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校园空间个性设计的本源

2010-08-20陈肃华

山西建筑 2010年28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人性化多元化

陈肃华

随着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开放式学校的兴起使校园空间的设计开始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面貌开始变得更加亲切、随和。人们对校园空间设计的思考开始回归到它的主体、最终的使用者——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审视。

校园空间的设计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堆砌,而更多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校园设计的本源回归也就是对人的关注,只有以人为本从人文、情感、心理的角度关怀人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才可能设计出个性化校园空间。

如何设计一个独具个性的校园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从人性化的角度创造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地域性校园空间

所谓地域性就是符合这个社会本质的模式,也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与自然的和谐结果。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往往怀有一种强烈的怀旧美学趣味。学校作为地区的一部分,学生对它的审美要求也往往希望具有地区内涵。因此在校园空间设计中需要探寻存在于当地地理、气候和风俗的本源,汲取地方、民族和历史的文化特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意境,营造诗意的文化空间。

我们在江南地区校园规划设计中运用传统的水乡村落聚合手法,并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如我们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的设计中以江南水乡意境为出发点,通过利用校园现状的两条活水体系,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适时加以整理形成“收放有序”的生态水系,营造“园因水而生”的景观格局,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校园建筑以传统的庭院式组团布局环水而建,形成古典园林独特的拓扑关系,以园林化的形态及融入自然的概念,建设出一组组与自然相结合,有多层次园林空间的亲水建筑群。

2 从人性化的角度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的空间形式

现代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为教育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及教育学科的多元化。教育综合化是指多学科间互相渗透及交叉,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必然导致了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由此对校园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园空间不仅仅是一条单走廊串联起的教室,我们需要有集中式教育的大教室,有普通授课形式的中教室,还有一些个性教育的小授课空间;我们还需要一些进行研讨的空间,而且可以是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室外的开放空间或半开敞空间。

学生学习、生活的多元化也是现代校园空间设计丰富多样的原因,生活区的学习功能和教学区的休闲功能相互渗透,既可以在宿舍区拥有安静的阅读室,也可以在教学区享受茶室、书屋等生活内容。功能的复合更贴近生活的本源,充满对人性的关怀(见图1)。

3 从人性化的角度遵循学生的群体行为特点

具有共同行为模式的人往往结成有生态特征的群体,在学校的学生中,对学生行为规律的研究大多是对群体行为特点的研究,他不同于对个人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是个人行为的组合,是重复复杂行为的基本“模数”。

注重供“人”(学生)使用的群体行为特点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注意使用的便捷,注重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形成以教学区为中心,与生活区、运动区之间保持最便捷三角关系的基本格局。学生在三大功能区内的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需要在各功能区之间行为转换的过程距离最短而不干扰各区域活动,也满足了学生喜欢走捷径的心理。如无锡高等师范学院规划设计,形成以教学区为核心三大功能区之间稳定的三角关系,使各区域既相互独立互不穿越又使它们联系便捷。

4 从人性化的角度满足学生情感的多层次空间

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校园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仅仅是简单求学的过程,还是人生中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更希望在此得到情感的充分满足,比如自我展示、好奇心等,因此在校园空间设计中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外部空间中设计一些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是尤为必要的。

自我展示是人的性格、态度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一些学生往往需要在自我展示中获得自信心,一些学生又往往存在着自我保护的要求,而另一些又存在着虽然自己不想表现但又想观察别人的强烈好奇心。这些情感的满足可以是刻意安排的也可以是无意创造的,这种无意的展示空间需要我们在做校园规划设计时“刻意”的创造。这是一种广泛的自由交流,交流对象没有范围,在情感上是一种在他人眼中“表演”而获得自我认可的满足和观察他人而对好奇心的满足。这种行为和视线的集合性,在设计时刻意物化为“舞台”和“观众席”的关系。设计时应进行多层次的空间设计,在开放的空间亦可遮挡、转折形成便于隐藏的多层次情感空间。

5 从人性化的角度创造符合学生心理的交往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交往空间必须具备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层次的空间,也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灵魂。

交往的场所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感,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安定性。运动的人流和嘈杂的人声是没有安全和安定性的,所以交往空间的设计一定要和大量人流分开,但又不能远离人流,否则交往场所就会成为孤立的目的地,也就缺少了安全。所以交往空间的位置安排是值得仔细推敲的。亚历山大认为它最好与人流动的方向成“切线”关系,即视觉上保持连通、位置上相互靠近、行动上又方便可及的“密接”状态。经过这里的人能了解到场所里发生的活动,随其参与与否,场所中的人也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系,随时作出选择,获得交往心理上的满足。

在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心理特征。比如:人较少面对面谈话,而更喜欢彼此之间成一定角度。这也反映了人逃避正面相对时被他人注视而产生的心理压迫感的需要,成角度的谈话让视线移动和头部运动更为自由。

同时人际距离也是交往空间设计时应该掌握的一个尺度原则。霍尔研究了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形成微观个人空间和相互交往空间的距离规律。他概括了四种人际距离: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种又分为远相、近相两种状态,并伴随着音量和体态的变化而变化。把握好这些人际交往距离才能更好地设计好外部空间的尺度,所有设计的空间尺度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

从人的知觉、距离和交流等因素来分析学生的交往空间设计,人的视觉和听觉同最为广泛的交往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在校园空间设计中对人的感知研究也是较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一切校园规划和空间设计只有从使用者——学生的角度考虑,从人性化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情感出发,尊重学生的行为规律,才可能设计出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场所。

[1]王建国,张 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姜 辉,孙磊磊,万正旸,等.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陈 奕.开放式大学的校园空间规划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7):38-39.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人性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