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之用:断章取义

2010-08-28雷抒雁

诗刊 2010年14期
关键词:原诗子路诗经

雷抒雁

《诗》被冠之以“经”,成为《诗经》,在古人看来,主要在其“用”。是经典,是人生的教科书,必须经常读,反复读。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在这里,《诗》被当成了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纳入了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成了六经之首。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人长技艺,增才干的东西,已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把诗的功用,从艺术里分离出来,赋予其修身治世的重任,这是从诗歌诞生之初,中国古哲们就为诗歌定下的命运。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序》中说:“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精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这与西方文艺观念里,认为诗不过是许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大异其趣。

儒家理论认为学《诗》而不能用,等于白学。孔子说:“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那么,诗三百篇,你读的再多,“亦奚以为”?

基于这种认识,孔子将学《诗》也当成了家教的重要内容。他对儿子伯鱼说:你不读《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用朱熹的解释,就是说,不读《二南》,如有墙遮蔽你的眼目,挡住你的双腿,让你无法远视,亦无法远行。

如何用?

一是说话,一是修身。

说话,随处引用《诗》中章节,让语言变得形象、智慧、丰富、深刻。

这也就是孔子对伯鱼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要体现在语言上。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把诗句当成格言、当成规范、当成教义、当成语录。孔子在引用诗句时,并不注重诗句所在篇章里的本义;只是恰切而适时地,引用章节或诗句,成为所要阐释问题的一部分。即所谓“断章取义”。

断者,段也。写在竹简上的诗句,原本并不分段落,依序连写;引用时,随意随处拆断拿来说事就行。这无论在《论语》还是《孔子家语》里,我们随处可能见到。

在《孔子家语》里,粗粗数一下,共引用诗句达49处。

孔子为了向子路讲治国的道理,就引用了《豳风》中《鸱鹗》一诗中的第二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鸱鹗》是一篇寓言诗,鸱鸮鸟让人毁窝灭子,提出它筑窝保子,不受侵害的想法。孔子用以说明只要你像鸱鹦一样治理国家,谁也难以羞辱你了。

《郑风》之《大叔于田》本来是赞美善于御骑射猎的青年猎人的诗篇,孔子只断其两句:“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用以说明这种把马缰绳组织得有条不紊,让马跑得像跳舞一样的本领,正是善于执掌法令,治理百姓所应具备的能力。《孔子家语》里误将《郑风》写作《邶》;将《大叔于田》误成《竿旄》。

孔子总是把《诗经》里的诗句,恰切地引用,甚至当成一种说理的比喻。增强语言表述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孔子家语》里还记录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孔子到郯这个地方去,路上碰见一个姓程的人,两人在路上整整聊了一天,越谈越亲热。便给学生子路说:快拿些绸缎给程先生吧!

子路一听十分不高兴,说:我听说,读书人没经人介绍就与生人见面,就像没经过媒人就嫁人一样,这是不合礼仪的。

这时,孔子便引了一段《诗经》上的话:“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说这程先生是天下贤士,以后也许一辈子都见不上了。快拿些绸缎送给他吧!这些绸缎是孔子和子弟周游列国时带的用作走门子的礼物。

孔子所引用的这首诗,是《郑风》中《野有蔓草》中的第一章中最后四句。原诗为:

“野有蔓草,

零露待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翻译过来,就是:

原野里长满野草,

草叶上露珠晶莹。

有一个美丽的姑娘,

眼睛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却让人一见倾心。

从诗中可以看出,其内容完全是一个男士对女子表达钟爱之情的。依着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更是写男女性行为的,不期而遇,相与苟合,且让人快意:“适我愿兮。”

不管怎么解,这首诗都有不庄重的轻佻之情在其中。孔子却引以用为遇到贤士。在这里,孔子完全撇开了原涛的本意,只以诗句的表面意义加以引用。可见,断章取义一法,在古人之使用诗句中是多么随便。

说到用,当然还不止在口语的使用上。对于那些以诗句的含义当作修身条规的学生,孔子是十分器重的。

孔子的学生南容,总在念叨《诗经·大雅·抑》中的四句: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这意思是说,像白圭这样的玉,如被玷污,可以磨去污点;而人的语言。要是污了别人,就无法去掉了。

南容是个善于学以致用的人,反复念叨这几句诗,用以约束自己,说话也就格外谨慎。孔子发现南容的这个优点之后,觉得他真是个人才,竟把自己的亲侄女。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既可以说是为侄女择了贤婿,也可以说是给了南容的一种奖赏。

不只是孔子,在《烈女传》、《左传》一类的入籍中,人物对话、说事、辩理,常常断章取义,引用《诗经》中的一些章句。

如《烈女传》中黎庄夫人与傅姆就有一段以诗对话。

傅姆问夫人:“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回答道:“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两人一问一答,完全引用的是《邶风》中之《式微》一篇。这种答问,近乎后世之联句,甚为妥贴巧妙。

对诗的断章运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们仍常常在文章、讲话中对古代诗人的诗篇摘句断义,予以引用。

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超越了原诗之含义,成为人们用以感叹世事变换,物是人非的口头语。

对诗断章取义使用,也严重地影响后来的诗歌创作。如追寻营造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提炼诗眼警句等,为涛歌的扩散与传递,插上翅膀。

附:

野有蔓草

原诗

野有蔓草,

零露汚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臧。

译诗

原野上的蔓草,

草叶上露珠晶莹。

有一十美丽的姑娘,

眼睛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却让人一见钟情。

原野上的蔓车,

车叶上露珠莲莲。

有一个美丽的姑娘,

眼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或们俩都很尽兴。

猜你喜欢

原诗子路诗经
孔子“教训”子路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峨眉山月歌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改诗为文三步走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