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电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观察
2010-08-27王宏
王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5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e Herniation LIDH)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临床表现是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1]。中药电离子导入作为治疗LIDH的非手术疗法之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09年12月,我科门诊接受治疗LIDH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50岁。突出部位在L4、L5~S1。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诊断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2)根据CT或 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3)符合中药电离子导入治疗的适应症。排除标准:腰椎间盘结核、腰椎肿瘤、椎管占位病变、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入选患者均通过CT或MRI检查确诊,有下腰部及下肢痛,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和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
1.2 治疗方法 中药电离子导入法采用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生产的HY-D01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先将配置好的中药合剂浸透在一块8 cm×10cm的小药垫上,剂量约为25ml,用水浴锅将小药垫加热至100℃;再将2块大棉垫用100℃热水浸湿浸透后稍稍拧去多余水分,拉平(应注意使大棉垫的干湿均匀);把被药液浸湿的热度适宜的小药垫紧贴皮肤治疗部位大肠穴(体表位在L4棘突下,腰阳关旁开5cm,约与髂嵴高度相平[3]);将电极板正极黑色导电面面向大棉垫厚的一面,装在大棉垫内,并以此面面向小药垫紧压在小药垫上面;铺上塑料薄膜;负极放置在环跳穴(体表位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交界处[3]);将沙袋压在大棉垫上以便使电极压实。治疗时间为每次20min,以患者最大耐受限为准,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进行疼痛评定和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4]。
1.3.1 疼痛的评定 采用目前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最大疼痛为10分,无痛为0分。
1.3.2 疗效判断标准[2]痊愈:腰腿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腰腿痛减轻,体征改善,生活自理;有效:腰腿痛部分减轻,体征部分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2.1 评分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疗程后VAS和椎管内性腰腿痛体征评分情况(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疗程后VAS和椎管内腰腿痛体重评分 (分)
2.2 疗效 痊愈25例,显效9例,有效6例。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的相关内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腧穴研究表明,穴位是麦氏小体、克氏小体、巴西尼小体等感受器和效应器明显集中的部位,穴位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层及血管壁都有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束或神经丛,其神经纤维的类型多为脊髓传入纤维,粗纤维和II类纤维[5]。
3.2 中药电离子导入法的原理及相关研究 中药电离子导入采用中频电流刺激,具有时间长、频率恒定等优点,通过中频脉冲电流刺激穴位,使相应肌肉收缩,发挥“肌肉泵”功能,从而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一方面有利于渗出液吸收,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组织代谢,缓解缺血引发的肌痉挛,使受牵拉神经根紧张状态得到缓解,从而促进神经根炎症及水肿进一步消除或减轻,最终达到减轻疼痛及增加疗效的目的[6]。中药电离子导入方法具有定位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并可通过调畅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祛邪止痛的目的,尤其适宜中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亦可配合口服药物、针灸、按摩等其他疗法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穴位电刺激可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该冲动主要经Ⅰ、Ⅱ类神经纤维进入神经中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同时还能经腹外侧索上传至脑部,通过相应核团传递疼痛信号或对感觉功能发挥调制作用[7]。
3.3 护理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年龄多偏大,治疗时应注意神志、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2)加强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理,介绍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了信心并坚持治疗;(3)防止烫伤、电击伤:因老年人皮肤敏感性差,所以中药药垫温度不宜太高,电极板要固定牢固,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随时询问及倾听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皮肤的反应,严防烫伤及电击伤的发生。还应观察皮肤有无中药过敏的反应,如有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待皮肤痊愈再行治疗;(4)治疗后加强宣教力度:高针对性及个体化的护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加强锻炼宣教力度,重视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讲解正确起床及下蹲的方法。
[1]雍宜民.实用骨科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75-379.
[2]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1-202.
[3]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10-263.
[4]张鸣生,林仲民,钟思林,等.腰腿痛评价量表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2000,23(4):197-200.
[5]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291-297.
[6]刘红香,荷玉辉,熊亮,等.经皮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额度的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00,1:41-44.
[7]林忠豪,郭毅斌.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