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0-08-29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踏着全面加快治淮工程建设的步伐,治淮人怀着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豪迈,正将跨入新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又对治淮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是党和政府向全体治淮工作者发出的新的动员令,使命神圣,任务光荣。新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60年来,伴着新中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治淮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再创治淮事业新的辉煌。
一、牢记历史 不辱使命
回望新中国治淮的光辉历程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淮河发展的历史,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进中,淮河的命运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淮河流域,华夏腹心地带的这块土地,在历史上饱受“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磨难,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52年至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其中,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宋、元时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35次;元、明时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74次;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淮河流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灾民流徙的发源地之一,因水旱灾难引发的社会矛盾,经常成为国家内乱的火种,多次造成王朝和政权的更迭。对淮河的导治,历来成为当政者关注的问题,然而最终都难有建树。到了近代,淮河的灾害问题更为世人关注,清朝末年成立了专门的水利机构导淮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再设导淮局,研究导淮事宜,中外水利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到淮河考察,探求导淮方略。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发出“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的呼吁,但陷于政治不安,国势不宁,淮河的灾害依旧有增无减,导淮终成泡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把治淮作为重整经济、恢复民生的重要举措,开国领袖毛泽东多次对治淮工作作出批示,要求治淮工作早日动工,明确流域各省要把治淮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治淮任务。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随后,毛泽东主席又高瞻远瞩地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治淮作为新中国治水的开端载入史册。淮河流域饱受水旱灾害煎熬的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有的治水热情,开始谱写中华民族治水历史上的壮丽诗篇。
60年,淮河大地沧桑巨变,60年,治淮成就灿烂辉煌。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经过几代治淮人的不懈努力,在淮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兴建了38座大型水库和5000多座中小型水库;主要干支流修筑了1万多公里堤防;开辟了28个行蓄洪区;开挖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并且开辟了淮河入海水道,实现了淮河通江达海的目标;兴建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控制性枢纽。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分洪河道等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淮河流域防洪标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目前在上游水库充分拦蓄、中游行蓄洪区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防洪工程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淮河上游防洪标准可达1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为10年一遇外,其余均提高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涝条件得到改善。淮河上游的排洪能力由不足3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正阳关泄洪能力由4500~6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7400~94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洪泽湖排洪能力由5000~7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0000~13000立方米每秒;淮河下游入江入海排洪能力,由不到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河水系入海排洪能力,也由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4200立方米每秒。淮河流域已经具备抗御建国以来最大流域性洪水的能力。千里淮河以崭新的姿容,展现在中华大地。
二、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1978 年,淮河流域的凤阳小岗村里,18个农民为了能够吃饱肚子,用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经过了轰轰烈烈和短暂沉寂的治淮工作,也开始了新的探索。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人口密度高,有70%的人口居住在受洪水威胁的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水争地矛盾历来突出,为解决沿淮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治淮理念也不断调整。沿淮诸多小行洪区都是与水争地的产物,群众几乎没有生活条件,这些低标准行洪堤既影响淮河干流行洪,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没有保障。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铲除河南、安徽境内的童元等四个小行洪区,退耕还河,从而推动了1985年在合肥召开的国务院治淮会议,作出在淮河干流扩大行洪通道的决定,并得到迅速实施。1991年大水后,结合水情、灾情和治淮工作实际,国务院又作出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决定,掀起了新的治淮高潮,以人为本的治水思路,在治淮中逐步得到体现。在实施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移民迁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工程中,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在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指导下,治淮工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正如1950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为根治淮河而斗争》的社论中,指出“淮河的水灾是一个历史性的灾害。但是到了人民政权手中,我们不但要根本消灭这个历史性的灾害,并且即将开始长期的兴利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治淮工作一直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亿万人民群众。随着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基本完成,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屏障进一步的完善,为沿淮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更加稳固的条件。如今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粮仓的淮河流域,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迭创新高,治淮工程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科学发展 继往开来
在治淮工程建设和流域管理中,治淮工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防洪减灾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及时启用行蓄洪区,运用治淮骨干工程科学调度,大大减低了洪水的威胁,使洪水期间人民群众生活基本稳定。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科学地实践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仅赢得了防汛抗旱的先机,把握住了抗洪救灾的主动权,而且形成了完善的科学防控水旱灾害的制度体系。创造了新中国成功防御大洪水的新纪录。
治淮人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第一个进行公开招标并且全面实行投资包干。完善和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探索实践了项目法人直管、代建制、联合组建项目法人等多种建设管理模式,适应了不同工程建设的需要。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了治淮工程的建设进度,保证了治淮工程的建设质量,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两项大型骨干工程荣获"鲁班奖",百余项工程荣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奖、优秀勘测设计奖等奖项。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工作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今,流域最新水情信息能在半个小时内传至淮河防总,主要控制站点的水情信息可在15分钟内掌握,现代化的信息通道,使淮河流域雨情、水情、工情尽在掌控之中。防汛指挥系统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经可以使防汛指挥决胜千里之外。
水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在制定流域规划、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界水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已成为国家考核淮河流域各省水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依据。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区水质监测,积极保障饮水安全。上世纪开始的流域水污染联防,有效地协调地方水利和环保部门,多次进行水利工程的防污调度,避免或减轻了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危害。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体现了流域机构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基本完成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新的部署,治淮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淮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的保障,民生水利的呼声,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期盼……诸多发展需求的背后,无一不考验着淮河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一切仍任重道远,一切却更加辉煌。在新中国治淮6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治淮工作者将秉持“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科学实践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