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学辞典》的六“性”

2010-08-23高媛媛

关键词:译学词目词条

高媛媛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译学辞典》的六“性”

高媛媛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译学辞典》;六“性”

立足于词典编纂方针的兼容性、目标的查检性、词条选择的通用性与权威性和术语释义的单义性与科学性这六“性”来论证《译学辞典》的使用价值。

《译学辞典》A D 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2 IES(方梦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为《译典》)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继国内的《中国翻译词典》和《译学大词典》之后翻译学词典领域内的又一力作。以下分别就词典编纂的六“性”来论证《译典》对此前同一领域内同类词典的突破以及对今后翻译学词典编纂的示范意义。

一 编纂方针的兼容性

编纂方针是辞书编纂的根本环节,规定了辞书的指导思想与期望达到的目的,为指导全书编纂的准则,对保证辞书的质量与形成辞书特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曾东京2007: 76)。为此,《译典》结合当今翻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了“中外古今并蓄,源流支脉兼容”的编纂方针。此方针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 古今中外翻译术语的兼容性

如果从时间跨度的角度出发,《译典》在收词立目方面可谓是“横亘古今”。从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传统译论”到囊括翻译学最新发展趋势的“现代译论”,《译典》的编纂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古今术语兼容的方针。如果立足于地域差异来考虑,《译典》在收词立目上又做到了“本土异域兼容”。例如:在对“案本”这一术语进行释义时作者指出其可追溯到中国古代释道安(314—385)的《鞞婆沙序》,在此其为“按照原文本意(翻译)”的意思。而诸如“抵抗式翻译”这样一类术语,我们可以通过《译典》了解到其为近现代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翻译理论的核心之一,于1992年和1995年在其著作中提出并阐明。

2 各学科术语的兼容性

“就译学词典所收录的词汇而言,除翻译学术语本体(内部)系统外,翻译学外部系统(横断科学网络)(刘宓庆,19—21)各学科中的译论常用语汇,也应酌情收录。”(孙迎春, 2003:6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出版的两本翻译学词典——《中国翻译词典》和《译学大词典》虽然在术语收录范围上有所突破,但仍无法摆脱对翻译学的狭隘认识。直到本世纪初,《译典》的问世大大改善了翻译学词典收录术语所涉及学科过于单一的状况,逐渐实现各学科术语的兼容。例如:在哲学范畴内,像“一元论”,“天人合一”,“形而上学”一类的术语已被收入其中,在心理学领域里“直觉”,“表象”和“情感”等专门性术语也被准确地加以诠释等。

3 传统理论翻译术语与现代应用翻译术语的兼容性

《译典》被界定为综合性术语词典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收词立目秉承了“古今中外术语兼容性”与“各学科术语兼容性”的方针,还体现了该词典编纂者对学科整体意识的充分重视,这主要反映在对传统理论翻译术语与现代应用翻译术语的兼容上。《译典》之前出版的几部翻译学词典,收词立目的重心主要落在传统理论翻译术语上,例如:翻译类别,翻译史与人物,翻译记事与实用性附录等。然而翻译作为用一种语言文化把另一种语言文化表达出来的活动,其存在的源泉不能只依赖理论的指导,还要依靠实践来推动其发展进步。所以,诸如翻译教学,口译,机器翻译,词典编纂方面的术语也被系统全面地收录到《译典》中,特别是对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今世界,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此项工作的展开必然涉及到翻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课程的设置等。因此,把翻译教学方面的术语独立于其它翻译学方面的术语之外实属明智之举。此外,口译在《译典》的词目编排上也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前的译学词典通常把口译列入到翻译类别或类型中,这种做法忽视了口译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译典》将“口译”单列一项的做法使得人们对“口译”活动的认识升华到术语学这一新的高度。

二 目标的查检性

“排检法”是衡量和定位词典质量标准的一项重要尺度。如果立足于读者的角度考虑,高效便捷的查检法能够有助于在查阅辞书的过程中减少时间的消耗,正如尚丁所认为的“辞书作为信息(知识)库,它的信息价值,还要看它为使用者获得信息时间的消耗量。”此外,通过某些查检法的启发,读者可以使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

《译典》既被归类于综合性译学术语词典,其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全面、系统、而规范地向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研究者呈现翻译学学科范围内的,以及各相关学科的术语并对其进行准确且有效的释义。因此,编者从《译典》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以及主要使用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明智地选择了分类编排作为整个词典检索系统的主线。这里“分类编排法”主要指的是按学科、门类或事物性质进行分门别类并加以编排,供查检的方法。例如:通过《译典》的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词典的内容被大致分为26类:(1)基本概念;(2)现代译论;(3)传统译论;(4)原作,中介;(5)译者,译本;(6)翻译方法;(7)翻译技巧;(8)翻译类别;(9)口译;(10)语言; (11)文体修辞;(12)语言学及相关学科;(13)语法语篇等。编者如此细致的分类有利于读者把成对的、成套的以及相关的术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对照,还可以帮助读者在通读词典之前对该词典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作一个大致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编排方法,其应用范围及功能均会存在一定局限,分类编排法也是如此。然而分类编排法仅限于对所使用词典的内容范围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在查检过程中能够对所要查找的词目做出类别上正确定位的读者群。为了完善《译典》的查检性能,编者在分类编排法之外又配之以辅助查检法,即《译典》在使用分类编排法将翻译学学科领域内以及相关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术语进行分类的前提下,又在前23类词目中,按笔划来进行排列,但为了照顾有的同类词目内容上的紧密联系,以主条笔划为准,次条(加“1”)附于其后,如该条又有附属条则前加两个“1”,如:

读者可通过分类编排及辅助的笔划编排法的指引,搜索到前23类中某词目的具体页码,达到查检的目的。此外,《译典》又在正文后的附录3中设置了“词目音序索引”以弥补分类编排法导致某些读者对所要查阅词目归类不明确的缺陷。

三 词条选择的通用性与权威性

“通用性是是词条的生命线,指词条在译学工作者、研究者与教学者中普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曾东京,2007:95)译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化把另一种语言文化的口头文本或书面文本表达出来,因此《译典》将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以及口译等方面应用性较强的术语分门别类地加以收录,主要是为了满足翻译工作者的查考需求。对于从事翻译方面的研究者而言,其工作涉及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翻译的理论史与实践史、翻译的理论与术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翻译的实践与实例、翻译的人物与作用、翻译的教学与批评、翻译的品类与划分等方面,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术语绝大多数在《译典》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最后《译典》所要针对的一类读者群体就是翻译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他们不仅需要对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术语加以掌握,还要了解有关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史,翻译人物和与翻译学相关学科术语等方方面面内容以备未来将要从事的某项与翻译相关职业的不时之需,而《译典》的条目内容选择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类读者群的查考需要。

“权威性是词条选择的力度点,只有解决了权威性,才具有使人心服的力量与威望”(曾东京,2007:190)。《译典》编者在前言中说明了其词条选择的主要来源——历年来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译论的各种流派及观点和国内外前辈译家和当代译家的方法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工作。

四 术语释义的单一性与科学性

“代表一门学科同一概念的术语无需丰茂,多样,而需单一,精确。”(方梦之,2004:前言)。但是由于翻译是以个体为中心的活动,所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出现对各种翻译现象自立名目、自创新词等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例如:在表达“原语形式肯定,评语否定;或者原语形式否定,译语肯定”的翻译技巧时,众位专家学者竟给出了诸如反面着笔法、反译法、同义反译法、语义反述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等十余种表述方法。如果对这样一类情况不加以规范和统一势必会导致编者众说纷纭,读者理解混乱后果的产生。因此使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趋于单一和精当已逐渐被公认为译学词典编纂的一大基本原则,所以《译典》编者选择了“反译法或正反式转换”来解决此翻译技巧定名众说纷纭的问题。另外,在国内外各学科术语的翻译上也产生了不少分歧,M1A1K1Halliday语言三功能汉译术语的驳杂纷繁即为一例:ideationalfunction意念功能、概念功能、达意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交际功能、人际功能、人际关系功能;textual function语段功能、组篇功能、篇章功能、语篇功能等等。在《译典》中作者分别将这三大功能统一定名为达意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

而所谓“‘术语释义的科学性’主要包括术语释义的准确可靠、资料的翔实新颖与措辞的简单明了”(曾东京,2007: 191)。《译典》充分理解了“术语释义的科学性”内涵,以“准确可靠”作为词条释义的根本,同时,为了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力求达到所使用资料的翔实新颖,编者在前言中还特别指出“为了跟上翻译学科的发展,研读新的名词术语是获得新知的肤浅的,然而是便捷的方法之一。”(方梦之,2004:前言)。而措辞的简单明了主要反映在《译典》对所收录词条进行简洁浅显、易于理解的释义上。

[1] 范芬,于薇薇1论译学词典的功能[J]1上海翻译,2005(S1)1

[2] 方梦之1译学辞典[Z]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 刘宓庆1当代翻译理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4] 孙迎春1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C]1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

[5] 曾东京1翻译学词典编纂之理论研究[M]1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

On the Six Fea tures of A D ictionary of Tran sla tion Stud ies

GAO Yuan2yuan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 D iction a ry of T ran sla tion S tud ies;six features1

The article dealswith the six features of A D iction a ry of T ra nsla tion S tu d ies through the compatibility of comp iling p rincip les,the index system of the target term s,the common use and the autho ritativeness of the choice of the term s,the monotonicity and the scientificness of the paraphrase of the term s to illustrate the value of the diction2 ary1

H 061

A

167322804(2010)0220111203

2009204227

猜你喜欢

译学词目词条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藏语传统辞书词目编排法探析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A Study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Jerome Model, the Horace Model and the Schleiermacher Model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日语中“V1+V2型复合名词”的分类
——基于《广辞苑》从有无对应动词形角度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大数据相关词条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