构建覆盖全社会公共图书馆共享服务体系的深入,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到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建设上来,即县—乡镇(社区)—村(街道)三级共享服务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能否实现。[1]建立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对于繁荣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

1 研究背景

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提出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指出:“县(市)图书馆要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2]自2005年到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已组织召开了三届“百县馆长论坛”,推动了基层图书馆的发展。2010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百县馆长论坛”以“构建体系、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主题指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必由之路”;“努力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未来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有了持续发展的基层图书馆,才有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纵向的省市县之间,也体现在横向的各地区之间。为研究方便及统一,本文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为例,对东部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图从我国东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予以展开论述,具体阐述我国东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问题(管理机制)以及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问题(管理制度)等。

2 管理体制

2.1 国外基层图书馆管理体制

众所周知,美国是典型的分散制管理体制。表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仍呈现出分散的特性。美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公益服务体系,遍布全美国。基层图书馆更是深入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实行的是分散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图书馆系统的管理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行业学会(协会)自主自律和图书馆委员会宏观管理。[4]

前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均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分布均体现出集中性。因此,图书馆管理体制也呈现出“金字塔”型的高度集中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图书馆就逐渐按照等级(地域和部门)管理的原则进行改组,并随着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开展,基层图书馆的数量增加很快。同时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在一个地域里设一个中心图书馆,而其他图书馆则作为其分馆。

2.2 国内基层图书馆管理体制及实践探索

我国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管理模式与具体的管理体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开展以来,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取得一些成就,在一些发达地区形成了局部规模的基层总分馆体制图书馆,如北京市深入到乡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系统,天津的“延伸服务”,上海深入到社区中心的图书馆一卡通,广东的无处不在的流动图书馆,深圳和东莞的图书馆之城,佛山的联合图书馆,杭州的惠及每个街道处的“一证通”工程,哈尔滨、厦门、嘉兴和苏州的总分馆制等。[1]但就我国东部整体来看,开展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还没有深入到东部地区更为基层的农村或偏远地区,也没有充分满足多数基层民众对于图书馆的需求。

建立良好的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管理及运作体制,基层图书馆的布局问题是管理体制当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随后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隐含了“文化基础设施至社区和村”的全覆盖标准。而对于县以下基层图书馆覆盖标准来说,考虑到社区或村的人口密度、面积、两个相邻居委会(村委会)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基层图书馆的设立不一定满足“一个社区/村一个图书馆”的布局标准。[1]我国《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点布局规划原则,即服务人口20万以下设置1所小型图书馆,服务人口20—50万设置一所中型图书馆,同时每20万人设置1所小型图书馆;还第一次对我国不同规模公共图书馆的最大服务半径(读者到达图书馆的最远直线距离)做出了规定,即大型馆≤9公里,中型馆≤6.5公里,小型馆≤2.5公里。[4]这些指标的建立,为我国人口稠密、地理空间有限的东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构建以县图书馆为中心馆,乡镇(社区)、村(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布局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法律依据。笔者认为,理想化的基层图书馆布局结构(如图1所示),应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和地理空间位置两个重要因素,尽可能使得基层民众能够就近到达图书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标准。这样的布局模式,一方面,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图书馆(例如两个非常毗邻的社区/村没有必要重复设置图书馆),即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另一方面,可避免服务盲点(如某县及其遥远的边缘地带),即尽量使处于县城边缘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基层图书馆的服务。

图 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地理布局模式简图

2.3 我国基层图书馆管理体制运作实践

县以下基层图书馆,政府应当承担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的作用,在宏观上对资金、人员、资源等方面予以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只依赖县(区)一级政府本身解决所有的问题。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服务体系,我们提倡建立一个多级共同分担的基层图书馆体系。具体运作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来源方面,提倡主要由县/乡镇(社区)/村(街道)共同负担。只有在县政府统一主导、各级政府(如乡镇、村)分散资金支持下,基层图书馆资金来源方能可靠、稳定。一方面,越基层的政府越没有能力建设和运行图书馆。另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覆盖所需的成本如果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就不可能持续,因此,需要各级基层政府共同分摊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尽量吸收社会力量办馆(如吸收社会基金、企业资金资助等)。(2)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由乡镇(社区)/村(街道)分馆根据读者需求由县中心馆因地制宜统一采购,统一调配文献资源。基层图书馆为城乡居民或农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3)在人事管理方面,业务上由县中心馆统一指导培训,在人员编制上仍归分馆,这样有利于区域性的自管自治,更好地为人们开展服务。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志愿者在图书馆进行服务工作。

县中心馆—乡镇(社区)分馆—村(街道)分馆多级建设模式,即总、分馆模式,分馆隶属于总馆,能充分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经费、文献、人事、政策等都基本上有了统一的管理和分配;并且是一种由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基层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广大基层读者的需求。

3 管理机制

3.1 县级中心馆协调机制

要保持县中心馆—乡镇(社区)分馆—村(街道)分馆的良性运作,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来加以协调,保证其得到正规化、有效化的可持续发展。县中心馆在实际上不仅是一个“资源总馆”,同时应该能够承担县以下乡镇(社区)、村(街道)等基层图书馆的协调作用,保障其良性运作和发展。例如德国图书馆行业的“咨询委员会”,它是图书馆专业化的规划、执行、协调机构,专门指导县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可以借鉴国外的“咨询委员会”等机构的经验,结合本地具体县情,加以本地化研究。县图书馆要正确解决并协调乡镇(社区)分馆、村(街道)分馆运行中出现的资金、文献资源等问题。同时中心馆应健全基层图书馆的定期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使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确实得到有效、持续的开展。

3.2 多元、灵活的办馆机制

多元办馆机制就是在乡镇(社区)分馆、村(街道)分馆建设当中坚持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例如我国闽浙沿海地区可以吸收侨胞募捐的社会资金来办馆;处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或高新产业园区的社区可以吸收企业的资金,为小区图书馆吸纳新的办馆扶持资金;处在边缘山区的乡镇图书馆可以积极申请社会基金力量(如中国移动)的支持。总之,基层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主体力量依靠政府,辅助办馆力量依靠社会,同时社会力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3.3 坚持服务基层群众为导向的机制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权接受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这也是图书馆本身所秉持的理念,而基层图书馆所强调的就是要走到基层群众中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服务活动,进一步促进基层图书馆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尽量满足基层群众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5]一般来说,基层图书馆的文献保存、专业研究及信息咨询服务较为不重要;而基本阅读服务、社区信息服务、文化消遣和社会教育功能较为重要。要适时根据基层读者需求,调整基层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和职能。

3.4 其他方面的运作机制

在管理上,县图书馆即中心馆要能够根据本县的具体县情,向其所属区域的乡镇(街道)图书馆、村(社区)图书馆传输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人员培训、协调规范管理;在资源上,要能够将普适资源与本地特色资源有机整合,将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在服务渠道上,要能够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广泛协作,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服务。这些都需要基层图书馆具有管理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和广泛协作共享的理念与能力。另外,开发时间也应灵活。对于我国的县以下基层图书馆来说,也可以灵活掌握开馆时间。例如在农村建设的图书馆,农忙时节前期,村镇图书馆可以增加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的活动,将有助于农民的农忙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基层图书馆灵活运作、尊重个性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的特点。

4 管理制度

4.1 免费服务制度

基层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机构,它的主体建设力量是政府,因此提供的普通产品和服务都应是免费的。对于其他社区信息咨询、讲座等活动内容的开展,也应该适度做到免费的原则。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只有推行免费服务的制度,才能彻底降低图书馆服务的门槛,让所有人能够平等、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通过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的延伸和服务才能逐步变为现实。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实行免费的图书馆服务制度,也将会大大吸引更多基层群众到图书馆,从而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2 人员管理制度

国外的公共图书馆用工制度相当的灵活。例如美国正式的馆员很少,大部分是临时工或者义工(志愿者)来支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又如德国巴伐利亚州的2000多个图书馆中只有222个图书馆是由专职人员管理的。这当中有志愿者,还有的是“零工”,有的拿补贴,有的是“实习生”(学徒性质)。[6]在我国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管理当中,一方面,通过提高已有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之成为图书馆业务精通的优秀馆员;另一方面在基层图书馆用人制度上也可以加以本地化研究,可以充分吸收社区或村里的志愿者或义工,使基层图书馆达到“共管、共建”的目的,使得用工制度达到多样化,共同促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

4.3 法律法规标准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的出台,给我国基层图书馆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这两个以“标准”形式出现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是政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法律政策保障环境的具体举措,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将会对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但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这给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公共图书馆法》及其他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将是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尤其薄弱的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5 结语

东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建设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开展,逐步提高乡镇(社区)、村(街道)图书馆的覆盖率,完善基层图书馆的设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而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县级图书馆作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中心,在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村(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体系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在实践运作中也许有误差和不足,但根据基层图书馆的长期发展来看,希望能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而为满足人们文化阅读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1]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4.

[2]詹福瑞.中国图书馆事业不平凡的2007[EB/OL].[2009-11-04].http://www.ccdy.cn/pubnews/510983/20080120/535082.htm.

[3]俄罗斯文化简介(六)——图书馆.[EB/OL].[2009-11-04].http://manage.future.org.cn/article/40031.htm.

[4]李国新,等.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解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3.

[5]刘兹恒.论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管理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32-35.

[6]中国图书馆与德国基层图书馆之间的比较[EB/OL].[2009-11-16].http://kbs.cnki.net/forums/39079/Show Thread.aspx.

猜你喜欢

分馆服务体系乡镇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