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9例临床观察
2010-08-28叶裕良
叶裕良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由于血液凝块部分或全部阻塞了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恶化迅速,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UA患者78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39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4.8岁,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高血压30例,高血脂症8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7.2岁,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高血压28例,高血脂症5例,糖尿病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其他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 mg/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硝酸甘油5~10 mg静脉点滴,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20 ml丹红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症状与次数,常规心电图ST的变化、血脂、血尿便常规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关于冠状动脉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2],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ST-T恢复正常或ST-T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50% ~80%心电图ST段压低减少0.11 mV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低于50%或无变化,心电图ST段压低无明显改善,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行χ2检验,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表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5%(表2),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格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尿便常规等均未见异常,无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易损斑块的破裂以及冠脉痉挛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血栓形成,今年经冠状动脉镜检查UA血栓多为包含血小板为主的非阻塞性白色血栓[3]。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胸痹”、“心痛”范畴,病机属本虚标实,气血亏虚,以脏腑虚损为本,以气滞血瘀为标,发作时以标实为主,心脉不通,故治疗宜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法。
丹红注射液是一种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提取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效,用于淤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其中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4],具有阻止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增加梗死区域供血、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心电图、临床症状等方面得出结论,丹红注射液对稳定心绞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有很好的效果,且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及副反应,值得推广用于临床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2]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状动脉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3-255.
[3]蒋彬.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09,30:71.
[4]魏艳阳,周明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