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用:断章取义
2010-08-28雷抒雁
雷抒雁
《诗》被冠之以“经”,成为《诗经》,在古人看来,主要在其“用”。是经典,是人生的教科书,必须经常读,反复读。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在这里,《诗》被当成了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纳入了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成了六经之首。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人长技艺,增才干的东西,已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把诗的功用,从艺术里分离出来,赋予其修身治世的重任,这是从诗歌诞生之初,中国古哲们就为诗歌定下的命运。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序》中说:“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精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这与西方文艺观念里,认为诗不过是许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大异其趣。
儒家理论认为学《诗》而不能用,等于白学。孔子说:“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那么,诗三百篇,你读的再多,“亦奚以为”?
基于这种认识,孔子将学《诗》也当成了家教的重要内容。他对儿子伯鱼说:你不读《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用朱熹的解释,就是说,不读《二南》,如有墙遮蔽你的眼目,挡住你的双腿,让你无法远视,亦无法远行。
如何用?
一是说话,一是修身。
说话,随处引用《诗》中章节,让语言变得形象、智慧、丰富、深刻。
这也就是孔子对伯鱼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要体现在语言上。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把诗句当成格言、当成规范、当成教义、当成语录。孔子在引用诗句时,并不注重诗句所在篇章里的本义;只是恰切而适时地,引用章节或诗句,成为所要阐释问题的一部分。即所谓“断章取义”。
断者,段也。写在竹简上的诗句,原本并不分段落,依序连写;引用时,随意随处拆断拿来说事就行。这无论在《论语》还是《孔子家语》里,我们随处可能见到。
在《孔子家语》里,粗粗数一下,共引用诗句达49处。
孔子为了向子路讲治国的道理,就引用了《豳风》中《鸱鹗》一诗中的第二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鸱鹗》是一篇寓言诗,鸱鸮鸟让人毁窝灭子,提出它筑窝保子,不受侵害的想法。孔子用以说明只要你像鸱鹦一样治理国家,谁也难以羞辱你了。
《郑风》之《大叔于田》本来是赞美善于御骑射猎的青年猎人的诗篇,孔子只断其两句:“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用以说明这种把马缰绳组织得有条不紊,让马跑得像跳舞一样的本领,正是善于执掌法令,治理百姓所应具备的能力。《孔子家语》里误将《郑风》写作《邶》;将《大叔于田》误成《竿旄》。
孔子总是把《诗经》里的诗句,恰切地引用,甚至当成一种说理的比喻。增强语言表述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孔子家语》里还记录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孔子到郯这个地方去,路上碰见一个姓程的人,两人在路上整整聊了一天,越谈越亲热。便给学生子路说:快拿些绸缎给程先生吧!
子路一听十分不高兴,说:我听说,读书人没经人介绍就与生人见面,就像没经过媒人就嫁人一样,这是不合礼仪的。
这时,孔子便引了一段《诗经》上的话:“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说这程先生是天下贤士,以后也许一辈子都见不上了。快拿些绸缎送给他吧!这些绸缎是孔子和子弟周游列国时带的用作走门子的礼物。
孔子所引用的这首诗,是《郑风》中《野有蔓草》中的第一章中最后四句。原诗为:
“野有蔓草,
零露待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翻译过来,就是:
原野里长满野草,
草叶上露珠晶莹。
有一个美丽的姑娘,
眼睛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却让人一见倾心。
从诗中可以看出,其内容完全是一个男士对女子表达钟爱之情的。依着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更是写男女性行为的,不期而遇,相与苟合,且让人快意:“适我愿兮。”
不管怎么解,这首诗都有不庄重的轻佻之情在其中。孔子却引以用为遇到贤士。在这里,孔子完全撇开了原涛的本意,只以诗句的表面意义加以引用。可见,断章取义一法,在古人之使用诗句中是多么随便。
说到用,当然还不止在口语的使用上。对于那些以诗句的含义当作修身条规的学生,孔子是十分器重的。
孔子的学生南容,总在念叨《诗经·大雅·抑》中的四句: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这意思是说,像白圭这样的玉,如被玷污,可以磨去污点;而人的语言。要是污了别人,就无法去掉了。
南容是个善于学以致用的人,反复念叨这几句诗,用以约束自己,说话也就格外谨慎。孔子发现南容的这个优点之后,觉得他真是个人才,竟把自己的亲侄女。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既可以说是为侄女择了贤婿,也可以说是给了南容的一种奖赏。
不只是孔子,在《烈女传》、《左传》一类的入籍中,人物对话、说事、辩理,常常断章取义,引用《诗经》中的一些章句。
如《烈女传》中黎庄夫人与傅姆就有一段以诗对话。
傅姆问夫人:“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回答道:“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两人一问一答,完全引用的是《邶风》中之《式微》一篇。这种答问,近乎后世之联句,甚为妥贴巧妙。
对诗的断章运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们仍常常在文章、讲话中对古代诗人的诗篇摘句断义,予以引用。
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超越了原诗之含义,成为人们用以感叹世事变换,物是人非的口头语。
对诗断章取义使用,也严重地影响后来的诗歌创作。如追寻营造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提炼诗眼警句等,为涛歌的扩散与传递,插上翅膀。
附:
野有蔓草
原诗
野有蔓草,
零露汚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臧。
译诗
原野上的蔓草,
草叶上露珠晶莹。
有一十美丽的姑娘,
眼睛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却让人一见钟情。
原野上的蔓车,
车叶上露珠莲莲。
有一个美丽的姑娘,
眼里脉脉含情。
虽说是不期而遇,
或们俩都很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