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选择性药物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0-08-28韩思坚
韩思坚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 ~99%)。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两组冠心病患者30例,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平均(60±2.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危因素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1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主要症状、心率、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及心电图变化,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不到50%。
2.2 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效果。(见表1),两组冠心病治疗前后发作时间的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冠心病发作时间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血脂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均优于对照组(P<0.05)。从表1中可见,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血管扩张药剂对冠心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冠心病发作持续时间,和每周发作次数都比较接近。但是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区别。治疗组持续发病时间为(3.7±0.91)min,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5±0.56)min,说明血管扩张药剂对于抑制冠心病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上,有明显效果。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胸痛、胸闷、气憋、心悸、乏力等常见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心排血量、心脏每搏量和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但以加用血管扩张药剂的治疗组更为明显。
3 讨论
冠心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硬化,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CHD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损伤或破坏。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致内皮下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活化,诱发腔内不完全阻塞性血栓而造成。王培利[1]教授曾提出血管扩张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明显疗效,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释放一氧化氮,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脏血流供应,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促进心肌缺血[2]部位的血管再生;从根本上改善心肌缺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血液供应;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液黏度,能减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防止冠脉内脂质沉积,防止血栓形成[3],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本组观察结果证实,血管扩张剂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改善缺血性心电图,降低血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应用于一些相关疾病的治疗中。
[1]王培利.血管新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2):173-176.
[2]心肌缺血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状动脉心脏病例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3-255.
[3]宋俊平,薛伟珍,马登峰.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1):103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