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存在的寄生虫病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2010-08-21黄捷敏王善青胡锡敏
黄捷敏,王善青,胡锡敏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存在的寄生虫病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黄捷敏,王善青,胡锡敏
海南省自1988年由广东省的地级行政区建省以来,对经济的发展定位经过了多年的探讨与摸索,其间,走过不少弯路。终于在去年经中央批准以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为目标。为此各行各业均以支持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分工协作,力争有所促进而不是阻碍,寄生虫病防治是疾病控制的重要内容,是保障进出岛人群的身体健康、为顺利建设国际旅游岛保驾护航。
1 海南省是我国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流行区
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加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成为我国寄生虫病种类繁多和流行程度严重的省份,在两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其感染率均居全国之首。
海南省位于北纬 18°10′~ 20°10′,东经 108°37′~111°03′,是我国地处热带的省份,年降雨量达1 500mm以上,全省18个市(县),除河流入海处的环海边有小块的冲积平原外,大多为山地丘陵,其中以中部的五指山最高,海拔1 867m,全境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我国独有的珍贵热带作物种类。沿海盛产椰子,白云蓝天碧海掩映在挺拔的椰树之中,构成一幅幅椰风海景的天然图画,很少的人为污染,使之成为建设旅游胜地的先决条件。但正是这种常年高温高湿、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环境也使寄生虫及其传播的宿主种类繁多和数量广为分布,有许多种类是人和动物共患互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群受感染普遍。据1986-1991年和2001-2004年前后两次全国布置的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海南省人群感染率为94.73%(7 539/7 958)和59.40%(4 707/7 924),均居全国的首位,感染的虫种有蛔虫、钩虫、鞭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肝片形吸虫、猪带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等30余种,其中线虫11种,绦虫2种,吸虫9种,原虫8种,1人同时感染2种虫以上者占79.12%(5 965/7 539),最多的1个人同时感染有6种之多,占总感染人数的0.44%(33/7 539),从而显示,寄生虫是危害、威胁海南省人民和外来旅游者健康的重要病种,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隐患与障碍〔1-3〕。
2 建设国际旅游岛可瞻望的一些同寄生虫相关的特点与影响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必将迅速而明显地出现许多改变,这些改变有的促使寄生虫病的消亡,但也有的却加速其传播与扩散。
2.1 生态环境的保持,使疾病的自然疫源地范围和轻重程度相对稳定 所谓疾病的自然疫源地,系指某些疾病不以人的相关因素受影响,可在自然界中保持延续与传播,但当人群介入时则可感染给人。这种寄生虫为肺吸虫、肝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等。所以不能企望随着旅游岛的建设,这类疾病可自行消亡。
2.2 人口大量流动,加快疾病的扩散与传播 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国内外进出海南的人口必将大大增加,据海南旅游局资料统计数据,2007年、2008年、2009年来琼旅游的人数分别是1 845万、2 060万和2 250万人(次),毫无疑问,人流量的增加,既可从外地传入一些新的病原虫种与传播媒介,也使外来者感染当地的寄生虫,由于外来人群是这些寄生虫宿主,对这些寄生虫无免疫力,所以感染后发生的临床表现更趋严重。福建省邵武市龙湖伐木场,上世纪70年代曾发生肺吸虫病严重流行,外来工人感染率35.63%(284/797),比当地世代居住的人群8.04%(9/112),高出近 5倍〔4〕。
3 食源性寄生虫病应列为防治的重点
所谓食源性寄生虫病,系指因不当饮食而感染、发病的寄生虫病。旅游业与饮食业紧紧相扣,寻求奇珍异食是众多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与要求。广州人对吃颇为讲究,而毗邻的海南受影响自然更容易,例如生鱼片,有关部门虽屡加禁止,但禁而不止,变相者则层出不穷,以至人群因之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内地山区的溪沟普遍孳生螺蛳和溪蟹,当地民众认为这些螺蛳具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而生吃或半生吃,而外来者出于好奇也捕食而导致旅游时感染,这种情况发生在到陕西华山、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等地游客身上,在海南应该未雨先缪。再如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于福寿螺自上世纪80年代自台湾引进大陆后取代褐云玛瑙螺而成为主要中间宿主,因为其食性杂、食量大、繁殖迅速,先后在温州、福州、北京、云南等地造成进食者的暴发流行,原因就是炒、腌等方法未将螺肉煮熟(有的就是做生螺片),未完全杀死,致使人群的急性感染,出现脑膜炎等严重症状。据海南省中西部的五指山市毛道村、临高县调偌村等的初步调查,当地捕捉的福寿螺、蛞蝓感染率为25.59%(327/1 278),其中福寿螺为13.88%(58/418)、褐云玛瑙螺为37.80%(155/410)、中华灰尖巴蜗牛23.08%(9/39)、同型巴蜗牛50.00%(2/4)、黄蜂蝓39.22%(20/51)、双线大蛞蝓20.72%(1/8)、双线嗜粘液蛞蝓20.72%(52/251)和高突足襞蛞蝓30.93%(30/97)。4个点中,临高调查点感染率最高为34.98%,其次为儋州市29.19%;捕获的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达22.58%(7/31),显示当地已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5〕。
4 时刻警惕疟疾病的死灰复燃,尤其是防止耐药性株的产生与扩散
海南由于常年炎热,蚊虫繁殖快,数量多,从来以疟疾种类多感染率高而闻名,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南岛的发病率曾高达30%以上。据1955-1959年疟疾疫情统计,平均发病率 680.39/万,死亡率0.41/万,以1955年最高,发病率达1 036.49/万,死亡率达1.04/万,见表1。
表1 海南岛1955-1959年疟疾疫情统计年度总人口病例数发病率(1/万)
近5年来,随着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在海南的实施、推广,从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给海南抗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使海南疟疾发病率5年来逐年大幅下降,5年平均发病率已降至3.42/万的较低水平,并且连续5年无死亡病例。但恶性疟疾和耐常规抗疟药(如氯化喹啉)株,应该提高警惕,严防旅游者带来的新的病原虫株。
5 关注机会性寄生虫病的防治
某些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并不发生严重的危害而与宿主“和平共处”,但当机体免疫水平下降时则可乘机大量繁殖,四处扩散,产生危及生命的危害,业内将这称为机会性寄生虫。常见的如土源性粪类圆线虫,本省人群感染率为1.7%(136/7 958),并非罕见,此外还发现隐孢子虫等〔1〕。感染者免疫力明显下降者见于艾滋病(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或重症慢性病而又长期大量使用激素而产生的结果。
6 警惕某些海产品中的寄生虫传播
生活在海水中的海产品的寄生虫远比淡水鱼虾为少,但并非没有。近几十年来发现在许多种鱼类中普遍寄生有异类线虫,人体感染后可在胃中形成瘤形结节,严重者引起穿孔;另一种为海蛎中寄生的徐氏拟裸茎吸虫,生吃或进食未煮熟者即被感染。这对四周环海,海产品丰富的海南省,切不可等闲视之。
7 新形势下海南省寄生虫病防治对策
7.1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 这是做好寄生虫病控制的前提和保证。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单靠医学技术和专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寄生虫病防治能否取得积极成效的前提。只有政府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有章可查有法可依,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能够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治力度;另一方面是保持基层卫生防疫人员的相对稳定,人员稳定,防治工作才能持续有效的开展。寄生虫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因此动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做到群防群治,是防治寄生虫病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7.2 加大经费的投入,缩短防治周期 寄生虫病尤其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经费不足,是个老大难问题,经费不足,严重的制约着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近7年来,因有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从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疟疾发病率从2002年的6.92/万下降到2009年的0.79/万,并且已连续5年无死亡病例发生,防治效果是显著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治、科研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由于经费不足,防治效果不明显。
7.3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 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和生物的因素只是外因,社会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提高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止或降低寄生虫病传播流行的关键。人的思想、观念、习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和引导。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和普及有关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引导人们更新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行为,自觉参与寄生虫病防治活动,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传播流行的最终目的。胡广汉等1992-1998年在“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研究中,第一年每人只投入0.88元教育费用就可显著降低学生(感染率从15.3%下降到2.2%)和成年妇女(从19.4%下降到7.1%)的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6〕。福建省以 3县(市)683名幼儿园小朋友和4 48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学校学生的蛔虫感染率比对照学校低33个百分点;干预社区幼儿园的蛲虫感染率比对照组低25个百分点。有力地说明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7〕。
7.4 重视环境改造在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中的作用 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性和生产方式,容易造成肠道寄生虫在环境中的污染和扩散,如随地大便或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用于作物施肥,是肠道寄生虫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感染—排出病原体—环境污染—再感染。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中广泛推广改水改厕和建沼气池等措施,注意个人卫生与健康防护,切断其传播的中间环节,阻断寄生虫病传播流行。
7.5 重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 食源性寄生虫病多因不良的饮食习惯,生食或食入未煮熟的食物而感染,由于人们的食谱是越来越广,而且是花样翻新,缺乏寄生虫病防范意识。因此,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的肉类及水生植物,不食生菜,不饮生水,改进烹调方法,注意生、熟食的厨具分开使用,培养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有效措施。
海南将作为中国的旅游形象走向世界,健康岛是第一理念,是人文形象的第一要素,而目前海南的寄生虫尤其肠道寄生虫居高不下的感染率与健康岛的理念极不相称,因此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尤显紧迫和重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争取早日把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明显降下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1〕徐凤翙,吴让庄,陈绩彰,等.海南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增刊),1994,12:22-26.
〔2〕胡锡敏,王善青,林绍雄,等.海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6(5):763-765.
〔3〕王陇德,齐小秋,王宇.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现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2.
〔4〕林金祥,李友松,吴樟榆.龙湖伐木场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动物学杂志,1979,5:24-26.
〔5〕童重锦,胡锡敏,李凯杰,等.海南中西部地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3):292-293.
〔6〕胡广汉,林丹丹,张绍基,等.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2:65-71.
〔7〕管纪惠,周恒,施怡.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综合干预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1997,13(1):21-26.
R382
B
1002-2694(2010)08-0789-03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口 570203
2010-05-16;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