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4例疗效观察
2010-08-24何文杰
何文杰
(湖北省浠水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浠水 438200)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4例疗效观察
何文杰
(湖北省浠水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浠水 438200)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2例,常规治疗组(B组)22例。B组采用氨茶碱及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静滴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通过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5.5%,B组总有效率为86.4%,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安全,副作用小,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死亡多与诊断不及时、救治不力有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导致气道狭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1]631。近年来,本院儿科在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上,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11岁;其中,≤3岁16例,4~11岁28例。44例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将4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2例,常规治疗组(B组)2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B组给予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抗生素等静滴治疗,4 d为1个疗程;A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雾化液中加0.9%NaCl 5 ml,每次吸入20 min,2次/d,4 d为1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
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1]635。
1.4 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喘息平息,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喘息减轻,咳嗽及肺部啰音减轻;③无效:喘息症状无改善,咳嗽及肺部啰音未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1.0软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5.5%,B组总有效率为86.4%,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B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哮喘是一个慢性炎症性疾病,故应尽早应用抗感染治疗,尤其是吸入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用于哮喘的治疗已有50年的历史,临床实践证明用药安全、抗感染效果好、起效快、副作用小。它们是抗炎平喘药中抗感染作用最强,并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吸入给药直接将药物送入气道,在气道内可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局部抗感染作用,并可避免或减少全身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小,吸入治疗需药量仅是非吸入疗法的1/1 000~1/5 000[2]。皮质激素是抑制气道黏膜下炎症的最有效的药物,还能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近年来丹麦Pedersen对早期哮喘患儿吸入激素进行观察,认为较早吸入皮质激素可以防止哮喘发展成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对儿童发育无影响[1]638。本文采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直接气管内给药,用药安全、简单、方便,不需要静脉穿刺给药,价格适宜,普遍能接受,可以减少或避免全身使用激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不良反应是局部副作用,包括声音嘶哑,口、咽部念珠菌病。为了减少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理想地吸入糖皮质激素应具有肝脏中快速而完全代谢灭活的特性。由于布地奈德在肝内代谢灭活要比倍氯米松快3~4倍,故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少,特别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要比倍氯米松小[3]。此外氧驱动还可以缓解哮喘所致的脏器组织缺氧,因此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优点多,值得临床推广。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益文,陈述枚.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2.
[3]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8.
R974
B
1674-4721(2010)09(b)-057-02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