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
2010-08-24刘敬元
刘敬元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敏感;新闻创新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而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则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能力。同时,能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在电视摄影中,屏幕虽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现象的再现,但是,这绝不是机械地“有闻必录”和自然主义的拍摄,也不是无视形象造形和视觉效果,恰恰相反,记者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选取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同时,这种形象性既不是生活现象的机械记录和事实图解,也不是脱离客观纪实的主观设想和臆造,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的一角,是概括了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因此,对于一个电视记者来说,必须具备对新闻事实有多方面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职业敏感。
一、新闻职业敏感是新闻创新的开始
生活是創新的源泉,而记者的职业敏感则是创新的开始,不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用新视角多层面反应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新闻记者的职责。
萝北县2004年开始启动的村级事业发展基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新举措。在没有任何外地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设立了村级事业发展基金,发展农村的各项事业,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顺利地向小康社会迈进。2004年全县村级事业发展基金投入105万元,带动各村“一事一议”和招商引大户、引资金和村民自筹200万元左右,包扶单位100万元。从实行村级事业发展基金设立开始,笔者就开始跟踪报道,本台为此开辟了专栏。通过笔者全面的深入细致报道,多方位展现了基金给农村的各项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又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中适时采用多种手法和技巧,凸现基金的发展作用、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并深刻地反映基金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对村级事业发展基金报道展现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创新性。
二、新闻敏感是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电视是一种运用视听语言和现代综合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精神上、政治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特别需要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新闻记者都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例如:2009年在全球蔓延的甲型 H1N1流感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按照上级的要求、部署和职业的政治敏感,本台记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对甲型 H1N1流感的报道中,从防控措施到防控知识,从隔离病房到村卫生所到处都留下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一幅幅画面,一篇篇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抗击非典一样,把镜头和笔当做武器,不畏危险、不畏困苦、抗击流感,直至取得胜利。记者们不仅采用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地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意义,而且深刻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报道也有力地反映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三、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而且要善于抓住某些寻常事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某些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对全局情况了如指掌,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认识。
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还很低,农民的科技意识还不强,送科技下乡一直以来是全国各地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一个重要领域。农民要富裕,农业要发展,不言而喻,要靠科技种田。因此,新闻记者要因地制宜,在报道中选择有典型此引领意义的事例,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由于萝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县域内包括六个国营农场和县直八个乡镇,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的经营模式没有改变,土地仍然集中耕作,集团化作业,集约化经营,与县直各乡村土地承包到户截然不同。近年来,由于农场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和先进种植技术,科学化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使大豆一项农场就比县直乡村平均高出近千斤。基于此种现状。笔者就经常与各农场记者沟通联系,深入农场采访典型事例进行报道,让县直乡村农民了解农场的科学种田方式,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记者在报道送科技下乡就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深刻领会科技的实用性,使用性,适用性。对成功的种植要大胆详细的报道,对将要推广的技术要谨慎有选择性的报道。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只相信身边事实,对新技术心存疑惑,于是笔者在报道中采用大量的现场报道和同期声报道。同时,结合国家、省出台的农机补贴、农机合作社等政策进行了深入报道,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笔者认为,在我国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需要记者判断某一新闻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切莫忽视了带全局性的小事情,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服务于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同时,笔者认为新闻敏感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和体现新闻记者见微知著、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是有新闻价值的事例的能力。
总之,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增强新闻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提高。□(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