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比较研究
——以安徽省城乡青少年为例
2010-08-29叶松庆
叶松庆
(安徽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比较研究
——以安徽省城乡青少年为例
叶松庆
(安徽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在 2008年对安徽省 17城市(含农村)的 2 875名青少年进行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观进行了比较得出: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性强于农村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具备的体育潜能与城市青少年差距不大;城乡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相似性;具备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城乡青少年的共同追求等观点,并对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给出解决途径。
城乡青少年;体育观;比较
体育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1],一般指了解必要的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训练或锻炼方法,树立体育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体育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体育事务的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 25所中学的初二与高一的中学生。调查样本取自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宣城、黄山、池州、巢湖、滁州、六安、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宿州、亳州等 17个城市(含农村),覆盖安徽全省。发放调查问卷 3 050份,收回有效问卷 2 875份,有效率为 94.27%。其中城市 1 215份,占42.26%,农村 1 660份,占 57.74%;男性 1 290份,占44.87%,女性 1 585份,占 55.13%;省示范中学 901份,占 31.34%,一般中学 1 974份,占 68.66%。1.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锻炼身体情况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青少年体育观的显著表现形式之一,既是青少年的一种体育习惯,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多少青少年具有这种良好的习惯呢?表 1显示,“经常”锻炼的比例为 28.28%,“不经常”锻炼但有时锻炼的比例为 53.63%,“从不”锻炼的比例为 2.71%,“只是上体育课时”锻炼的比例为15.37%。“经常”锻炼的 28.28%的青少年可以认为其已具有体育习惯,余下的 71.72%是不能称其已有体育习惯的。
比较城乡青少年锻炼身体的情况发现,“经常”锻炼的城市青少年比例比农村青少年高 5.19%,“不经常”锻炼的农村青少年比例比城市青少年高 6.08%,也就是说,具有体育习惯的城市青少年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这是到大学阶段才显著反映出来的城市学生的体育素质强于农村学生的根本原因。
与 2005年“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比较,当前没有养成体育习惯的青少年比例有所增加。“没养成运动的习惯是现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比较严重的问题”[3]。
表1 青少年锻炼身体的情况
2.2 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自然也有他们的“最爱”,他们是如何表达的?表 2显示,最喜欢“其它”体育运动 (除表 2明确列出的项目以外的项目)的比例最高(35.58%),排在第一位,其余排序为:“篮球”(28.97%)、“足球”(10.40%)、“短跑”(10.33%)、“排球”(5.74%)、“中长跑”(4.56%)、“长跑”(3.97)。这组数据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除了表 2中所列常见的传统型运动项目外,健美操、武术、现代舞、棋牌、游泳等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始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乒乓球、羽毛球等也没有减低关注度。在这个问题上,城市青少年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耐力型体育运动项目上,农村青少年的喜爱度超过城市青少年。如喜爱“足球”的农村青少年的比例高于城市青少年 3.33%;喜爱“长跑”的农村青少年比例高于城市青少年 1.31%。
表2 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2.3 青少年对身体状况的自我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有些城市青少年吃得好了,锻炼得少了,出现营养过剩,不知不觉中成了“小胖子”。他们自己知道吗?承认自己是“小胖子”的城市青少年比例(16.13%)高于农村青少年,尽管如此,农村青少年中的“小胖子”也为数不少 (15.06%)。还有 11.69%“不知道是不是”的青少年中不排除有一定比例的“小胖子”。“小胖子”的比例较高是城乡青少年共同的问题,但情况明显好于 2006年 9月 18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 38万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 5年迅速增加,1/4城市男生已经算得上‘胖墩儿’”[4]的情况,表明 2007年 4月 29日全面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已有一定成效(见表 3)。
2.4 青少年最喜爱的课程
体育课程能否得到青少年的喜欢,是衡量青少年体育观一个标尺。与预想的相近,在调查中发现,所列的 8个选项中,“体育”的比例最高 (21.22%),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数学”高 3.52%,从青少年对体育课的喜欢中可以领悟到,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在增 强,尤其是农村青少年。
表3 青少年对身体状况的自我认知
2.5 青少年阅读体育书刊的情况
青少年阅读的书刊内容反映的是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与价值取向,也是观察青少年体育观的一扇窗口。在调查所列的 11个选项中,“体育与休闲”的比例为13.60%,仅次于“科学知识”,名列第二位,表明青少年比较喜欢阅读体育类的书刊杂志,对体育信息感兴趣。在这方面,城市青少年更加倾情,比例大大高于农村青少年。
2.6 青少年崇拜体育明星的情况
青少年崇拜是他们内心向往的表达。如果直接问青少年喜不喜欢“体育明星”,他们可能不好回答,当把“体育明星”与其他崇拜对象放在一起让青少年选择时,青少年的心理就可一览无余。从调查可知,青少年崇拜“体育明星”的比例为 14.19%,比处在第一位的“著名科学家”(19.10%)仅低4.91%,排在第二位。城市青少年的崇拜度大大高于农村青少年,不仅在比例上高 8.21%,而且在名次的排列上超前 5名,城市青少年在自己的排序上为第一位,而农村青少年在自己的排序上处在第六位。
在追明星的程度上,青少年选择“体育明星”的比例为 15.09%,排在第三位,这种被青少年高度关注的追逐,足以使体育明星感到欣慰,也使体育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得以持续,青少年的体育观无疑得到强化。在“体育明星”的关注度上,城乡青少年没有显著差异。
3 思考与建议
2008年调查的城乡青少年是“90后”生人,他们是我国第二代独生子女,与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的明显区别是,他们有想法,敢于探索,与父母和同伴的沟通能力较强,群体意识强,资源意识强,功利性也强。
3.1 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现状对比
(1)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积极、健康、向上。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包括体育素质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和“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以及时代的进步与体育本身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2)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平均水平高于农村青少年。无论是体育精神还是体育能力,城市青少年所表现出的状态好于农村青少年,尤其是体育精神方面,城市青少年的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在某些方面或某些考察点上,农村青少年所呈现的素质优于城市青少年(如长跑与需要耐力的运动项目),但从总体上看,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平均水平高于农村青少年。
(3)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性强于农村青少年。从调查结果看,城市青少年的体育意识较强,接受体育熏陶的自觉性较强,接受体育新事物较敏捷,亲身实践的能力也较强,根据结果显示,44%的城市青少年每天要进行体育锻炼,而农村青少年只有 0.8%,因此,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性强于农村青少年。
(4)农村青少年具备的体育潜能与城市青少年差距不大。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同处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所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却有一定差别,但他们的先天素质与城市青少年没有区别,只要具备一定的后天条件,农村青少年的潜质可以得到很快的挖掘、发展,他们所具备的体育潜能与城市青少年没有大的差距。
(5)城乡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相似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市青少年还是农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比较淡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较欠缺。在访谈中了解到,青少年的体育爱好与兴趣以及训练或锻炼的方式受到家长与老师的限制。家长认为青少年体育训练或锻炼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不安全,在运动中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不愿放手让青少年从事体育。不少老师则认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体育可紧可松。体育老师当然有心培养青少年,由于怕出意外担责任,使“中小学里引进的一些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和建成的一批大型体育设施,但基于安全与管理上的因素,尚没有真正实现面向学生开放”[5],无法强化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
(6)具备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城乡青少年的共同追求。追求较好的体育素质没有城乡之分。城市青少年有着发展体育素质的优厚条件,他们的成功相对来得简单、快捷、顺畅一些。农村青少年发展体育素质的条件相对差一些,他们的期盼、渴望更是成功的动力,他们会积极与命运抗争,他们对较好体育素质的追求与城市青少年是一致的。
3.2 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形成原因
(1)城乡教育差异的影响。“农村中学的体育师资力量远比城市中学的体育师资力量薄弱”[6],城市中学的教育质量普遍好于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这是不争的事实[7]。这种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状态,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导致注意力偏移,影响了青少年体育观的形成,也造就了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先进与农村青少年体育观的滞后。
(2)城乡成年人体育观的影响。近些年来,城乡成年人的体育观不强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少成年人不关心体育,不进行体育锻炼,甚至限制、阻止青少年与体育接近,做出违反常理的行为,尤其是农村的成年人大多没有“体育锻炼”的概念,对青少年的体育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很大。
(3)青少年体育修养的影响。体育修养本身是一种艰苦的信念追求,需要毅力和耐心。无论城乡,不想在体育上功成名就的青少年一般都很难坚持,在摇摆迟疑中容易偏离正确轨道,从而主动放弃体育习惯的养成,严重劣化了各自的体育观。
(4)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观的优劣与人的体育素质的高低紧密关联。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超负荷的学习负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育运动也不同程度地遭遇部分城市青少年的漠视,使他们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较少,直接影响了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比较滞后,多是在体育课上放羊式地让青少年玩玩游戏、踢踢足球等,缺乏专门化的体育知识的传授。城市青少年的情况尚且如此,农村青少年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5)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现代化包括网络化、信息传递等,其对传播体育知识与传递体育信息起到其它媒介起不到的作用。比如,网络的快捷,为人们的体育认知带来便捷,加快了人们的思维与认知速度。高低与青少年体育认知速度呈正相关。
(6)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环境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影响青少年,环境的体育氛围浓厚一些,青少年的体育观就先进一些,环境的体育氛围淡薄一些,青少年的体育观就落后一些。城市拥有大量的体育健身设施,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场所,城市青少年受这样环境的影响,健身意识要强于农村青少年。
(7)地理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地域条件是影响青少年体育观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观受地理因素的限制,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家庭熏陶、老师引导、同伴干预等相关。
3.3 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社会作用
(1)对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作用。城乡青少年体育观是其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会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发挥作用,而青少年的体育行为是其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作用更加明显。
(2)对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后继无人是任何事业的最大担忧。如果哪个国家青少年的体育素质普遍不好,实际上已成了这个国家的社会问题。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城乡青少年的体育素质不好,就不能成为体育人才,没有体育人才,就不可能有体育创新,体育事业也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实力可忧。当然,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有正负影响之分。城乡青少年好的体育素质一定会造就体育人才,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正面影响。
(3)对体育道德的作用。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观如何与其道德观紧密相关[8],体育观好的青少年,其道德观一般不会差,体育观不好的青少年,其道德观一般也不会好。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制约了青少年体育观的形成,青少年的体育观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的发展,从总体上说,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观影响着体育道德的发展。
3.4 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强化途径
(1)营造和谐的体育氛围。一是继续贯彻落实2007年 5月 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9],使“阳光体育运动”惠及所有城乡青少年;二是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多设置一些体育栏目,加强体育宣传,营造重视体育的社会风气;三是在社区、街道、高速公路旁等公共场所多做一些体育宣传公益广告,浓厚体育气氛。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和谐的体育氛围。
(2)加大体育的普及力度。在城市要加大投资力度,增建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中心,切忌成人化,丰富体育场馆的活动内容,定期免费为青少年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展览,不定期地开展诸如青少年健美操、青少年现代舞等体育竞赛,建立奖励制度,激发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相关部门还可举办青少年体育活动业余培训班,为青少年配备课外体育辅导员,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素质的纵深发展。强化社区体育,改变以往“青少年远离社区体育”[10]的状况,引导青少年体育向整体性、多样性和生活化方向发展。在农村的乡镇上要建立体育辅导站,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农村的青少年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体育,增强感性认识,提高体育兴趣,确立良好的体育观。
(3)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11]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学校体育工作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体育观至关重要。城乡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学,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开设更宽泛的以健身为主的体育项目,加强体育实践,训练青少年的体育思维与体育能力,增强体质。注意保护青少年“喜爱体育课”、“喜爱阅读体育与休闲书刊”、“喜爱体育明星”的积极性,在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12]制度的同时,摈弃“在初三体育测试一结束就减少或停止体育课”[13]的不当做法,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化和完整性,“保证在校学生每天 1小时体育活动”[14],努力改变为应付升学考试而“临时抱佛脚”式的体育倾向,改变“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度不够,危机感不强,没有真正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识”[15]的局面,突出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4)转变青少年家长的观念。家长“体育锻炼耽误时间,影响文化课学习”[16]的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体育锻炼,限制了青少年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家长必需转变观念,给青少年精神松绑,不要让青少年用身体换成绩,保证青少年每天的运动时间,引导青少年加强平时的体育锻炼,使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养成体育习惯。
(5)平衡城乡青少年的心理。研究表明,在体育素质的现阶段表现上,确实是城市青少年强于农村青少年,这在城乡青少年中存在心理定势,尤其是农村青少年自觉在体育素质方面不如城市青少年,有自卑情绪,进而影响了体育观的形成。加上目前城乡生活环境与条件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阴影更重。消除农村青少年的自卑情绪,矫正心理定势,平衡城乡青少年的心理,从心理层面帮助青少年确立良好的体育观。
(6)协调青少年的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是青少年“知行不一”在体育观上的表现,极易导致青少年体育观的不确定性。应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和细致的心理引导来协调青少年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健康地发展体育观。
(7)强化生活教育引导。一是家庭生活的引导,着力帮助城乡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小胖子”、“豆芽菜”和“近视眼”;二是社会时尚的引导,注意帮助城乡青少年树立体育强国的信念,让体育明星成为更多城乡青少年心中偶像与学习榜样,从而爱上体育运动终身受益;三是职业方向的引导,使体育成为城乡青少年新的人生出口。
[1]许月云.侨乡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特征及其差异性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46-49.
[2]谢军.体育应是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N].2008-01-28.
[3]郭剑.良好的运动习惯从何来[N].中国青年报,2008-08 -06.
[4]王友文.青少年体质下降影响身心健康[N].中国教育报, 2007-05-29.
[5]徐忠,许良,唐云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81-84.
[6]万朝阳,魏登云.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1(2):65-70.
[7]叶松庆.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现代观的比较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28.
[8]叶松庆.当代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特点与趋向[J].青年研究,2008(12):28-34.
[9]新华社.让青少年更加健康和阳光[N].中国青年报,2007 -05-25.
[10]施嘉奇,宋丽珍.七成青少年远离社区体育[N].文汇报, 1999-11-23.
[11]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2-29.
[12]夏成生.城市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追踪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94-96.
[13]樊未晨.谁在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N].中国青年报, 2007-04-29.
[14]王亦君.《全民健身条例》下月起实施[N].中国青年报, 2009-09-07.
[15]王宏江,张五平.四川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工程开展现状与达标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85-88.
[16]王俊杰.中考临近,“恶补”体育现象严重[N].大江晚报, 2009-04-09.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SportsOutlook Between Urban and RuralYouths——Taking Urban and Rural Youths of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e Song-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Youth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 241000)
A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sportsoutlook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youths ismade on the basisof a survey into the value outlook for2875 urban and rural youthsofAnhuiprovince in 2008.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portsoutlook development of urban youths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rural youths and urban and rural youths share similar awareness to go in for sports and they both pursue good physical quality.Means to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youth sports outlook are given.
urban and rural youths,sports outlook,comparative
G80-05
A
1001—9154(2010)03—0025—05
book=25,ebook=47
G80-05
A
1001—9154(2010)03—0025—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A880001)。
叶松庆(1953—),男,安徽歙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青少年教育。
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