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2010-08-27田龙
田 龙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3
老年抑郁症是在老年期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不同于中青年抑郁症。帕罗西汀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发现其对于中青年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高效、快速、安全性高的特点[1]。但其对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如何,国内报道较少。因此我们以帕罗西汀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首次发作,年龄>60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8分;均无躯体及脑器质性疾病,无酒精或其它物质滥用,排除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快速循环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和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帕罗西汀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2±5.8)岁;平均病期(10.14-8.7)个月;治疗前HAMD总分平均(28.3±8.6)分。氟西汀组30例,男9例,女2l例;平均年龄(66.8±6.6)岁,平均病期(12.2±9.1)个月,治疗前HAMD总分平均(27.4±5.7)分。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O.05)。
1.2 方法 帕罗西汀起始剂量10ms/d,1周内加至20-40ms/d,每天1次顿服。氟西汀20ms/d,每日1次早饭后服。疗程6周。人睡困难者可加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期间不合用其它精神科药物。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各评定1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6周末,帕罗西汀组痊愈13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4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83.3%;氟西汀组分别为11、12、5和2例,显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0.613,P>0.05)。
2.2 两组HAMD评分比较(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X±S)
由表1可见,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末起HAMD分值有显著下降,而氟西汀组在治疗4周末起有显著下降。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治疗l、2周末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4周末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6周末起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各期TESS总分比较(X±S)
表2可见,在治疗1周末,帕罗西汀组TESS总分显著高于氟西汀组,在治疗2、4、6周末则明显低于氟西汀组。帕罗西汀组出现口干3例;氟西汀组出现口干6例,失眠9例,兴奋或激越6例。其他如体重增加、恶心或呕吐等两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帕罗西汀组组加用苯二氮卓类药1例,而氟西汀组9例,显著较前组为多(X2=5.455,P<0.05)。
3 讨论
帕罗西汀与其他SSRIs类抗抑郁药物相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2,3]:帕罗西汀是SSRIs类药物中对五羟色胺转运体(5-HTT)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最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可同时增加NE和5-HT两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突触间隙中两种递质的浓度增高,具有增强NE和5-HT两种神经递质的神经传导的作用,这种特性是帕罗西汀发挥其全面抗抑郁活性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应用帕罗西汀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帕罗西汀组显效率83.3%,氟西汀组76.7%,两组HAMD评分治疗6周末均有显著减少;但帕罗西汀组在治疗2周末已有显效,而氟西汀组在治疗4周末显效,说明帕罗西汀同氟西汀相比显效时间较快,与其他报道相仿[4,5,6]。氟西汀组出现的失眠、兴奋或激越等不良反应高于帕罗西汀组。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轻微,没有SSRI类药物的一些常见不良反应,这与它同5-HT2、5-HT3受体亲和力弱有关[2]。所以没有SSRI类药物的一些常见不良反应,这也是其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与氟西汀相仿,但其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快速出现且具有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的作用,服用简便,安全高,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1]周翠玲,王利群,谢惠君,等.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53-56.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1-402.
[3]Feighner JP.Mechanism of action antidepression medieatiosn[J].Cl in Psyehiatry,1999,60(4):4-13.
[4]Green B.Focus on Paroxetine.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3,19(1):13-21.
[5]Leonard B.Cl inical implication of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ntidepressants.Advance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0,6:178-186.
[6]Rossi A,Barraco A,Donda P.Fluoxetine:a review 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Annals of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